Nikon快樂攝影和影片集(任何Nikon相機作品也可參與!)

irontheone wrote:
現在是打鳥季了,到處...(恕刪)

用 f/11 有特別要求嗎?
CharlesL wrote:
用 f/11 有特別(恕刪)


主要是考慮到景深問題。。
因為拍攝林鳥通常會走得很接近,因為体形太過細小了,例如長尾篷葉鶯,加上長尾才全長10cm,如果沒有到5米範圍以內,是沒有辦法拍攝清楚羽毛狀態的,通常最佳距離最好在3米左右,而且還是在用500mm焦段。
在5米距離時使用f/11光圈只有6.1cm總景深,如果是f/16才有8.64cm的景深,當然,現場實際上還得要看光線強度,可以進一步收縮光圈或者使用大一點的光圈。

就以今天為例,我使用AFS200-500VR時,經常站過了2.2米的最短對焦距離,這時使用f/16光圈更只有2.5cm的影深,連小鳥頭部也不能全部拍攝清楚。。
當然,這么近的拍攝距離,結果就是把一隻只有15cm身長的文雀在DX格式之下打爆畫框了。
這時在快門不能再慢的情況下,就唯有催谷感光度了,你見到我發表的相片經常是超過ISO10000就是這原因嘍。。

PS。我只是打鳥BB級,有很多打鳥觀念還是說不清的,因為無師,所以要自己不斷摸索,以上就是我的理解,有錯還請眾大師們糾正。
當然,可以使用400mm來裁圖,那景深可以再廣一些,其實我有一管100-400mm鏡頭的。
CharlesL wrote:
用 f/11 有特別(恕刪)


下圖很能說明問題。
這圖使用了f/11光圈,拍攝距離2.2米(+/-10cm左右,因為現場我有時不能合焦,退後一點就可以了。),景深只有2.5cm,而主角『白腰文雀』身長只有15CM,用D500拍攝的話基本上能夠剛好爆框,你可以放大圖片觀看細節,除了頭部很少範圈之外,基本上都是處於『焦外』了,幸運地,這圖的合焦點就在眼睛附近。。
所以後來我改用f/16光圈來增加景深。
(景深在焦距固定、拍攝距離不可改的情況下,唯有修改光圈值來獲得更大景深範圍,以求照片主角的細節能盡量的清晰。)

D500 + AFS200-500VR,M模式 + Auto-ISO,AFS單點對焦,ISO11400 + f/11 + 1/250s,平均測光,+1級曝光補償。
這是兩小時前拍攝的新圖。
壯年和老年。

D500 + AFS200-500VR,M模式 + Auto-ISO,AFS單點對焦,ISO2200 + f/11 + 1/320s,平均測光,+1級曝光補償。
在昨天,這隻白腰文雀竟然成了我的專用模特,竟然足足拍了15分鐘牠還不肯走,而且我基本上就是站在牠前面2~3米,已經不能再近的距離了。
這圖對焦在牠的腮部,所以眼睛還是中焦的。

D500 + AFS200-500VR,M模式 + Auto-ISO,AFS單點對焦,ISO9000 + f/11 + 1/250s,平均測光,+1級曝光補償。
(可以點擊大圖看羽毛細節。)

『飛機的高度』

其實,用手錶測量高度,並不是準確的,因為他使用氣壓形式再換算的測量方法。
圖中顯示的高度,頂多証明機艙的氣壓相當於840米的高度,實際飛行高度當在7000~10000米之間。

Df + 28-300VR,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1250 + f/8 + 1/200s,平均測光,-1級曝光補償。
AFS28-300VR這管鏡頭有個好處,就是可以有近達0.5m的最短對焦距離,有時可以玩一下偽微距。

好吧,經過了快兩周共12天,天天蹲同一地點(讓小鳥們習慣我的存在。),不斷的改進曝光組合,不斷的迎合鳥群可能出現的時間,今天總算拍到讓我較滿意的鳥圖,也可以作桌面吧?

圖中的白腰文雀,其實是很普通的,沒有斑爛的顏色,沒有特別的形態(而且常被誤會是麻雀,其實兩者並不是親戚關系。麻雀會在城區常見,但文雀卻要到郊外草地才能偶有見著。),為啥我老是拍牠們呢?
因為:
1、我只是打鳥BB級,很多都不太熟識,雖然網路上好心人什多,然而也不能說出個所以然,需要自己不斷的摸索和改進,所以先從最容易見到而且不太怕人的鳥類開始。
2、不斷拍攝同一類雀鳥,有助比較並改進拍攝技巧和參數,例如下圖,快門速度從1/320秒改到1/640秒又改到1/200秒,光圈值從f/8改到11又改回10,拍攝距離從5、6開始一路接近到鏡頭的最短最對焦距離又改回3~4米這樣子,然後,最顛覆我認知的,就是原來AF-S單點對焦比AF-C連續對焦對拍攝林鳥來說,精準度更高,更容獲得豐富細節(更意外的是,以前經常以為快門不足所以糊了,卻原來是自動對焦模式的問題,更加不是鏡頭的問題囉。)。
3、儲經驗值,熟識鳥兒的習性,熟識鏡頭的焦距和特性,改進自己接近鳥群的技巧。(其實也伴隨著做後期經驗的改進,大家應該知道,不同題材的調整參數是有很大分別的。)

除了技巧和設備,打鳥其實更需要耐性和運氣。

D500 + AFS200-500VR,M模式 + Auto-ISO,AF-S單點對焦,ISO4500 + f/10 + 1/200s,平均測光,+0.7級曝光補償。
可以點擊大圖看細節。

實在是有點小興奮,再發一圖,圖中主角是斑文雀,是白腰文雀的親戚,通常是兩種小鳥聯群活動,見一自然會有二。
這圖的細節並沒有因為我降低了快門速度而減少,相反,在絕對精度加持之下,在適當遠距離拍攝,做完二次構圖的細節還是比以前的豐富和堅實,圖中可以看到從頭頂羽毛到胸口羽毛的細節也是非常的清楚的。
由此得出結論:
1、需要絕對精度時,AF-S單點對焦要比AF-C好使,尤其是在雜草眾多的地方。
2、雖然較高速快門速度能夠更有效凝結主体,然而我們不是科學儀器,很難去確定那一種物体的速度能夠符合那一個快門速度,所以大多是『大約』意會,當然,知道概念就行了,要高速時就應該要高速,但是否真的需要『很高速』,結果可能大出意料之外。
3、雖然大家都知道打鳥是有夠近時應走近,但是,只要景深足夠,其實不一定走到『最近』,而是適當遠近的距離,做一些二次構圖,裁到大約2X格式似乎就足夠了,因為走的『更近』,就意味著景深更淺,要么得忍受焦外太多,要么得收縮更多光圈,以至感光度太高,想要的細節卻得不償失,其實就中國人一句老話——中傭之道,凡事不能太過,打鳥也一樣。

D500 + AFS200-500VR,M模式 + Auto-ISO,AF-S單點對焦,ISO4000 + f/10 + 1/200s,平均測光,+0.7級曝光補償。
仍然是ETTR高感光拍攝的技巧,現場操控曝光過曝,回家只處理亮部細節壓暗,暗部不作處理。
可以點擊大圖看細節。
呵呵,現在打鳥季節,攝影版都變成『鳥攝版』了,果然是打鳥不分家。。

逛菜市場買菜。
Df + AFS35/1.8G,A模式,AF-C9點輔助對焦,ISO1600 + f/2.8 + 1/320s,平均測光,無曝光補償。

坐飛機如果能買到窗口座就最開心了,因為可以拍攝雲海。。
可惜我一切隨意,也沒幾次真能坐窗邊位的。。
有一次因為跟朋友坐,問他想不想拍雲海,也就讓座給他了。。

D7100 + Sigma35/1.8,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100 + f/5.6 + 1/2500s,平均測光,-1.3級曝光補償。
那會兒還沒意識到ETTR拍攝的好處,還是按傳統曝光處理,後期處理完再加光2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4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