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kleu wrote:
看到是5D等135mm片幅相機拍的,就用全螢幕觀看,
看到是其他aps-c相機拍的就自動縮成800*600或640*480?...(恕刪)


可以舉出,同樣 1024 * 800 下,
40D 手振了,而5D卻沒有手振的例子嗎?

或是同樣4x6的照片,
40D 手振了,而1Ds就沒有手振的例子嗎?

1024*800 或 4x6 的照片, 一點都不嚴苛,
一點都不嚴苛到足以讓你發現或沒發現手振。

1024*800 = 0.8 MP 是 10 MP, 20 MP 的幾分之幾縮圖? (就像素而言)
4x6 的照片的 Dpi 當作是200好了, 是 PPI = 4000 的感光影像的幾分之幾縮圖? (就密度而言)

* * *

另外,我還不敢定義任何原理或公式。

只是依在這裡的所見所聞來探討安全快門
到底能怎麼樣成為一個攝影實用合用的指導原則。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yusenchou wrote:
看了這一連串的討論,...(恕刪)
推這一篇。完全說出我想講的。

再舉一個例子,還是大家實際上很可能遇到的狀況:我想拍遠處的鳥,但鏡頭焦距不夠長,只好事後再格放(其實是裁切讓鳥看起來比較大),手震造成的模糊自然也會跟著放大(相對於未裁切、洗相同尺寸照片而言)。所以我在拍的時候,是不是該把快門設得更快才對?
看到這邊真是受益良多!!也清楚了我心中的疑惑了!!我想我也是贊成要洗成一樣大小的照片或在螢幕上全螢幕觀賞來作比較的,也就是S兄說的狀況一。
ykleu wrote:


我贊成你的說法,...(恕刪)


您說的真是太好了︿︿
Dave5136 wrote:
推這一篇。完全說出我...(恕刪)


我覺得是, 但是基本上不影響安全快門.

例如你用 400mm f/8 , 安全快門是 1/400 sec 但是光線不夠, 你的快門至少要1/200
這時候你會想,我快一點用 1/250 或是 1/320來試試. 這就發生了你說的狀況.

一般安全快門1/400sec , 依個人能力和習慣,我會覺得1/500sec 比較保險,
所以我用 1/500 sec, 或1/640 sec, 是考量要確保無手振, 要平衡400mm重量與長度的不穩定性 等等
(那是因為安全快門不是一個保證,只是一個很高比例的成功值,當然環境適合我用 1/1000 sec 的話我就用)

好了,我用1/400sec, 1/500sec, 1/640sec....拍了10張,很高興的去找一張最完美的,沒有手振的。
之後,隨便我怎麼裁,我裁了一張1/16的圖出來,相當於是400mm x4 = 1600mm 的圖,
他還是不會有手振的。

如果我不小心,用1/1000sec,就只拍一張,1:1看結果是有手振的,那我裁圖可能就沒辦法放大了,
那我的格放比較就只好小一點。這是手振的處理,不等於是安全快門。

快門不會退回到過去,變成我昨天拍的圖的安全快門應該要變成 1/1600sec,
所以我當時應該用1/2000 sec 或是 1/2500sec 拍才行。

放大產生的模糊,是解析度不足,不是手振。

歡迎任何人貼一張1:1沒手振, 裁切後發生手振的照片。

不然,照這樣推論,我用 1/8000秒拍攝 或是 1/16000秒拍攝,
只要放大,就有手振,那就不用拍啦.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yusenchou wrote:
如Olympus SP-550,實際焦長4.7-84.2mm,35mm等效焦長為28-504mm,在安全快門的經驗公式要用實際焦長來套,怎麼看實在不合理。(望遠端安全快門1/84秒???)


那麼我舉的例子呢?
如果說是用等效焦距 那我切出來的那一張等效焦距超過1000mm
怎麼開VR用1/25也那麼清楚阿 用1/15拍的就很明顯的抖了 縮圖也看得出來

當然沒有人回答的出來不代表我的論點就是對的
但是這樣看等效焦距論 還滿有問題的就是了啦

Little Jack wrote:
yusenchou wrote:
如Olympus SP-550,實際焦長4.7-84.2mm,35mm等效焦長為28-504mm,在安全快門的經驗公式要用實際焦長來套,怎麼看實在不合理。(望遠端安全快門1/84秒???)...(恕刪)


我也想過, 不過DC的尺寸重量形狀,沒有反光鏡振動,成像的方式與原理有無不同,
還有其他的因素沒考慮下,不管用等效與實際焦長來計算,都不覺得合理。

再者,能用的快門,也不是就能設成所有能用的焦長的倒數。
只是手持 DC 拍攝的感覺上,安全快門是慢很多很多。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twmi wrote:
按下快門後在感光元件上造成同樣的0.1mm晃動位移成像。...(恕刪)


如果安全快門是 1/200 secs. 我用 1/250sec拍, 結果如你所說的造成了 0.1mm 的偏移,

那... 我的手,每秒鐘的行程有 2.5 cm .... 我的手這麼不穩, 有手振是我活該 :P

如果我的手每秒鐘移動速度 1mm, 1/250 secs ==> 4 μm ...

世界上還找不到一台可以把我的手振紀錄下來的 DSLR.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joykafka wrote:
‧‧‧如果我不小心,用1/1000sec,就只拍一張,1:1看結果是有手振的,那我裁圖可能就沒辦法放大了,
那我的格放比較就只好小一點。這是手振的處理,不等於是安全快門。

快門不會退回到過去,變成我昨天拍的圖的安全快門應該要變成 1/1600sec,
所以我當時應該用1/2000 sec 或是 1/2500sec 拍才行。

放大產生的模糊,是解析度不足,不是手振。...(恕刪)
我沒有要談「放大」,會發生的多半是「縮小」的情形。如果是4X6的照片,千萬畫素的照片裁到剩四分之一,解析度也還夠。我想不必討論「解析度不足」的問題,那算是離題了。大部分時候,高畫素的相片都只會縮圖,不會放大,是縮多縮少的問題。以同樣的手震程度,縮多縮少的模糊程度當然是不同的。

1:1看有手振,洗4X6卻看不出來,這樣算不算在安全快門內?安全快門的定義,是要以1:1看清晰為準,還是以輸出清晰為準?理論上或許是前者才對,但後者對使用者才有意義。

…歡迎任何人貼一張1:1沒手振, 裁切後發生手振的照片。...(恕刪)
1:1清晰的話,再怎麼裁當然還是清晰,除非你要放大插點。這例子不是我們該關心的。

手震對使用者來說,有意義的應該會是像:縮到10%看不出手震,但縮到50%看得出手震。這樣的照片應該就多了。

…我用 1/8000秒拍攝 或是 1/16000秒拍攝,只要放大,就有手振,那就不用拍啦...(恕刪)
話不是這麼說。手震是程度的問題,一般所謂「沒有手震」,其實是震的程度夠小,小到100%裁切也夠清晰(可以接受的),甚至小到記錄不下來,但並不是完全沒有震。所以並沒有「只要放大,就有手震」的問題,手震本來就都存在的,只要震動夠小,都會被看成所謂「沒有手震」。
joykafka wrote:
我也想過, 不過DC...(恕刪)


我剛剛去用T-20拍了三張圖
都是用手持 沒有開IS 然後是雙手持機
原圖是直立的拍的 但是100%切圖的構圖是橫的
沒有M mode只能靠設定iso來調整快門
三張都是19mm (等效114mm)

每一個ISO值下面都只拍了一張 因為如果是安全快門的話
應該要99%以上安全吧 所以就沒有同一設定拍三張來比較


ISO200 f4.3 1/8 sec


ISO400 f4.3 1/15 sec


ISO400 f4.3 1/40 sec


所以好像1/40就很夠安全了
我想小DC應該也不是很試用等效焦距論吧

因為別忘了這是100%裁圖喔 8MP的原圖切成640x480
截圖的等效焦距大概有超過400mm吧

有圖有真相大家參考看看
當然也有人可以說我的圖有做假
但是同樣的實驗您也可以自己做做看

手振判定的標準,我喜歡用光點來判定。
一般正常用腳架拍攝,遠方的燈光會呈現漂亮的圓形。

手持拍攝若手振嚴重,會變成發光蝌蚪或小光蛇。
很多燈光時會變成一群蝌蚪或蛇。
比較不嚴重時,通常會變成兩個圓黏一起像數字8。
很輕微時,就比較不圓像橢圓。

基本上,生活照只要是橢圓以下就算成功可以用的照片了。

沒有光點,我會用物體邊緣線條來判定。
變成粗線還可以接受,若看的出來是兩條線就算手振了。

安全快門,我比較傾向使用等效焦長。
像DC的實體焦長5.4MM,我用1/6秒成功機率小到可憐。
用等效焦長,1/30或1/40秒成功率就大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