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Nikon Zfc 正式發表|融合傳統與影像科技!

Hayashi-Kiyoshi wrote:
Canon肩線設計是兩邊低,而Z6/7的大小一般手抓也沒有太小的問題。只有Z50,手大的人會小指懸在在那、Zfc的大小則是接近Z6/7。


Z6/7是可以尾指不懸空,但要刻意併攏四指,實際搭較重鏡頭的時候手抓不會這樣施力;而R機和單反一樣,隨興抓就不懸空了,看01吉姆的評測照片就能感受,雖然都是說"尾指不會懸空"。

Hayashi-Kiyoshi wrote:
至於接環強度也跟肩線設計無關。


上回你也提過相同意見,這次剛好有圖,不妨討論一下。(希望很忙的史考特兄也能看到)

這是類似角度的外觀圖,箭頭標示處是所謂黑圈↓


對應內部骨架結構,有黑圈,在接環之外可以有(1)這麼大一個基座,如果改成像各位盛讚的ZFc外型,基座外環就得縮到(2)的位置↓


以相同強度的材料製造,一個底部較大的基座、不會比一個較小的能承受更大的剪力(插上鏡頭時抵抗被折彎的力)?

史考特兄說的Canon鏡摔斷狀況我也見過幾次,朋友都說"還是Nikon粗勇",但我心裡是有數~~Nikon遇到相同狀況也不會全身而退,以前D2X時代同好摔機(連小黑四),也是鏡頭歪+反光鏡箱裂,D2就是鎂合金機身啊!所以我想Nikon應不會平白無故只為造型多那一大圈,說不定大小圈之間是斷點設計,可以把損害控制在接環周圍?
flody
這個圓形只不過是特意做成圓形,你在一塊方型金屬中間加個圓形,你覺得結構就會加強?
Daniel Wen
1的環視鏡頭接環的支撐結構的一部份,但並不一定就要做成圓形,圓形應該真的是造型需求,也可以視整體造型做成其他形狀
jenhoxen wrote:
Z6/7是可以尾指不(恕刪)


以我這個D750用戶、早晚都要換Z機的使用者來說
目前Z全幅機身過度強調的接環黑外圈我真的不喜歡
所以才希望以後的Z機身不要有那麼大的黑圈
如果照你說的nikon造型設計跟接環強度無法共存
那真的很可惜
就像FTZ只出一版,完全不改良一樣可惜(這次有記得加上表情)
jenhoxen
前機身平面整個前推就可隱藏,但機身就變厚重了→或許應該說是為了儘量輕薄短小薄,那一圈才和其他的按鍵基座一樣凸顯出來。初代設計師想出用黑圈修飾的方式;如果不喜歡的人多,以後應該會改吧!
jenhoxen wrote:
Z6/7是可以尾指不懸空,但要刻意併攏四指,實際搭較重鏡頭的時候手抓不會這樣施力;而R機和單反一樣,隨興抓就不懸空了,看01吉姆的評測照片就能感受,雖然都是說"尾指不會懸空"。


的確,你要四指握握把的話,Z6/7的握把沒法擠四根手指。但大也有大的缺點,就取捨上,我個人會偏好Z6/7的大小。

jenhoxen wrote:
對應內部骨架結構,有黑圈,在接環之外可以有(1)這麼大一個基座,如果改成像各位盛讚的ZFc外型,基座外環就得縮到(2)的位置↓


以相同強度的材料製造,一個底部較大的基座、不會比一個較小的能承受更大的剪力(插上鏡頭時抵抗被折彎的力)?

史考特兄說的Canon鏡摔斷狀況我也見過幾次,朋友都說"還是Nikon粗勇",但我心裡是有數~~Nikon遇到相同狀況也不會全身而退,以前D2X時代同好摔機(連小黑四),也是鏡頭歪+反光鏡箱裂,D2就是鎂合金機身啊!所以我想Nikon應不會平白無故只為造型多那一大圈,說不定大小圈之間是斷點設計,可以把損害控制在接環周圍?

的確,若真的縮到你講的2的位置,那個轉折點是很有機會變成結構的弱點,這點倒是我沒想到的。但像Sony A7好像就沒有結構上那個外圈,那個外圈是不是結構上的考量我是不敢斷定。

至於D2X反光鏡箱斷掉,這點我倒是認同,畢竟沒有什麼結構是摔不壞的、再加上長鏡的重跟長度都可能造成相當大的力矩。只是想說鋁鎂合金機身的設計,斷鏡頭會比較常見。

但退一百步想,就算有結構考量,外觀上不一定要把外圈的結構顯現出來。

就以Zfc做例子,它的機殼還真的照你講的位置2去做。


但你看他的外觀


其實是用另外一塊塑件把那個洞蓋起來,變成軍艦部的前端。Zfc的例子正好顯示,軍艦部也可以進一步去遮蓋那個外圈。總之,有很多手法可以遮蓋外圈,但Z6/7很顯然是要凸顯那個外圈的存在。
徠卡和松下算是簡約風格,基本上由自家普通無反演變而來
Nikon可能認為不夠突出
但我認為其實會比現在的Z系更好配合復古設計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吉姆林 wrote:
Nikon 的復古新(恕刪)


以前有fm2

雖是s用家

等ff可以考慮,再用轉接環接fe鏡頭
jenhoxen wrote:
以相同強度的材料製造,一個底部較大的基座、不會比一個較小的能承受更大的剪力(插上鏡頭時抵抗被折彎的力)?


這點看法我跟你不同
我是認為"會"
個人猜測NIKON 的黑外圈是為了增加卡口與機身連結"厚實度"
大幅提升'極慣性矩'"來抵抗彎曲力矩與剪應力(兩者為一體兩面)
(極慣性矩的應用最著名的例子, 就是鐵軌與鋼骨工字型的設計, 乃為相同重量下得到最能抗曲的外型)

但這NIKON "堅固耐用"的龜毛細心, 太實在的個性
我不買單
個人認為沒必要,
"黑外圈'就是Z6Z7的外形殺手, 讓機身變的太醜

真的摔得這麼嚴重, 就認命了吧
換一台吧
卡口不夠堅固, 若不幸扭曲凹陷裂開
剛好有藉口換機
還是CANON精明, R系列不必黑外圈, 一般使用下強度絕對夠
若要用到黑外圈才能抵抗的摔機或撞擊, 下場也好不到哪去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November Rain"
這種SIZE2k7
SONY都做到A7C全福了
感覺科技落後一大截,至少十年
MattAnt
復古才不用管科技吧?買這台都不要看參數,直接看到外觀買下去就是了
DIMAGE
笑死~ 廢SONY連歷史都沒辦法復古 什麼東西麻,SONY落後NIKON至少100年
不好意思,以下單我個人想法

拍人拍景....其實真的用不到什麼高的科技的相機

手動的都一堆人用的不是?

只要使用体驗不差,EVF不難看

這個外觀的樣子,是會讓不少人買來當副機玩的......

轉接一些老鏡,也是很有趣


SONY相機很好,科技性高

我拍鳥一定使用A1,不做其他相機想

但拿他來轉接,我還真不願意

因為EVF看出去沒FU......相機轉接的樣子也不好看

我寧願用手動大M或SL慢慢轉....
yang stephen wrote:
不好意思,以下單我個(恕刪)


完全同意楊大說的
所以個人才覺得真的要出Zf,不用到Z6ii那種等級
找最入門的去做就可以了
MattAnt
也想不通為何只要一提全幅復古,就一定要把高度拉升到Z6II 的等級
elfwong wrote:
還是CANON精明, R系列不必黑外圈, 一般使用下強度絕對夠
若要用到黑外圈才能抵抗的摔機或撞擊, 下場也好不到哪去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其實Nikon傳統中還有一層"存活並完成使命"的思維,不僅是事後換機的問題。日本有個攝影記者在火山爆發現場殉職,後來人們在他右手緊握、半毀的F4機身中取出底片,洗出了幾張火山灰(或熔漿)直撲鏡頭的畫面,報導稱記者的手加上Nikon機身共同完成這個使命,Nikon機身工作到最後一刻。更早前有一台F3從中南半島上空直升機落下,事後在叢林中尋獲,軍艦部凹陷、全身殘破不堪但仍可拍攝(後來登上Popular Photography封面),封面故事中說Nikon想用新機交換但主人不願割愛。

我本身是D2系列AE零件召回事件的當事者,它的故障是突如其來的,事前沒有任何警訊;在一次去離島拍攝的工作中,下飛機就故障了,所有的自動功能喪失,只剩按快門及回放影像還能動作。我就極其愚蠢地舉著沈重的AF三元鏡,手動對焦、按快門、靠回放查驗曝光,以FM2模式完成工作回來,不必賠償客戶損失。心裡雖不免圈圈叉叉,但仍感謝它不是死在那裡一動不動(一般現代機的err模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