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快樂攝影和影片集(任何Nikon相機作品也可參與!)

『合照』

Df + AF105/2 DC,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3200 + f/2.8 + 1/40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異鄉。音樂人』

Df + AF105/2 DC,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3200 + f/2.8 + 1/200s,平均測光,無曝光補償。
當年迎接Df回家不到半個月,馬上就為了她特地購入了兩支比我年齡還要大的古董Non-Ai鏡頭——當年大F的Kit鏡,Auto-S50/1.4和55/1.2。。
個人以為,如果不玩Non-Ai鏡頭,實在是太過浪費Df的特式存在了。

影像銳利度上當然是Auto-S55/1.2完勝,但是我也想玩玩Auto-S50/1.4,於是就馬上同時購入了。

這兩支舊F環手動鏡,讓我有重回膠卷年代的感覺,可能因為以前習慣了,手動對焦對我來說還是手到拿來的,買入當晚就高高興興的玩街拍『試鏡』了,菠蘿釘式的對焦環也特別有手感。。。

D500 + Auto-S50/1.4,M模式 + Auto-ISO,手動對焦,ISO800 + f/2.0 + 1/160s,平均測光,無曝光補償。
可以點擊大圖看細節,我對『手動對焦』的要求是盡量的達到『絕對合焦』,所以能比一般人手動對焦的照片更加清晰銳利。甚至可以說我使用手動對焦有時比自動對焦的相片要來得更加清晰銳利一點。

ISO1600 + f/2.8 + 1/60s,平均測光,無曝光補償。

ISO1600 + f/2.8 + 1/16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繪畫的老人』
在『絕對合焦』的加持下,50年老鏡的畫面銳利度絕對不輸現代自動對焦鏡頭多少。。

Df + Auto-S50/1.4,M模式 + Auto-ISO,手動對焦,ISO1600 + f/2.8 + 1/250s,平均測光,+0.7級曝光補償。
昨天,牠又成了我的專用麻豆了。。。
拍著拍著,近至2.2米,但牠就是不肯走。。

D500 + AFS200-500 VR,M模式 + Auto-ISO,AF-S單點對焦,ISO2500 + f/10 + 1/160s,平均測光,無曝光補償。
祝老婆克服所有困難,永永遠遠身体健康。

Df + Nikkor Auto-S50/1.4,M模式 + Auto-ISO,手動對焦,ISO50 + f/2.8 + 1/2500s,平均測光,無曝光補償。
還是膠卷時期吧,還是使用裂像或者是錂形對焦屏的時候,用家們都很習慣使用『先對焦後平移構圖』的方法,因為對焦顯示只能夠在正中央。。
然而,進入數碼年代,尤其是在後期D300(MC-3500對焦模組)以後,手動老鏡在對焦時,是全個對焦區域也是可使用狀態。。
所以我很習慣一邊構圖一邊對焦,而這也比以前膠卷年代時的對焦動作更快速和順暢。。
通常拍攝人像時,我會根據『黃金分割式構圖』先把對焦點設定好,然後扭動對焦環,直到『合焦指示燈』長亮為止。
也因為這樣,我在人像拍攝和街拍的照片很少需要二次構圖,最多也就是做一下『扶正』的工序。。
『香港的九龍東一隅』

跟很多人的想法不一樣,我從來不介意手動老鏡頭『餵不飽』高像素數碼相機的問題。
很多時候,是『原廠』相片輸出效果的問題。。
只要勤力學習後期技巧,使用那一支鏡也不是問題。
就如這幅圖,可能會有人疑問是不是使用了腳架了?
我其實是手持拍攝的,不過快門速度已高達1/2000秒了。。

另外就是,這圖在做後期時,也使用了『數碼漸變濾鏡』(為了減低天空亮度,同時減少霧霾天氣對遠景的影響。),比那些著名品牌實体濾鏡也不煌多讓吧?
而且在做後期才加上『數碼濾鏡』,所有影像提高、顏色漸變的參數都是可以加減的,形狀也可以是『隨意』的,這是實体濾鏡(及機身內建數碼濾鏡)永遠比不上的。
事實上,肯去學習做後期,只要不是『極限環境』,其實我們是可以帶少很多工具的,包包也就不那么扎實飽滿和過重了,所謂『輕鬆拍攝』也就如此,也能讓人更集中的享受拍攝樂趣。

Df + Nikkor Auto-S50/1.4,M模式 + Auto-ISO,手動對焦,ISO50 + f/5.6 + 1/2000s,平均測光,-1級曝光補償。
在Auto-ISO設定之下,這圖我為了壓制ISO值在最低的狀態,我刻意地推高快門速度。
這圖是3000 X 2000邊長,可以點擊大圖觀看細節。
當年為了Df而找的伴兒,從20mm到135mm都有,而且都是定焦,圖中還不是全家褔哪。。

D3s + AFS24-70/2.8G,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3200 + f/8 + 1/25s,平均測光,-0.7級曝光補償。
還是那句話,基於『絕對合焦點』的認知,老手動鏡的銳度和細節還是很可觀的。。
前題是,你有沒有辦法或者手段確認『合焦點』是否就是你想要的。。

這我老婆的大頭照,原圖細節還是比較嚇人的,我已經努力磨皮,還是依稀看到臉上歲月的痕跡(其實我這也是刻意的,我叫這做『完美的缺陷』,必須要保留,才能增加相片的靈性和真實性,否則就變成『膠洋娃娃』了。)。。
Df + Nikkor Auto-S50/1.4,M模式 + Auto-ISO,手動對焦,ISO50 + f/2.8 + 1/160s,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點擊大圖可以觀看細節,留意背景的散景表現形式,是六角形的,有人很討厭這個,但我卻喜歡,也因為這個六角形散景,手動年代的Auto、Auto-S、Auto-SC、Ai和Ai-S只需要收一級光圈,就能在晚上使用f/2.0光圈拍出迷人的星芒效果,不需要像是現代自動對焦鏡那樣收光圈到f/11或以上才能有可觀的星芒表現。
這完全能兼顧了低光夜拍和星芒的要求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4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