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如何表現空氣感所毒害,今天終於可以做到了.對不起,引起各位大大不滿.我刪除好了.

答案就是多賺一點-----------------

fuwewe wrote:
空氣感應該是把空氣透...(恕刪)


這種"空氣感"跟FF片幅有關係嗎?

小弟不是要否定它的存在,也許它真的存在

但您分享的這些照片,是拍攝者優秀的技術,並沒有看到跟片幅有何太大的關係...

樓主說"今天終於可以做到了"

==>因為他手上的全幅機? 因為他手上的35mm F1.4? 還是因為貴森森? 所以"空氣感"才終於做到了?

國家地理的這個"空氣感"作品須要大光圈嗎? 需要淺景深嗎? 需要全幅或者中片幅才拍得出來嗎?

還是因為人家的技術,是相機後面腦袋的問題.....
個人對片幅的看法是這樣的

每個人都有二隻眼晴,而現在討論的是"單眼相機"

所以先把二個眼晴所看到的3D立體感先忘了吧!

畢竟這是單眼相機

其次,我們人眼所見的東西,跟鏡頭所見是完全不同的

人眼其實沒辦法開到f1.4那麼大的曈孔去看世界

人眼也看不到空氣,頂多看到懸浮粒子

透視感也是接近50mm的透視感而已,不能改變

但是相機透過鏡頭呢?

小型DC的感光元件,透過鏡頭得到多大的成像範圍

APSC、全片幅(35mm)、中片幅...甚至是大片幅呢???

愈大的片幅,得到的成像範圍愈大

是否能想像成用您用"更大顆的眼晴"來看這個世界呢??

35mm底片雖然小張,但相信還是比人眼來的大多了

有的人說拍照為的是還原現場

但小弟總認為是把A(人眼所見)變成B(不同相機、底片、鏡頭、光圈、快門組合)

甚至加上後製技巧(不一定要有),這些才構成"攝影"的本質

而更大的眼晴看世界會不會得到更好的立體感

會不會得到更深或更淺的景深?

其實只要拿台中片幅底片機、腰平對焦,透過那觀景窗來看馬上就知道了

而小光圈做出深景深的照片時,的確片幅差距就變小了

但是您把它放相放大看的時候就知道明顯的差異了!!

同一個場景用小光圈,底片正片拍攝,用135相機和120相機分別拍一張

光在相燈下,看沖洗出的底片就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大小的差異了

更不用說放大後的細節及層次感

這樣說好了

大家都知道MP3是壓縮過的格式,會截掉高頻及低頻的一部份-----在這當成較小的感光元件的成像

非壓縮的格式以CD音軌來看好了------在這當成35mm全片幅的成像

用夠好的耳機或音響,是聽得出其中差異的

但是您能用文字形容嗎???

就算形容出來,每個人對聲音的觀感不同,也就是所謂主觀意識

每個人的感想都會是不同的

但只要您能感受出差別,那就能表示對您來說,這二者是不同的

換成片幅來看也是如此

空氣感.....這麼抽象的詞還是少用比較好唷...

小弟認為,達成畫面的立體感可以用a.淺景深 b.透視感 c.引導畫面立體的線條或光影(其實這也是透視感的一環)來達成

深景深的作品,除了a之外,另外二點都能拿來達到畫面的立體感

而空氣感呢?

逆光拍攝懸浮粒子?(對光影處理)

拍有氣味的物品?

還是一個生動的表情?

一個生動的動作?

全片幅的淺景深?

小弟個人認為....這些或許都可以稱為空氣感,能加起來更好

不過有的人可能只看的到最後一項吧........

能不能有空氣感,相信就只是每個人所見不同,所以該如何討論呢??
真糟糕,傻傻分不清何謂空氣感?
這張不曉得有沒有空氣感還是立體感?

Don't get mad, get a Mac~

zakof wrote:
個人對片幅的看法是這樣的

每個人都有二隻眼晴,而現在討論的是"單眼相機"


呵呵...這個解釋我喜歡..要張平面的照片拍出3D立體感,確實是強人所難
要就刪乾淨圖片標題刪完整
dic2arol.kiiing wrote:
對不起,引起各位大大不滿.我刪除好了.
只說白賊七是最會白賊的代表人物,就被刪文了...所以管理員認為正宗最會白賊的人是?...
看了這麼多的評價,我也很好奇這張算不算立體感

自由的短毛 wrote:
那我拍的這張
是不是也有空氣感...(恕刪)

我根本就看不到空氣,所以應該要叫做"真空感"才會比較貼切...
一種感覺,各自表述。
果然,這就是台灣。

不管什麼感,
確是有幾張不錯的作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