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sec : 大部份有手振, 只要 1/4, 或 1/2 大就可以看出手振,
1/15 sec : 好一些, 還是多少有手振
1/20 sec : 比例上好了不少
1/25, 1/30 : 基本上都可以接受了.
所以我覺得安全快門大概是 1/25, 最好是再快一兩格像是 1/30, 1/40來照比較保險
不過低光下, ISO 400, 800, 1600 下就像 Dave 說的, 我也沒得選擇了,
事實上大多數的照片要嘛就是比1/25或是1/30慢, 要嘛就是不需要受到限制的 1/80, 1/100, 1/250照的 :P
當然啦, 也有 1/6 sec 我覺得ok 的, 也有1/80 sec 我還是手振到了 >_<
大家的快門大家自己決定囉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joykafka wrote:
我自告奮勇的將各派結論歸納如下,大家自己評估採用:
安全快門:
1. 需要放大到一樣大張的照片檢查手振: = 1/等效焦長
2. 需要以相同比率放大下檢查手振: = 1/實際焦長
3. 需要放大到 1:1 (像素) 條件下檢查手振: = 1/實際焦長
4. 需要在一般約定觀賞狀況下檢查手振: 1/實際焦長 (因為其實還可以再降低, 放慢, 更鬆, 因此沒必要更嚴苛)
* 1 有下列前提假設:
--a-- 像素大小(密度)均相等, 譬如說 25.6 MP 的FF機 和 10 MP 的 APS-C 機相比
--b-- 照片放大到夠大, 像素要夠多(以足夠紀錄任何輕微手振)
如果 a 不成立, 安全快門就介於 1/實際焦長 ~ 1/等效焦長
如果 b 不成立, 很難比較
...(恕刪)
第4點,是1/等效焦長
第1點的前提a不存在,那是第3點的前提
第1點的前提b也不存在
另外,跟10MP APS-C相同密度的的FF約為22.5MP
twmi wrote:
第1點的前提a不存在,那是第3點的前提
第1點的前提b也不存在...(恕刪)
先解釋第三點:
t < c.(h/p)/v /f
安全快門 < 常數 x (感光元件高度/感光像素垂直的點數) / 手振角位移 / 焦距
感光元件高度 / 感光像素垂直點數 = 感光像素高度(直徑),
這個感光像素密度一樣的時候, 安全快門不受片幅影響.
- - -
1:1 的時候,就是一個點比一個點,每個點一樣大,所能承現的手振也一樣。
依據hikk的解釋:
hikk wrote:
5.同樣的振動對APS-C和FF在physical上有著一樣的向量,但是如果洗成一樣大的照片,就會有APS-C會比FF嚴重的影響,因為一樣大的向量對APS-C和FF比例是不一樣的,如果洗出來的照片APS-C:FF = 1:1.5的話,那手振看起來就會一樣,前提是兩者像素可以都夠大
同樣的振動在physical上有著一樣的向量,影響一樣的點數,因為這些點數大小密度一樣,
放到成像像素 與 螢幕像素 1:1 的放大程度的時候,剛好可以檢查每一個點的時候,
手振效果是一樣的.
22.5 MP 1:1 佔滿了 5500 x 4000 的螢幕
和10MP 1:1 佔滿了 4000 x 2500 的螢幕 來比較,效果是一樣的.
這和洗出來照片是 1:1.5 大小的效果相比較的結果,是一樣的。
如果10MP沒有一個點被手振到, 放映在任何大小的螢幕上,一樣是沒手振的。
這個時候, 用FF來拍,一樣沒手振。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twmi wrote:
另外,跟10MP APS-C相同密度的的FF約為22.5MP...(恕刪)
謝謝,用1.6比習慣了。
不過N家的話目前的像素比好像是 12MP:12MP.
C家的好像是 21 MP: 10 MP.
所以這個密度對每個人都不一樣,隨著時間也在改變,
我也提出了,同樣是 FF 機
1Ds 21MP vs 5D 12MP 就會感應出不同程度的手振。
另外, Little Jack 也引文說明,手振還會受到機身與鏡頭設計等問題的影響,
我用輕便的400D 接 600mm 的手持不穩定性,和用 1Ds 接 600mm 事實上已經不一樣了。
我很同意,安全快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而且我也不認為他是連續的線性函數。
手振不是"直接"影響安全快門的....
所以我不覺得手振1.6倍,安全快門調快1.6倍,就能抵銷手振,讓手振恢復1倍的效果。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