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Nikon還沒出全幅的原因之1_垂直入光

carl3104 wrote:
O牌的垂直入射理論小...(恕刪)


恩.....雖然很難解釋,但是隨便拿一顆135FF的鏡頭,
鏡尾最後一片鏡片如果大於或是等於36mm*24mm,
才有可能讓光直射入底片或是聚焦狀態,小於的話最後
一片到底片會處於發散狀態。

這樣算來,135FF要能直射入光,鏡尾至少要有直徑
43mm的超大口徑,這樣的鏡頭身價可能不是輕易負
擔的起的。

凸透鏡理論是沒錯,但是那是"像"相對於"物"是凸
透鏡,不表示最後一片透鏡到"像"是凸透鏡。

以上參考我的EF 28-80 1:3.5-5.6 II 鏡尾約直徑25mm
的猜測就算EF 17-40 F4 L鏡尾也才30mm左右。
carl3104 wrote:
為什麼一直有人認為F...(恕刪)


嗯 !!
就是這台
證實這猜測只是流言 .....



我也覺得是因為沒有感光元件主導權的可能性較大一點.....

sunny1211 wrote:
嗯 !!就是這台 ...(恕刪)


這台是14n, 是slr/n的前一代,
kodak 的DSLR有1個特色, 就是CCD前無低通透濾鏡,
據說這樣顏色會更好, 但雜訊會比較多
carl3104 wrote:
但是這個圖我覺得根本是胡扯,


上面那張圖只是一個簡圖,簡單說明光線行進的路徑而已,有一點必須要分辨清楚的是,真正成像在底片/CCD上的主體,方向與實際主體剛好相反,呈現倒像。

例如這個:

論鏡頭設計的標準和考量因素 Design Principles of Leica Lenses



圖片連結來自LFC

有些機身(如LEICA M系統),最後一片鏡片距離底片/CCD的焦平面很近,這段距離通常稱為Flange Back Distance,距離越短,曲折角度也就越大。

更何況,135鏡頭的成像圈要把24 x 36mm的面積含括進來,面積還要更大。
可參考這個網站的圖片說明:

http://www.fuji.com.tw/shownews.asp?RecordNo=1128
銀牙烈虎 wrote:
上面那張圖只是一個簡圖,簡單說明光線行進的路徑而已,有一點必須要分辨清楚的是,真正成像在底片/CCD上的主體,方向與實際主體剛好相反,呈現倒像。


簡圖也要畫的正確啊,如果連圖都沒畫對,要消費者相信他的理論恐怕有困難,而且難免有誤導之嫌......

我一直認為O牌的這個理論是他們的賣點,但是實際上全片幅和4/3系統並沒有那麼明顯的差異。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carl3104 wrote:
簡圖也要畫的正確啊,...(恕刪)


事實上135片幅的邊緣本來就因為光路斜射的關係導致畫質明顯下降,這在底片時代
就是許多相機大廠都在努力改善的部分,這張圖雖然簡陋,但不會改變這個存在已
久的光學事實。

遠心式設計(Telecentric design)是鏡頭設計中的一種取向,用在比較特殊的環境
(像是晶圓製造),參考這個網頁說明:

What is Telecentricity?

這種設計有好也有壞,但「不見得是光學品質的保證」。OLYMPUS的表現好,是
因為鏡頭設計、玻璃材質、接環精密度、組裝等各環節完美的整合。

請參考寫真迷網站這篇翻譯吧:
Olympus E-1: the Barnack camera for the digital era?(april 9, 2005)

簡圖也要畫的正確啊,如果連圖都沒畫對,要消費者相信他的理論恐怕有困難,而且難免有誤導之嫌......

我一直認為O牌的這個理論是他們的賣點,但是實際上全片幅和4/3系統並沒有那麼明顯的差異。


有沒有拍拍看就知道了...

前提是要買的起全片幅的機子
想請問前輩,如果4/3系統可以靠縮小感光面積和縮小鏡頭焦距的方式來達成相較於135系統、減輕鏡頭光線斜入射的問題,那中片幅的感光面積比135更大,所對應的焦距也更長,那斜射的情況不會更加嚴重嗎?
如果會的話,那麼市面上的一些中片幅DSLR(如MAMIYA ZD或還未上市的PENTAX 645DIGITAL)還有眾多的數位機背,又是如何解決斜射的問題呢??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小弟標題下的不好害各位大大誤會我的意思了,真是非常抱歉...
我覺得標題應該要下成"NIKON全幅機會遇到的問題_垂直入光"比較妥當

我的意思並不是要說NIKON因為這個原因就做不出全幅機...我只是猜想其中一個全幅會遇到的問題而已
rinsqq wrote:
以Nikon的實力應該早就做出全幅的工程樣機了,但是為什麼Nikon還不推出,我猜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Nikon的接環比較小,作全幅的暗角情況比Canon還嚴重,因為CCD和CMOS必須要垂直入光才不會有暗角


全幅要達到垂直入光必須要有43mm口徑以上的鏡尾,以F接環的現況發展全幅要做垂直入光應該只有大光圈鏡頭才有可能達到(可是有些大光圈鏡光圈全開本身就會失光了?),小光圈鏡的鏡尾小問題可能會更嚴重

不論是在傳統或數位感光元件的時代,就目前看起來垂直入光的設計在畫質、變形、邊角失光...等問題上,應該是優於傳統的斜向入光的,並不是說O家最好,而是說如果別家也用垂直入光設計鏡頭也能達到相同甚至更好的品質,就像現在各家的APS專用鏡表現也不差阿
銀牙烈虎 wrote:
事實上135片幅的邊緣本來就因為光路斜射的關係導致畫質明顯下降,這在底片時代
就是許多相機大廠都在努力改善的部分
為什麼都不看人家的經驗, 一直講些似是而非的理論,
大光圈鏡頭就不會用小光圈16來拍照嗎?
曾有人比較說slr/n, 1Ds的暗角, slr/n還比較好
4/3真有那麼優秀嗎? 如果又便宜又好, 為何沒反應到市佔率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