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閃燈拍照相機內部測光表的意義

badbughp wrote:
拜讀了你的文章後,有疑問想請教
M模式下,還可以調整相機上的曝光補償(EV值),是Nikon系統才有的嗎?
或者說,此時指的是相機上的閃燈曝光補償??

據我所知,相機上有EV值補償、閃燈曝光補償。閃燈上有閃燈補償。
M模式的測光表告知目前測光結果而已,無法調整EV補償。
(恕刪)


這正是有趣的地方,沒錯,在「沒有閃燈」的情況下,就如您所知的

「M模式的測光表告知目前測光結果而已」

因為光圈快門都是自己決定,去調EV是沒意義的。

但是!!在接上閃燈後,狀況不一樣了,這時候M模式時,去調「機身上的曝光補償」,會影響到「閃燈」的出力。

這在我翻譯的那篇文章中,圖五~圖六的實驗可以看出。

也就是說,在M模式下,機身上的「閃燈曝光補償」和機身上的「曝光補償」,有一樣的效果。
這在文章中的八、九、十的實驗可以看出來。

簡單總結一下,
沒有閃燈時,M模式的EV表代表的是「目前離相機認為的正確曝光差多少」

有閃燈時,M模式的EV表代表的是「你希望閃燈亮一點/或是暗一點的程度」

有錯請指正。
http://www.flickr.com/mong0520
記住下面原則,什麼模式與什麼EV補償都只是得到一組光圈快門iso的組合而已。
光圈,iso:控制主體、背景亮度
快門:控制背景(環境)亮度。不想要環境光,就把快門調快。
閃燈補償(閃燈TTL):控制主體亮度
P,S,A模式:記得開慢速閃光同步
M模式:都是你在控制。原則同上。

注意閃光同步的快門速度限制。一般最快1/125s或1/160s

kingliaw99 wrote:
以下根據Nikon ...(恕刪)
我是攝影幼幼班
原來如此。
看來這是Nikon系統的特殊處。(Canon與Sony系統都沒)
(M模式,接上閃燈,機身曝光補償變閃燈閃光補償)

謝謝

mong0520 wrote:
這正是有趣的地方,沒...(恕刪)
我是攝影幼幼班
badbughp wrote:
記住下面原則,什麼模式與什麼EV補償都只是得到一組光圈快門iso的組合而已。
光圈,iso:控制主體、背景亮度
快門:控制背景(環境)亮度。不想要環境光,就把快門調快。
閃燈補償(閃燈TTL):控制主體亮度
P,S,A模式:記得開慢速閃光同步
M模式:都是你在控制。原則同上。
注意閃光同步的快門速度限制。一般最快1/125s~1或160s...(恕刪)

1.EV是定義光圈,快門的組合。不包括ISO.
2.慢速閃光同步,要注意快門是否過慢到無法手持。所以個人不太愛用。
3.Nikon閃燈很好玩,當快門速度高於同步快門時,如果閃燈有啟動FP mode就可以不用理會。接外閃(如棚燈)時就要注意同步快門。



badbughp wrote:
看來這是Nikon系統的特殊處。(Canon與Sony系統都沒)
(M模式,接上閃燈,機身曝光補償變閃燈閃光補償)...(恕刪)

個人認為這樣的設計雖然方便,但容易造成觀念上的混謠。
明明機身已經有閃燈EV鈕,為何override EV補償鈕?
會不會是有些入門機身沒有閃燈EV鈕,所以乾脆這樣設計?
嗚啦芭樂萬 wrote:
其實簡單地說,機身測光表測的是持續光的亮度

而閃燈(有TTL功能的閃燈)有另一套測光調整閃燈出力的系統,這系統與相機測光表是各走各的路不相關的...(恕刪)


整串看下來,只有這篇文章最實用。


badbughp wrote:
記住下面原則,什麼模...(恕刪)


很棒的文章,很值得學習的討論串。

佔個位置先,稍後再回來仔細研究。
補充一下
看起來很明顯有打閃燈的情形,建議可以用以下的方式減少此情形

主因:主體跟背景亮度不一致。(主體過亮或背景過暗)
目標:主體、背景兩者亮度一致,看起來主體像沒打閃光燈。
建議(擇一調整即可):
1.拉長快門,增加背景亮度 <<此在增加背景亮度,讓主體亮度不這麼突出。注意手振
2.減少閃燈出力(減少閃燈補償) <<此在減低主體亮度。
3.縮小光圈或降低iso(10/14更正:指閃燈M模式),但必須相對拉長快門(以維持整體相同曝光) <<此在減低主體亮度。注意手振

額外補充:
4.色溫不一致。主因:閃燈色溫與環境色溫不同。透過閃燈濾色片改變閃燈色溫。
我是攝影幼幼班
badbughp wrote:
3.縮小光圈或降低iso,但必須相對拉長快門(以維持整體相同曝光) <<此在減低主體亮度。注意手振...(恕刪)


badbughp兄,個人對(3)有不同看法。

1.EV值定義光圈和快門的組合,不包含ISO。
2.閃燈功率是用GN值計算,GN值的定義是光圈值f和主體距離m的乘積。閃光攝影只看主體距離和光圈值,因此不論如何調整快門值都不會影響主體曝光結果。

減少明顯有打閃燈的情形,即:降低主體和背景的光比(light ratio),無非是拉近主體測得的EV值和背景測得的EV值。

因此,您提的(1)(2)點是對的,(1)拉長快門,讓相機EV設定趨近背景測得的EV值,背景會亮起來。(2)減少閃燈出力以減低主體亮度。但(3)卻無助於降低主體和背景的光比。

原因之一正如您已指出: "縮小光圈但必須相對拉長快門(以維持整體相同曝光)",這樣無法降低主體和背景的光比。另一個原因是EV的定義裡沒有ISO,改變不在定義中的變數是無法改變主體和背景的光比...

長期以來的閃燈攝影口訣: "快門控制背景 光圈控制主體",其實就是EV和GN定義的應用。

roachc wrote:
感覺怪怪的?......Nikon 相機哪來的 Av/Tv mode?
PS:內容不予置評。(恕刪)


個人認為接觸攝影一段時間的人對於Av(Aperture value), Tv(Time value)分別代表 Aperture priority 和 shutter priority 應該不陌生。使用Av/Tv純屬個人習慣,無關Nikon有沒有提供。

如果roachc兄認為個人在"機身EV補償和閃燈EV補償的關係"內容不予置評,還請指正謬誤。
您好
關於(3)縮小光圈但必須相對拉長快門(以維持整體相同曝光):
縮小光圈,會同時減少主體與背景的曝光度。再加上拉長快門,增加背景曝光度,
一增一減(背景增,主體減),背景與主體曝光度拉近光比。
以上想法,一起討論。

10/14更正:以上為閃燈M模式。

kingliaw99 wrote:
badbughp兄,...(恕刪)
我是攝影幼幼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