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猴 wrote:
@@..這跟D600的症頭很像.哪裡不入塵就是左邊臉(恕刪)
樓上剛好只用過中/低階、第一次上全幅、很理直氣壯的各位,麻煩看下你們自己相机的快門簾幕結構,上網找圖也可以~~是不是有橫的一條一條、一邊有一些斜的連接物或像鉚釘的東西?這個叫[縱走式焦平快門],是一片一片連接起來、像摺扇原理一樣瞬間收合來曝光的.
摺扇只有一個中軸而且每片扇骨是直線,所以打開為扇形;快門簾要達到開口是長方形,就必須把葉片做成"鐮刀"狀,並加一些連桿保持遠離軸心端的葉片穩定;從外面看起來是上下平移,實際上門框裡面只有一邊是固定的,運動方式還是像在開摺扇.
有了上述基本概念,接下來看你的連桿在那一邊就有答案了,畫面左上角是實際CMOS的右下角,你的快門連桿是不是在相對側?想像一下摺扇的開闔,是軸心端風大、還是扇面邊緣風大?風大的那邊入塵自然多!(扇子越大風越大,所以FF比APS容易入塵)
各位接著一定會質疑為什麼其他机型不會?因為其他机型價格和硬体offer絛件和D600都不同;更貴的就不說了,一樣五萬出的價位,做APS片幅性能、結構設計、材料都可以給得不錯,例如7D;把成本分到CMOS比例多,机身性能和材質就下降,如5D2(性能提升價格馬上拉高,如5D3),不然架構簡化如A7/R(省掉整個相位對焦結構、光學觀景窗);D600/610 CMOS大、規格也開得高,表面上該在的都在,所以重視C/P值的各位就衝了;殊不知你們認定的"合理價位"未必是產業進步幅度可以無痛(不犧牲某部分)達成的價位,只是錢在各位口袋裡,廠商想挖出來,只好順你們的想法!
Nikon以往在中高階机型的結構設計上都有很多保險的考量,例如F4第一次把縱走快門放上職業機,為了怕縫隙拍大逆光會滲漏,還用上雙層設計,後來經驗值多了,才慢慢可以costdown,FM2的快門也是,一開始做鈦金屬蜂巢蝕刻減輕重量再固氮處理增加強度,後期才用上鋁合金.這些看不見的地方,都需要成本,而且可能不止一點點.


太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