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D610 左邊塵點送回原廠,經檢測為一般入塵

1.Nikon從來都沒說D610是來改善D600的製塵。
2.正常入塵應該是常態分佈,不會只集中在左上(跟D600一樣)。
3.沒改善就沒改善,之前01的D610測試文,不也是恰好七點(北斗七星)集中在左上角?

希望Nikon可以給樓主回覆,讓製塵疑慮真相大白..
alzooe wrote:
原來你分不清什麼是製塵、什麼是入塵啊…

樓主的顆粒很明顯
類似灰塵的圓點
不是機身內部噴油汙



(上圖是D600災情範例)
自己看 不解釋了。
devotionMK wrote:
快門約4500 (追...(恕刪)


感覺好嚴重,希望是單一事件啊!

devotionMK wrote:
快門約4500 (追...(恕刪)


感覺跟D600一樣,保重...

看來Nikon D6XX系列的都不能碰
@@..
這跟D600的症頭很像.哪裡不入塵就是左邊臉
誰的單眼不入塵-->是啊.但D600就是只入左邊你怎麼說.
誰的單眼不入塵-->是啊.你的可以清完後連十發後又一堆塵點嗎.
若不能.不能不得不認D600是有些特殊能力的.
不過從國內外各大攝影論壇(如DPreviwer,Flicker等)D610使用者反應來看...
並沒有當初D600製塵狀況回報的如此嚴重...
只能說,一朝被蛇咬,終身怕草繩...
也不能怪一些聞到血馬上群起攻之的!@#$.....
呵呵

等到全球D610使用者有真正大量回報製塵狀況的再來批也不遲啊

poster cool wrote:
不過從國內外各大攝影論壇(如DPreviwer,Flicker等)D610使用者反應來看...
並沒有當初D600製塵狀況回報的如此嚴重...
只能說,一朝被蛇咬,終身怕草繩...
也不能怪一些聞到血馬上群起攻之的!@#$.....
呵呵大笑大笑

等到全球D610使用者有真正大量回報製塵狀況的再來批也不遲啊...(恕刪)


看到最後一句,想買的會害怕吧...

狙擊手EX wrote:
看到最後一句,想買的...(恕刪)


呵呵...不必怕啦..個人的D600拍了6萬多快門還是頭好壯壯啊(去年年初有換過快門組)
倒是最先買的專拍風景或靜物的D800E還不到1萬五快門..

個人覺,D610上市以來至今,從各論壇的反應來看(各位可去逛逛囉)
應是有解決製塵的狀況...
假設此樓樓主不是來鬧的,"也許"是單一事件(買到機王)吧..

太好了!

Nikon D620 蓄勢待發
強化靜音連拍模式、連拍速度再再再升級!

加強靜音連拍模式,將快門卡嚓聲降到最低…
高速連拍大大躍進,6fps 提升至 6.5fps…


Nikon 忠實用戶同聲讚嘆!
猿猴 wrote:
@@..這跟D600的症頭很像.哪裡不入塵就是左邊臉(恕刪)


樓上剛好只用過中/低階、第一次上全幅、很理直氣壯的各位,麻煩看下你們自己相机的快門簾幕結構,上網找圖也可以~~是不是有橫的一條一條、一邊有一些斜的連接物或像鉚釘的東西?這個叫[縱走式焦平快門],是一片一片連接起來、像摺扇原理一樣瞬間收合來曝光的.

摺扇只有一個中軸而且每片扇骨是直線,所以打開為扇形;快門簾要達到開口是長方形,就必須把葉片做成"鐮刀"狀,並加一些連桿保持遠離軸心端的葉片穩定;從外面看起來是上下平移,實際上門框裡面只有一邊是固定的,運動方式還是像在開摺扇.

有了上述基本概念,接下來看你的連桿在那一邊就有答案了,畫面左上角是實際CMOS的右下角,你的快門連桿是不是在相對側?想像一下摺扇的開闔,是軸心端風大、還是扇面邊緣風大?風大的那邊入塵自然多!(扇子越大風越大,所以FF比APS容易入塵)

各位接著一定會質疑為什麼其他机型不會?因為其他机型價格和硬体offer絛件和D600都不同;更貴的就不說了,一樣五萬出的價位,做APS片幅性能、結構設計、材料都可以給得不錯,例如7D;把成本分到CMOS比例多,机身性能和材質就下降,如5D2(性能提升價格馬上拉高,如5D3),不然架構簡化如A7/R(省掉整個相位對焦結構、光學觀景窗);D600/610 CMOS大、規格也開得高,表面上該在的都在,所以重視C/P值的各位就衝了;殊不知你們認定的"合理價位"未必是產業進步幅度可以無痛(不犧牲某部分)達成的價位,只是錢在各位口袋裡,廠商想挖出來,只好順你們的想法!

Nikon以往在中高階机型的結構設計上都有很多保險的考量,例如F4第一次把縱走快門放上職業機,為了怕縫隙拍大逆光會滲漏,還用上雙層設計,後來經驗值多了,才慢慢可以costdown,FM2的快門也是,一開始做鈦金屬蜂巢蝕刻減輕重量再固氮處理增加強度,後期才用上鋁合金.這些看不見的地方,都需要成本,而且可能不止一點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