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其實nikon不用出無反,只要能出跟nikon F3一樣大的機身就夠了!


底片虫 wrote:
nikon F3很...(恕刪)


是喔,nikon我最喜歡F3了說,不知您不喜歡哪裡?(用不壞?)

orioccidental wrote:
其實nikon只要把dslr的機身壓在F3的尺寸內


如果要FF那就是不可能達成的事
F3沒AF模組,DF會比F3/FM2要高就是因為要塞AF模組 (反光鏡正下方)
薄博的底片後面加一塊薄薄的塑膠就是機背,現在光CMOS 晶片本身就以前機背全體厚度的一半,外加固定CMOS的支架,螢幕,厚度不可能下降

所以有些人會想要無反就是因為,CMOS+LCD厚度下不去,所以從法蘭距去偷回來(當然鏡頭也得重新設計)
DF外表一整個癡肥就是有不可能克服因素在。

不是每個人看EVF都會疲憊,EVF按下快門前就已經知道曝光,甚至對焦有沒有抓到,SONY新機EVF延遲夠小,對於看EVF不會眼睛痠痛的人,OVF幾乎快沒有優勢可言。我從底片開始純粹把相機當工具用,現在EVF這種WYSIWYG的科技超好用的,現在根本不會想回頭用OVF。
williepikachu wrote:
薄博的底片後面加一塊薄薄的塑膠就是機背,現在光CMOS 晶片本身就以前機背全體厚度的一半,外加固定CMOS的支架,螢幕,厚度不可能下降)


風景映像。 https://yushenghsu.com
orioccidental wrote:
其實去看f3之前的...(恕刪)

卡口法蘭距,NIKON F卡口為46.5mm,canon EF卡口為44mm,兩個僅差2.5mm,就造成大半NIKON是難以轉接大半SLR系統鏡頭,CANON就成為香爐卡口,所以不應該如此輕鬆看待。

挑過前面,就來看到底從F3到今天NIKON DSLR結構差異
NIKON F3
NIKON F5
NIKON D3

1.從手動F3系統到 F5,可以很清楚看到高度變化,原本F3反光鏡下方空間變化最大,原本測光系統變成對焦系統+對焦馬達+高電力系統。
2.從F5底片到數位 D3,可以看到最大變化是在厚度成長,也就是原本F5底片室只是薄薄數金屬片,變成感光元件+影像處理主機板+LCD顯示螢幕。


這個結果就是DF相對FM2變高、變厚的原因







所以LEICA M\10之所以可以接近,
LEICA M是手動系統,不需要高電力系統,對焦系統+自動驅動機構(NIKON AF機身馬達)
最大比例應是來自SLR系統的自動對焦是最大因素,這個在上圖可以看到身材走樣是從自動對焦時代開始。




假設是新無反系統,不需要反光鏡下對焦系統,驅動,會遠遠比一個自動對焦SLR輕鬆變小,這個是現有NIKON無法回去重要因素


williepikachu wrote:
如果要FF那就是不...(恕刪)


先回厚度的事,高度再找一下

先看這張圖(leica m10 與m6的比較):



資料來源:Leica M10 vs. M vs. M9 vs. M6 vs. Q vs. SL size comparison

基本上,m10是數位機,m6是底片機(這應該不是問題)
由目前m10與m6的機身尺寸,特別是厚度來看,m10(38.5mm)與m6(38mm)幾乎是一樣,兩台法蘭距是一樣的應該不會有爭議,那這個數據所代表的是,感光元件、螢幕的厚度,差不多可以塞入以前機身的空間內,那其實nikon將機身縮小至f3的厚度其實是有可能的。

至於高度,目前我不太確定nikon的機身內,對教模組的位置與大小,所以不太能肯定高度的可能性
但是pentax mz-3,contax g系列都可以有自動對焦,應該是有機會才是...
diffusionless wrote:
卡口法蘭距,NIKON...(恕刪)


抱歉,這目前並無法完全說服我

主要是:

簡單來說,這牽扯到高度厚度兩件事

就目前的圖來說,厚度的問題,(若從斷面以及您的描述,若我沒解讀錯的話),主要是牽扯到感光元件以及螢幕的厚度,而對焦的模組是在造成機身高度變高的原因。但是不要忘了,Nikon F6本身的高度是沒有那麼高的。與其說是因為需要塞入對焦模組,我比較會認為是自Nikon F5之後對於專業機一體成形的概念所造成的。當然這樣的好處是同時解決電力、操作以及舒適度的問題。但是F6確實告訴我們,其實不是真的需要做到這麼高。因此在m10可以做到這麼薄,F6可以不用作到這麼高的狀況下,其實是有可能的。

----------------------
第一次修正
抱歉,上面的論述有點問題,因為查了一下資料,F6的尺寸比df還大,沒有刪掉的原因是怕有人已經回了,以資公正,所以沒更改。
換一個方式論述,同樣以Df做為對象。若您沒說錯,nikon自動對焦模組/馬達是放在機身下半部的話,我可以接受Df鏡頭下緣的厚度,因為其實沒增加多少,那,上半部到底塞了什麼變這麼高?有沒可能降低?

-----------------------
第二次修正
重新比對Df、D600、D3000的機型,三台對於接環邊緣至底部的距離不同。當然可能跟對焦模組的尺寸與感光元件的尺寸有關係。
導致全片幅的底部需要厚一點。若再考量到視覺,那機身上半部也必須按比例的調整,不然會變得很奇怪。

上網搜尋Nikon f4, f90, f80, f100的接環至底部的厚度,個人覺得F80的厚度是最小的,若有辦法縮減到F80的厚度,上下按比例,也許可以達到不錯的瘦身。







最後放一張minolta a7的,下緣就少不少...
樓主啊,如果你願意手動對焦,
然後連螢幕都不要只能拍RAW,
數位相機就可以變成傳統尺寸了。

問題是,有市場嗎?
當今也只有萊卡敢出這種相機,
甚至還有只能拍黑白的感光元件。


機身縮小是一回事,
AF的鏡頭就是那麼大一顆,
可以看看手動鏡時代有多小巧。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樓主啊,如果你願意...(恕刪)


別擔心我,我的鏡頭9成都是手動的...@@",想自動都自動不起來...

------------------------

其實我沒什麼好鏡頭,剛開始有ff時,就是用contax 25, 50, 80-200,以及schneider 28pc轉在canon 5D上。(nikon我現在只剩一支50mm/f2)
後來加了16-35/2.8以及tse-17,16-35那顆大概7年沒用了。
一般出去的主力就是tse-17, 28pc, 50, 80-200。

後來就轉在5D3上,因為有電子水平儀。
覺得相機大,曾經借來接在sony a7上,但在盡可能能夠手動對焦比較舒服的狀態下,現在是接在m240上。
轉接的問題是,會多一節出來。既然會多一節出來,那其實能夠做到像以前135手動時代的尺寸,其實跟a7也相距不遠。若能做到那種尺寸,其實是不是無反也沒差了。
(剛好最近在想,若要上山做調查,超過一個星期,那電池怎麼辦?沒辦法充電,又不可能帶那麼多....實在是兩難阿)
所以會想這個問題...

但我真的覺得,其實是做得到的,特別是對焦模組這種東西是電子產品,隨著科技,是有機會縮小的...

orioccidental wrote:
抱歉,這目前並無法...(恕刪)


高度問題可以看看D750 跟F6一樣高 厚度比F6小

厚度問題看的出來就是那兩片主機板 跟厚螢幕疊出來的厚度
(中間還有空間要給高速處理時散熱用的吧?)

螢幕當然可以變薄(都已經有比擬紙厚度的螢幕)但是成本實在難想像
而且對比M10 相對加入一堆電控按鍵 跟按鈕 電路板設計難度更高







來源https://mkaz.com/2016/02/25/nikon-f6/
Nikon就算出了小機身,也沒現代小鏡頭可以用,看看24, 28, 35, 40這些常用的定焦鏡體積都超大,要也只有一顆很久以前的45mm仿鷹眼鏡頭而已,重點是還不能AF。

看看當初DF的Kit鏡只有搭配50 1.8就知道Nikon沒幾顆現代可以搭配,重要焦距28 35 40都沒,只有50 1.8來撐場面。
Sony 有FE 35 2.8, Pentax有公主鏡頭再來Canon有28 2.8 IS, 40 STM等...Nikon呢?

再來DF的機身設計完全沒有傳承到以前F3時期的樣子,機身整個很緊湊,整台相機應該要更寬點而不是弄成正方形的樣子。機頂轉盤又很難轉動,不中看也不中用,根本就是一個失敗的作品。

https://nikonrumors.com/2013/11/06/nikon-df-camera-additional-coverage.aspx/

看看這篇rumor的改圖,要是在DF上選擇放棄機身馬達與機械光圈葉片機構,體積縮小成這樣,小弟不敢說大買,但我至少黑色白色各買一台!關於機身的體積問題,這也是DL取消讓人錯愕的原因,現在Nikon設計相機與鏡頭時,沒有真正考量到消費者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業餘的N家用戶基本上可以跳家了,目前Nikon的策略基本上專注在職業攝影師上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