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Z8的柔化肌膚表現非常好,自然不做作。

tchung wrote:
請問可以不裝電池直接由行動電源供電嗎?
現在還不知道,明天再去確認是否可以僅以行動電源供電。
jenhoxen wrote:
謝謝H大,真是有求必應呀!100分Z8的底盤輪廓真的頗為特別,左後方居然是尖的無法冷靜兩個既深且大的固定孔加上假電池,手把結合的剛性應該比以前的機型都好拇指向上比較意外的是Z9也有定位孔!
提供Z7II的底部照片。


對比Z8


Z8的螺絲分布佔的底部面積比率較廣,且最下面的孔更接近邊緣,電池把手支撐的剛性應該是優於Z7II。
hcpine76 wrote:
提供Z7II的底部照片


原來Z7前方就凸出一小塊了,難怪大家都不奇怪!我則是因為還沒換無反(試機時未注意),不知
jenhoxen wrote:
原來Z7前方就凸出一小塊了,難怪大家都不奇怪!我則是因為還沒換無反(試機時未注意),不知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也是因為您的發問才特別去了解,因此才知道原來鎖腳架的金屬孔位置,差不多就是感光晶片放置的位置。


Nikon無反相機擁有最短法蘭距,可看出感光晶片離鏡頭非常近,金屬孔前方多突出的一小塊,就是為多增加上腳架後的支撐面。
hcpine76 wrote:
Nikon無反相機擁有最短法蘭距,可看出感光晶片離鏡頭非常近,金屬孔前方多突出的一小塊,就是為多增加上腳架後的支撐面。
也可以了解在如此短距離再加上快門前後帘的空間窘迫情形,在機身上的設計難度會比較高。

由此看,大概可以了解Nikon為什麼那麼極力想擺脫機械快門。
jenhoxen
Nikon給人印象保守,但有些地方蠻勇於嘗試的,例如F3首先在職業機上用電磁快門、LCD顯示,F4首先用縱走葉片;現在是Z9首次拿掉實體快門[笑]
jenhoxen wrote:
原來Z7前方就凸出一...(恕刪)


稍微忍耐下,明年就有Z9II 出现来对抗R1 了。。。。现在mirrorless款式 寿命只有2年。
多多魔 wrote:
稍微忍耐下,明年就有Z9II 出现来对抗R1 了


希望尼康這兩年有累積到足夠翻一代的技術,否則二代要改哪裡呢?有時感覺Nikon好像奧運奪牌的選手,全力發光一次,後繼就沒有了,不像其他兩家技術儲備的深廣,這局也許哪邊輸一點,後面隨時可以扳回來

看到佳能的閃光燈EL1、EL5說實話我內心是感覺"死火"的,尼康不是TTL閃燈的領跑者嗎?怎麼在離機閃[無線電化]這關被副廠打下來就...放棄了?之前還有傳說以後會把閃燈發展放給副廠去做,實際看到的是問題一堆的SB5000還在撐。。。

方塊R3+原廠閃燈讓我感覺:新聞用機霸主的大纛現在佳能手裡,R1果真出來,會長什麼樣子、主要打的是誰呢
jenhoxen
所以等這個R1出來,對大家都不好了[鬱卒]
多多魔
日后的2当家与旗舰,只会越来越贵。 镜头更是贵得离谱!
tchung wrote:
請問可以不裝電池直接由行動電源供電嗎?
沒辦法,一定要裝上電池才可以使用外接電源。


ps.Nikon Z8耗電量大。
tchung
感謝實際測試
hcpine76
因為有機會接觸到Z8,為大家提供資訊。
jenhoxen wrote:
希望尼康這兩年有累積到足夠翻一代的技術,否則二代要改哪裡呢?有時感覺Nikon好像奧運奪牌的選手,全力發光一次,後繼就沒有了,不像其他兩家技術儲備的深廣,這局也許哪邊輸一點,後面隨時可以扳回來

看到佳能的閃光燈EL1、EL5說實話我內心是感覺"死火"的,尼康不是TTL閃燈的領跑者嗎?怎麼在離機閃[無線電化]這關被副廠打下來就...放棄了?之前還有傳說以後會把閃燈發展放給副廠去做,實際看到的是問題一堆的SB5000還在撐。。。

方塊R3+原廠閃燈讓我感覺:新聞用機霸主的大纛現在佳能手裡,R1果真出來,會長什麼樣子、主要打的是誰呢
利基比較重要,所以聽說Canon也要與手機廠合作。

對相機廠而言,去年可換鏡頭相機從550萬台成長為600萬台,對相機廠是個好消息,表示可能長期以來一直萎縮的可換鏡頭相機的市場已趨於穩定。

這三年新冠疫情,直播主或Youtuber變多,推升了不少可換鏡頭相機的買氣。因為看的人相對也變多,多少會注意到畫質,而對畫質的要求,自然會讓拍視頻者注意到可換鏡頭相機的畫質高於手機或類單。

Nikon廠縮小規模,專注中高階相機。Canon家大,有餘力耕耘入門機,推出新機的腳步頗快,甚至快到一型推出時,聽說二型已到準推出型了。這有產能也能跟得上的實力才行,很顯然產能一直是Nikon的痛處。

與RED的專利之爭落幕後,Nikon更可以放心在視頻的發展,Nikon DX 12-28mm PZ的推出,是Nikon第一款採用線性驅動電動變焦的Z系列鏡頭,PL鏡應該是Nikon將來發展的核心之一,讓沒有攝影專業機的Nikon,能多少補上這一塊,未來發展讓人非常期待。

R1聽說是超高畫素,超高畫素的連拍挑戰頗高,研發的成本不低。

或許R1可以隨使用者需求,可以自行變換畫素的高低,以因應不同場景的拍攝。

AI技術帶來巨大的改變,各大相機廠將來的追焦都會有非常高的實力,Nikon敢直接面對RED,應該是看出視頻才是大賣點。

Z9的追焦實力有點被放大,其實與A1存有落差,但Z9一直被市場青睞,除了有堅強硬體,可以讓韌體一直更新如新機外,超多格式的視頻拍攝,讓Z9擁有制高點。

由此可看出Z8多麼吸引人。
jenhoxen
Nikon挑上raw內錄這塊發力,是否可能是因為RED沒有AF、其他兩家又捨不得打壞自家專業錄影機市場對規格較小氣,所以即使AF能力稍遜也大有可為?
hcpine76
Nikon沒有攝影專業機,反而不必有顧慮,錄影規格儘可能給。
hcpine76 wrote:
Nikon無反相機擁有最短法蘭距,可看出感光晶片離鏡頭非常近,金屬孔前方多突出的一小塊,就是為多增加上腳架後的支撐面。
不知道是否也是因為法蘭距最短,以至於前方空間小,才讓Nikon在捨棄機械快門的前後簾所省下的空間後,開始於Z9機身上使用感光晶片保護罩。
jenhoxen
這點幾乎是可以確定的,法蘭距短加上口徑大,感光元件被誤觸的機率更大。我覺得用專門遮簾是對的(相當於盾牌),其他家說可以降下快門簾來保護,有點類似保鑣以肉身擋子彈,是以命換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