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xter Yang wrote:可否請大大教一下如何...(恕刪) 無需設定啊,都是默認的。。只需要是『自動區域AF』模式,按OK鍵就能調出白色的對焦框。當你半按快門或者AF-on時,對焦框會變成黃色跟著『主体』走,當完成合焦時就會變成綠色。
EPICVIS wrote:我很好奇哪一家的無反現在可以鎖定特定人的腿,索尼的AI可以辨別人的框架,就算看不到頭或擺出不同姿勢也能鎖定,但也無法針對特定的腿 當然不是說要有「腿」這個獨立的識別AI(像鳥或貓狗),而是當用局部對焦框框住了某一條腿合焦之後(低反差能否合焦?)相機能不能記住這條腿的特點(例如形狀、褲襪材質),當它還在畫面範圍之內時保持鎖定它,即便它位置移動。在單反時期,用群組如果能合焦,可以大致上鎖住一段時間,當然也跟不久,且五個點打出去不一定能精準對在目標那條腿上,可能鎖到裙子或旁邊的腿,所以才會對於對焦點特多(沒有中間強旁邊弱的問題)、又被形容成會記憶學習的無反抱有期待
jenhoxen wrote:當然不是說要有「腿」...(恕刪) 其實,因為現在無反的對焦點太多,所以理論上所有對焦模式都是以GRP來逞現,那怕是單點對焦也是!而且在菜單內,是可以設定輔助對焦點的多或少的。現在的問題是,你要是以單反時期的對焦操作習慣,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無反上是效果非常的差的。一如當然從Muti-CAM3500的51點升級到Muti-CAM20000的153點,操作設定和習慣上都有不少改變,而無反的操作設定和習慣,是完全的巔倒而不是改變那麼簡單。
天空一片雲 wrote:準焦率很低,使用小黑七常常拉風箱(AF-C 動態區域中或大皆然) 用了FTZ 接環 ? 既然用Z8, 放棄F mount 轉用 Z 70-200 2.8 罷小黑7 原生在 D500 比轉接在無反好是理所當然, 不然誰買新鏡小黑7 再厲害, 都及不上當今雙 / 四 XD 線性馬達. 那些馬達機械工程師不厭其煩在這區爭辯過無數次..
irontheone wrote:一如當然從Muti-CAM3500的51點升級到Muti-CAM20000的153點,操作設定和習慣上都有不少改變 153點裡面只有55點能自選,說實話操作和51點差別不大,只是每個點細小了一點,單點常看不見而已(D850)整體對焦能力是強一些D6沒用過,可能CAM37000比較感覺得到差別吧
jenhoxen wrote:153點裡面只有55...(恕刪) 分別可大了。。雖然操作概念一樣,但細節設定是不一樣的。。例如我用D810以前,會使用9點輔助對焦就能有滿意效果,但如果在D850/500/D5上面用9點輔助對焦,就會經常發生脫焦現像,而且容易受到干擾,但改成72點轉助對焦,馬上就能大幅改善準焦度。我提出這個經歷,是要說明每一代對焦系統都會有特點需要遷就。而無反的對焦操作,跟單反直頭是有翻天覆地的感覺哪。。PS。雖然無反有多達數百什至上千個對焦點,但選擇對焦點時,一樣是以集群作為選擇基礎,可選對焦點大約是有用對焦點的十份一左右。
放假忘了看 統一回覆一下若是拍人像,肯定是要對焦對眼,若是拍溜冰跳舞有時局部特寫非常重要拿這2張舉例(D500拍)A:當人轉背或是側身時,有很大失敗率,拉風箱,AI不認識身體/屁股/大腿/腳部B:當我想拍左手特寫,或是只抓下腳位,無反也是認不出這是什麼,只能先抓腿邊緣再回去要拍的位置,但一回去又模糊了,人也跑了,畫面也沒了C:(無圖)多人在舞台V字形,對焦需要卡在第一個領舞者,結果因為有轉身動作,AI變焦抓到後方人臉整個大NG所以我才說平面式GRP群組對焦很好用,不該取消因為N版 Z9玩家,大多都是打鳥族,對於動物體型,AI是很好辨識的風景不用說,一定OK,如果附近有溜冰場的話各位可以去試試看,上百人滑冰下Z8/Z9對焦幾乎都只是抓眼著重的也只是人眼,雖然3D對焦可以辨識到其他部位,但是只限一人多人跑跳運動環境下,就會跑來跑去試問,比如籃球,很多人場景需要對焦最前面的人物,剛好他背對你,防守方剛好面對你結果抓焦就抓了防守方,你想拍的主體背對或是側身,完全失焦所以AI對焦這方面還需要多多努力,目前AI應該是做得到但是塞下這大量資料與GUP運算就......另一筆費用了~~
天空一片雲 wrote:放假忘了看 統一回...(恕刪) 關於你第三點。1、無反由於對焦點太多,所以全部都以GRP作為對焦點選項。2、你下次試下,每次對焦前,在自動區域AF + AFC模式下,先呼叫出『自選對焦框』,再套在你主力對焦點上,然後按AF-on(Z8和Z9),比你目前的設定會有更佳追焦效果(減少因為主角人物轉身而出現誤判的機率)。3、每次按一下OK鍵,對焦框就會自動置中,過程並不會影響你拍攝操作,這樣卻可以在不斷變焦和改變構圖時,有效增加對焦效率的。你可以視為全自動追焦的狀況下加入人手干預,這會大幅提高合焦效率的。PS。人工智慧無疑強大,但還遠沒有強大到變成你心裡的那條蟲,他只是按照既定演算法去操作,所謂『深度學習』,也不過是在大量操作之後找出一個最大公因數,而你經常性『自選對焦框』,也讓這最大公因數越發接近你的要求。
這個和對焦能力無關,和物體辨識追蹤演算法有關,目前比較好的就DJI,也就好一些目前相機這些對焦都要靠物體辨識來運作,EOS iTR AF就是,只是是用在單反(1DXIII和90D上有),這和是不是SENSOR ON CHIP沒太大關聯松下的對焦系統可以認出人體,其他家好像不行,或是最近才有至於說一群對焦點去鎖,沒用過NIKON,松下和OLYMPUS會自動使用群體去鎖(AFC),CANON要失去當時鎖住的物體才會變成一群(非使用大範圍對焦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