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kafka wrote:
先解釋第三點:t &...(恕刪)

我沒有說第三點是錯的,我只說"像素密度需相同"的前提是給這點用的,你剛剛的回文也提到了。
Little Jack wrote:
一句話 你覺得安全快...(恕刪)


>還有我還是沒有看到有人能夠解釋出
>等效焦距超過1000mm的100%截圖
>為什麼1/25的快門沒有手振

前面有人講過了,這跟解析度也是有關係的!
這有什麼難解釋,裁到這樣子的解析度是多少?
畫面的粒子洗成4*6,都變馬賽克了,
誰還能告訴你有沒有手震!!

如果你可以試出DC等效焦長1000MM在500萬畫素下,
用1/25秒的照片沒有手震,我就認同你的理論!
D600 FM2 SB800 35/2 50/1.4 85/1.8 AIS105/2.5 T124 T2470 & 70 300VC 小小黑VR
joykafka wrote:
第4點, 由 Dave...(恕刪)

恕我眼拙,我實在看不出來Dave5136兄對於第四點的結論是這樣。
一般約定觀賞狀況下檢查手振的條件,只不過比1:1可能寬鬆一些,但還是有相對應的安全快門,在這個安全快門以內,某人可以獲得他滿足的照片成功率。當片幅變化時,為了在同樣的觀賞條件下還保有一樣的照片成功率,他必須隨著片幅比調整他的安全快門。


沒手震的照片 -> 放大10倍不會手震

有手震的照片-> 縮小放大只是改變手震的程度 手震依然存在



A:D3 , 300mm , 1/300"
B:D3 , 300mm , 1/450" (裁切模式)
C:D300 , 300mm 1/300"
D:D300 , 300mm 1/450"

從24"螢幕來看 (解析度1920*1200)

請問各位不手震的成功率高至低排列為何者?

B=D>A>C

B排第一,因為快門較快
D排第一,因為快門同A,裁切後在1920*1200下觀看,手震程度與A相同
A排第二,因為快門速度比BD慢,在1920*1200下,手震程度"看起來"較C小
C排第三,因為快門速度比BD慢,在1920*1200下,手震程度"看起來"比A大
joykafka wrote:
我說過,我不比手振幅度,我只想探討 " 安全快門 ".
你可以找出所有的照片都存在手振來反證。

我難道不是在討論安全快門嗎??
如果你的安全快門是以感光元件是否可以表現震動成像為標準,那我提的例子對你沒意義。這是你的選擇,我一點問題都沒有。
如果要討論的安全快門是震動在感光元件上"有可能"被記錄的情形下,片幅對一般觀賞條件的手震判斷與安全快門選擇,請就不用勞煩強調並非所有的照片都存在手震。
Little Jack wrote:
請各位認為要用等效焦...(恕刪)



Little Jack兄:

從你貼上的圖片(200mm 1/25秒 f5.6)看來,兩張照片都在我可以認定是看不出手振的情況,
可以請你在"手持"的情況下,
用同一顆鏡頭(200mm),相同的拍攝距離,固定的光圈
構圖也接近的情況下,

"不開啟VR的情況下"

再拍一次好嗎?

其中

1/50秒再貼上縮圖及100%裁切

1/100秒再貼上縮圖及100%裁切

1/200秒再貼上縮圖及100%裁切

1/300秒再貼上縮圖及100%裁切


我們來看看是不是看的出手振???

在相同的快門的前提之下,縮圖跟100%裁切的手振判定結果會一樣嗎?

大家的回文都好踴躍,我看到都亂了~~


twmi wrote:
我沒有說第三點是錯的...(恕刪)


啊,是的,就有紀錄到手振的手振幅度比較來說,你是正確的.

需要要求 FF 機的畫素密度與 APS/APS-C相同才能比較。

FF 機的畫素比較大顆,比較不細緻,在狀況一的通用法則下等於"縮圖"縮小手振幅度來和 APS-C 比,

是目前爭議的問題點之一。我也沒說過你沒道理 :)

* * *

我所提狀況一之的前提b是像:

FF 10MP 概略說pixel size是 15 μm
APS-C 10MP 就說是 10 μm

有一個振動18μm
在FF機上記錄成1個點... 沒有手振紀錄
在APS-C紀錄成2個點... 於是產生手振的紀錄,

因為 APS-C 的解析度比較高, 造成 APS-C 紀錄到 手振,或是比較詳細的手振資訊
來比對 FF機 因為解析度比較低,沒記錄到,或是沒紀錄成能觀察得到的手振資訊

那就不能比吧? 這是pixel的問題了, 不是片幅的問題。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twmi wrote:
我難道不是在討論安全...(恕刪)


瞭解了. 這對於我來說, 已經是假設性問題了.

我覺得,兩者都可能存在。

我確實不知道,手持攝影的作品裡,有考慮到安全快門之下,

例如安全快門是 1/100sec, 有功力的人實際上用1/80, 1/100, 1/125, 1/160 sec 去好好拍照的,

有一般約定成俗觀賞的手振的比例是多少... 含有絕對手振的比例又是多少?

是所有的都會有絕對手振(1:1下觀察的出來的),或是90% ,還是只有60%?

徜若有50%絕對沒有紀錄到手振,那這個手持拍攝的條件是我感到興趣的。

如果這是不可能的,我才會來考慮如何"縮小"手振產生的影像。

而就絕對沒有手振的成像來說, 片幅的因素不大。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yumark.tw wrote:
大家的回文都好踴躍,我看到都亂了~~...(恕刪)


我也亂了....

實際上還是靠大家自己的認知和實驗的結果自己找適合自己的安全快門吧

我們純綷 "學術交流" 吧...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題外話.....

我覺得以1.5倍等效焦長來計算,

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就是"作品的一致性"

就像之前有人說過的,

如果你是雙機流,同一場景分別用全幅及非全幅拍攝,

當作品以某種固定尺寸的照片展覽時,

用等效焦長來計算安全快門,

可以使得所有的作品,有著相同的手振搖晃程度,

如此一來就不受全幅或是非全幅裁切的差異影響,

如果用 1/焦長 來計算,就可能會出現全片幅清楚,可是非全幅看得出手振的情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