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kafka wrote:
在FF機上記錄成1個點... 沒有手振紀錄
在APS-C紀錄成2個點... 於是產生手振的紀錄...(恕刪)


請問一下,當把APS-C拍到的這張照片如果做50%的resize
那那被紀錄到的兩個點會變怎樣??

(其實 resize 不只是 re-sampling(重新取樣) 而已,還有牽涉到演算法(如把四周的rgb資訊權重加進來))
(所以 resize 時會問你要用哪種engine)

1. 如果單純考慮 re-sampling 的話,50%的resize便會把其中一點給ignore忽略掉,
 所以可以得出一張比較小(1/4面積),但卻沒有手震紀錄的照片。
 那你把這張照片拿給別人看,即使他用100%的解析度觀看這張resize過的照片,
 還是看不出任何手震的痕跡。(請注意:他已經符合定義中100%觀看的條件)
 但是依照理論派的定義,這張照片在拍攝下來的當時就已經判定為一張有手震的照片了。
 因此會有一個謬誤的結果產生;在一張判定拍攝時有手震發生但卻完全看不到手震紀錄的照片。
 (你能說resize過的照片 就 不是照片 嗎)(對觀看者來說後面那張照片就是原圖)

舉這個例子只是強調 CoC (or 最小可辨識單位)(or 最終觀看尺寸)(or resize)(or whatever)
的確是發生了影響。

2. 或許有人會說 resize 的演算法也會影響,使得縮小50%還是會看出手震的線索。
 沒關係,那我們就 resize 成 30%? 10%? 演算法的影響還是有個極限,
 總是能轉出一張照片能把 2pixel 手震紀錄消失不見的。

--
a. 另外能請哪位仁兄在跑步時用小黑五在1/200秒快門下驗證安全快門的定義?(安全快門是絕對數字還是機率下產生的數字?)
b. 另外防手震機制是先偵測到位移才來做補償的,沒有防手震機制是能未卜先知的,這點大家都忽略掉了喔。

真是夠了一堆那一些拿abcd出來還是拿一些數字要出來虎人的..

都說片幅和手震沒關係了還要辯什麼東西...

畫質密度..底片會比ccd還是coms還低嗎?那還要辯什麼?

等效焦長的定意是在指視角也就是片幅~又說不是指實際焦長那還要辯什麼啊?

不是會說abc還是do.re.me就是比較懂也你也幫幫忙

手震了就要怪在aps-c的片幅上..在來拿些沒意義的公式出來虎人..先練好自已的功力吧!!!

事實就是事實請不要雄辯了.....
我今天早上從圓山飯店起床,收到一份包裹,打開一看,竟然是Canon新一代的全幅底片機和14mm Mk-III !!!

話不多說,開箱測試! 組飛艇紙合!!

打開窗片,豔陽高照,看見101大樓,馬上對焦拍了一張! 廣角之下風光明媚,鳥語....

咦,等等,101的大樓的75樓怎麼有個熟悉的人影,馬上 LCD 放大, 再放大, 100 倍放大,

天啊,知名女明星偷情 !!!! 臉部特徵及身材重點部位清晰可見,如紅透的水蜜桃般楚楚動人,

看一下我的 EXIF, 14mm F/2.0 1/4000 sec, ISO 100

嗯,我的等效焦長是 1400mm 所以還在安全快門 1/1400sec 之內,難怪這麼 SHARP!

咦,桌上有個東西,看不太清楚,再放,再放,又再放大了100倍,共計10,000 倍了

是個手機,上面有個來電顯示,看不清楚,我的等效焦長已經是 140,000 mm 了, 手振嚴重!!

重拍一張,ISO 調到 10,000 快門 1/400,000 sec 馬上再拍一張,

重新放大10,000倍,果然沒有手振,影像清晰可見,底片機果然是好物! 來電的號碼是 ..... 啊!

我的號碼, 怎麼會這樣!!

快來 Mobile01 寫開箱文 ~~~ 我終於可以一機一鏡走天涯了!!!

啊,醒過來了 ....

怎麼我手裡握的還是 SOS 400D 啦 ~~~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我想馬克蘇跟Pains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
又學到不少....謝啦!!!
joykafka wrote:
我今天早上從圓山飯店...(恕刪)

全幅底片機可以LCD放大檢視嗎?不解?
為什麼等效焦長是1400mm?還是不解?
我... 又從圓山飯店醒過來了,發現送來了一個包裹,打開一看是 Olympys 的全新DSLR,

天呀,最新科技,Cropping Factor 100 的機身配上 Kit Lens 1 - 100 mm 竟然沒有防手振,

搞什麼東西,不管了,開箱測試,煮飛艇紙合 ~~~

可是陰雨綿綿,一點景色也看不見,來拍拍自己的腳指甲好當測試好了,咔喳,

奇怪,不知道照到什麼東西,Olympus真是叫人失望,

放大,還是霧茫茫的

再放大,一定是手振到了!

再放大,100 倍放大了,加上100的Cropping Factor, 加上100mm的焦長... 1,000,000 mm 的等效焦長!!

哇咧,我的 DNA 在分解中....這麼的清晰,這麼的像紅透的水蜜桃般楚楚動人,一點都沒有手振到!!!

再放大個 10 倍看看,

天啊,我看到化學分子式了!!! 啊,看到手振了!!! 化學分子式看不清楚,咦 LCD 怎麼顯示 "忙碌中..."

"自動縮圖..."

"改變取樣解析度..."

"自動重新取樣..."

"自動重新放大..."

太強了,手振不見了!!! 化學分子式,清楚可見 ...

EXIF :
Resolution 4MP x 3MP, Resampled Size: 1000KP x 750KP,
100mm (equiv. 10,000mm) , ISO 100,000,
Zoom: 1,000x (Digital-to-Analog-to-Digital-to-Analog-to-Digital Mode)
1/5,000,000 sec (beyond safe shutter speed)
auto-resampling digital vibration removal: Activated

夢幻DSLR, 比全幅底片機更上一層樓... 我愛死她了...

快來 Mobile01 貼開箱文...

啊... 當機了...

醒過來了, 怎麼還是我的 SOS 400D ~~

都怪我的手振....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mysuntim0918 wrote:
全幅底片機可以LCD...(恕刪)


我翻一下說明書哦:

1. 36mx24mm LCD: Preview Mode (page 2203), Review Mode (page 2504)

原文的意思大概是說 Review Mode 是從底片中sample影像資料轉化成數位資訊,顯示到機背的等尺寸LCD上,放大功能為類比放大轉數位... 太多科技解說,不太懂... 反正我醒過來了... 夢幻機已經飛走了...

2. 100倍的裁切放大,相當於Cropping Factor = 100, 再乘以14mm, 得到1400mm.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joykafka wrote:
我... 又從圓山飯...(恕刪)


這篇好笑~~希望將來真的有這麼棒的相機~~

要平價機才行喔~

不過以現今的技術還做不出來這麼便宜又大碗的相機吧?

看到你這篇,我突然想到好久以前看到的一個消息,

(我不確定消息的真假,因為我不懂這麼深的物理學)

中國大陸的科學家發表了一張照片,

用來展示他們的最新技術,

照片中:只有一個"原"字

而這個"原"字是用一顆一顆的單一原子排列而成

目的就是展示他們控制原子的技術能力,

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

那我也要那一台相機啦(或者應該說是電子顯微鏡?)



剛剛說了夢話,現在po圖找假象:

幾十層樓高帷幕大樓的廣告"照片",遠照 (大概有150公尺吧)

這麼大的圖,還這麼 sharp,一點手振都沒有,一點三腳振也沒有? 不相信!!

靠近看!
局部近照1 (樓下往上照 189mm x 1.6)

嗯,沒有手振,不過畫質沒那麼細嘛,頭髮的細節都沒有了 ~~~


局部近照2 (樓下往上照 189mm x1.6)

嗯,找不到三腳微振, 又在說夢話了,可以看到英數文字邊緣是一格一格鋸齒狀的。

(不好意思是 resize 縮小了,1:1的時候就能看得很清楚。)

不過沒像我一樣拿300mm的話還真的看不到,街上真的沒有人拿300mm耶 !?

大街都在看我在照什麼 ~~~

如果我是洗窗工人就好了!!! 我一樓一樓一格一格一點一點微距照給大家看。

為什麼... 這麼大照片沒有糊掉... 這麼大的照片沒有手振三腳微振... 啊...

* * *

我想說的是:

科技能力或許可以無限,但是人的肉眼是有限的,

100m x 30m的照片,我們就是要站在100m 外去看,才看得到。

這個大樓帷幕的照片,用底片機, 用FF, 用1.5, 1.6, 2.0 Crop機,都能產製出來吧?

放大的限制在哪裡? 只要是給人看的,就還能夠再放大吧,再放大貼到101大樓去也行,我就站得更遠來看。

* * *

不過,細節的無限放大,在數位上不存在,在類比上也不存在。

很多存在的事情,我們真的就是看不到。

看不到不是不相信不存在,但是不用怕他突然會跑出來,七月的時候例外。

照相機看不到細菌,有時候也看不到手振,照相機也沒那麼厲害可以讓手振無所遁形。

並不是廣角鏡配上 4MPx3MP 的超級 sensor 就能照到3公里外的手機號碼,

底片也有解析度上的限制,廣角鏡就是能廣角,廣角鏡就是不能經過裁切放大成超級望遠鏡,

不然底片機就不用開發各種焦段的鏡頭啦...

APS-C裁切放大還是有很多損失的,

感光面積變小,要靠比較小顆的感光元件來感光來維持畫素,感光元件愈小顆,能感光的品質也愈差 ....

我"猜想"要把一年前Canon 400D 的開發出來的小感光顆粒裝上 FF 讓他變成 25.6 MP,

還是需要一段時間,改善感光的品質的。

不然 D3 和 D300 同時推出,並不是後者 12MP, 前者就 27MP...

也不是有 27MP FF機 就可以拿 20mm 來切出 200mm 的景。

* * *

我還是把手練穩了,今天照鳥沒照10分鐘手就抖得要命,真慘....

4000 x 3000 或許可以一顆一顆看,或四顆四顆看,但是

反正我是不會把像片放大到30層樓高然後一樓一樓去掃描每一個顆例的成像品質就是了。

我覺得我已經找到適合自己的安全快門的原則,還是多多照像來實證看看...

加油啦...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sweetandy wrote:
好多高手哦....幫...
妳左右手各比一個七字~交叉構成一個長方形找個目標點上下震動三十度!再用一樣方式把構成的長方形將她縮小也對同一目標點上下震動三十度!請問一下那個震動幅度較大?我做的實驗結果震幅是一樣大都是三十度!!只是震動面積大小的不同而已!

問題就是說為什麼震動面積的大小會影響震動幅度?(恕刪)


看來沒人要正視妳的問題~照像本身就是光學原理來呈像了!實在搞不懂一些自以為是拿些自推理論就要來推翻光學定義!

一個鏡頭200mm焦段的光學成像為何有辦法..不加任何增距鏡硬要說成鏡頭成像為實際300mm光學呈像?

200mm就是200mm為什麼就要說成是300mm妳定的嗎?還是妳所了解的光學理論是這樣寫的!

妳看到的300mm只是因為為aps-c無法完整呈現出實際200mm端大小而變成是300mm端大小,其實際光學原理還是不變....

200mm的光學鏡頭只能呈200mm的光學成像請不要再推翻此光學定義了!但裝上aps-c的相機所能得到的相片是為200mm端的光學成像但是只能記錄下等同300mm端的大小而已,實際鏡頭呈像還是為200mm!

......一台二千cc的汔車裝上了增壓系統可有三千cc馬力的動力,就可以說成我的車是三千cc哦?真是受夠了...

光學定義就是定義;光學原理就是原理..用自以為是的abc還是公式出來還有丟機率要來改變定理和原理的人還真是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