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正式發表無反光鏡相機 - J1 & V1

HaHaSue wrote:
很多擁有DSLR的人,其實是很希望有性能比美DSLR的隨身機的(像是我)
...(恕刪)


是不是您先入為主的觀念太強(片幅/尺寸重量),以至於沒看見Nikon的用心呢?

V1正是一部[性能比美DSLR的隨身機]呀!

1.它有最強的AF性能(73個對焦點,這個模式搞不好是D4的縮影)
2.金屬機殼,雖然只有頂蓋與前牆,但是個一體成型的"半盒狀物",比塑料還是好很多的.
3.專屬偏軸閃燈(設計在大F機的專屬位置喔!),可三向跳打.
4.內建EVF觀景窗,比其他外插式方便/堅固(也因為預設對象大半是單眼玩家吧)
5.專用握把(這是我最欣賞的部份啦!)雖然原創來自Leica M系列,但至目前高價DC也只有Leica D-Lux才有.
6.錄影當中隨時可以拍全解析度的相片,並且影片/相片併存.

Nikon新系列的企圖心很明顯,就是用優異的操控性告訴重視性能的user,玩輕便單眼未必總是需要在說明某項"世界最..."性能之後,再加一句"畢竟這不是一部單眼"!

inben2 wrote:
難怪!
鏡頭焦段刻度那裏,有個離很遠的 L


Nikon 的「偽」L 鏡

ybshit wrote:
這...nthoma...(恕刪)


這...我是不這麼認為啦
沒什麼是這兩台佔便宜的地方

diffusionless wrote:
HaHaSue 兄:...(恕刪)


說實在的我真的不知道"位相差AF"這技術是不是這麼厲害

因為之前看富士的隨身機從F300EXR和Z800EXR開始就開始強調這項技術了,我還以為現在的隨身機都應該有導入這種技術

不知道跟Nikon的技術是否跟我說的一樣,有沒有對這方面熟知的人能夠說明
買不起跟不想買是同義詞,不想買也是買不起的理由之一 嫌貨才是買貨人?還沒買之前都是"路人"

jenhoxen wrote:
是不是您先入為主的觀...(恕刪)

老實說以我這個消費者而言,1-5完全會忽視,我覺得NIKON1最成功的是錄影中拍照的這點,不知道錄影的品質會不會受影響?而且應該可以拍肉檔吧?
Canon機身鏡頭年份持續整理 ericanon.blogspot.tw
narukaze wrote:
說實在的我真的不知道...(恕刪)


以專利出現的時間來看,應該是Nikon 最早發明這個技術的喔。


nthomas wrote:
這...我是不這麼認為啦
沒什麼是這兩台佔便宜的地方


大大分享的 E-PL2 拍的很贊,而且夫人很漂亮
我覺得這台V1+J1 大家都只看他的感光元件太小....?
但是確乎略了nikon對畫質和動態錄影的用心。

今天有幸死跟著朋友進去會場
親手摸了一下這兩台機器,本來就打算買奧林派司的EP系列
但是看到這台V1+J1

真的讓拍照更加簡單且有豐富的內容,真的打動我心了~準備敗囉



jenhoxen wrote:
是不是您先入為主的觀念太強(片幅/尺寸重量),以至於沒看見Nikon的用心呢?

V1正是一部[性能比美DSLR的隨身機]呀!

1.它有最強的AF性能(73個對焦點,這個模式搞不好是D4的縮影)
2.金屬機殼,雖然只有頂蓋與前牆,但是個一體成型的"半盒狀物",比塑料還是好很多的.
3.專屬偏軸閃燈(設計在大F機的專屬位置喔!),可三向跳打.
4.內建EVF觀景窗,比其他外插式方便/堅固(也因為預設對象大半是單眼玩家吧)
5.專用握把(這是我最欣賞的部份啦!)雖然原創來自Leica M系列,但至目前高價DC也只有Leica D-Lux才有.
6.錄影當中隨時可以拍全解析度的相片,並且影片/相片併存.

Nikon新系列的企圖心很明顯,就是用優異的操控性告訴重視性能的user,玩輕便單眼未必總是需要在說明某項"世界最..."性能之後,再加一句"畢竟這不是一部單眼"!


D大和jenhoxen兄說的好!

小弟自認不會敗入V1或J1,卻從這個產品線裡感覺到Nikon的企圖心。

以小片幅無反機的推出作為新一代對焦技術的試驗,只要技術成熟,未來可以隨時視市場生態而調整產品線,屆時要出FF/APS無反機也不無可能,只是初期還是得兼顧自家DSLR市場而已。

只要感光元件內建相位感測器的對焦技術夠成熟,未來也是能與半透鏡對焦分庭抗禮的玩意兒。

jenhoxen wrote:
V1正是一部[性能比美DSLR的隨身機]呀!

"!...(恕刪)



可能是我用『性能』兩個字讓您誤解了,是我沒說清楚

如果要追求1~5點的性能,我會乾脆點拿我的D300出來,操縱上還比較習慣跟方便

1~5點,會用到的時候多半是跟人家拼命的時候(例如婚攝跟拍活動),應該很少人會拿隨身機跟人家拼命,這種場合,我們會拿單眼出來。一般生活的場合,隨身機會塞在公事包裡,隨拿隨拍,沒拍中其實也沒那麼嚴重。


隨身機,要的就只是輕巧點、畫質乾淨點,講白點就是要高ISO的性能,因為不會有人帶這種東西還掛外閃的。其實這樣就差不多了,話說回來,現在P家跟O家的EVIL機種,對焦速度也不慢了(跟我的G11相比),應該夠日常生活隨拍使用。


再來談到單眼使用者的隨身機,考量依據會是什麼?

這也是我一直沒入手NEX的原因,那就是操控。從這點來講,把ISO/攝影模式/曝光補償直接建立在雙轉盤上的G11,反而還比較適合單眼玩家使用,沒辦法,習慣了。不過我想應該沒有哪間廠商會腦袋燒掉用類似G11的小機身去搞個APSC規格的機種出來,那會打爛自己市場


其實V1還是有一個很得我心的優點:內建EVF觀景窗

用慣了單眼的人,應該都很瞭解這實在很重要,我到現在還是不習慣看著螢幕拍照


我對N家的工藝技術是沒有任何疑問的,我只是覺得市場策略怪怪的而已


總之,現在就看看N家這顆新規的CMOS高ISO表現如何了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narukaze wrote:
說實在的我真的不知道...(恕刪)


那個是根據使用者消息指出對焦確實很快。


各家相位對焦能力也是不同,所以不是單純同樣技術規格名稱就是代表一樣結果。

對比對焦是一般DC採用,他是收尋對焦物體對比度變化,通常景深越錢物體,這部份對比變化就向小三丘,所以對焦馬達動作是鏡頭和機身來回不斷傳遞訊息,所以像M4/3為了提高對焦速度,在各方面加強,像是對焦行程縮短,鏡祖輕量等。



相位對焦方式是採用像對焦屏一樣,是從SLR底片機發展自動對焦時在使用到現在DSLR。
其為將光線分光,而分別由CCD或CMOS等光電感測器做比對相位,兩個如果同一個相位就是對到焦,所以光的訊號足夠時,他本身就可以由一開始相位差計算現在物體位置應該在哪邊,鏡片該往哪跑,也就是可以運算物體位置,再配合時間軸,甚至可以估計軌道,因此相位對焦,鏡頭不太需要傳輸多少訊息,通常可以一次就到達像CANON,有些則是還會做訊號回饋與確認,也就是會有前後逼近,但動作很快時候是看不到,特別是像超音波馬達是低速高扭力,不像電磁馬達會有慣性力問題,所以後來普遍大家都採用超音波馬達來作為相位對焦。
反光鏡=>副反光鏡=>相位對焦AF SENSOR模組
(圓型那片就是分光用)




一般過去DSLR有LV功能時候,大都採用對比對焦方式,本身鏡頭設計和對比對焦就不適合,所以對焦速度不快,後來SONY改變五面鏡結構以取得相位對焦性能,因此得到高速LV效果。
SONY A580


後來A33更是更改整個DSLR結構,變成DSLT,可以實現隨時使用到上面相位對焦感測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