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lai wrote:



哎,班大,真是...(恕刪)

班大,我再補充一點:
實務操作上,我將1000張RGB三原色的圖檔,轉換成一張人們所「習慣」合成圖,所需花費的時間,應該會比轉換10000張,少花很多時間。
而為甚麼要用10000張,而不用1000張,因為只是要一張更精細的圖而已。


你知道我要表達的意思吧。


輸出的部分,沒有任何的爭論。

KAWAINE wrote:
畫素差太多?2000...(恕刪)


話還是不能說的太簡單,要不然在01都會被k

一、未來nikon會先出2款,一個高畫數,一個低畫數。在rumor中看到的,他說應會有九連拍。

我想,依nikon的宣傳習慣,不會先說慢的。所以這應就是這批要出的相機最快的連拍速了。

再加上這次nikon出的,定位上我認為最多只會和d850同級來測風向,所以這個9連拍應是高畫數那台所有

所以我想,若要達到4500-4600萬畫數的20連拍,那畫數和j5真的差很多

二、就目前nikon d5的處理量來看,最高只能到14張,而1dx2也是。這牽涉的問題就我的想法應有以下四種可能

1、處理拍出來的照片的處理器的處理能量。2、處理對焦判別處理器的處理量。3、反光鏡的速度。4、快門簾的速度

若以反光鏡抬起後,也只有14張的情形之下,我想問題不是出在"1"就是出在"4"

就c家的1dx2來說,c家的朋友說,若iso變高,每秒連拍就會到不了14張

我想,這個問題應也是出在1

如果a992的12張也是12bit下才能達成,那看來問題也是出在1

三家都同時被這個問題所限制,那應就是目前業界的水平就在這了......

再加上我以4600萬預設,所以我才會說目前n家很難達到.....

當然若以2400萬來看,這個資料量就比較容易達到(會到20張的,應也是2400萬沒錯)

三、若以d5有反可以達到12張的af-c運作來看,若把反光鏡抬起的影響時間拿回來,

理論上1秒到達20張"穩定的測焦能力"應沒有問題

但怕的還是當400點的對焦點同時進入到畫面中之時,對焦系統送出的判讀資料給處理器

對焦系統的處理器處理的了還是處理不了(比153點多了一倍多),是否能追上每秒20張的速度,這也有待觀察

四、buffer量和連拍雖然無直接關係,但也有間接關係。

一台連拍20張的高階相機(我想未來的nikon無反應暫應都是高階的),若buffer不夠大,連拍一秒就停了

這個是會被罵死的

由d5到d850來看,他們的buffer都沒有進步

若是2400萬畫數來說,一秒20張的量,比d850的9張還大

就d850而言,只要每秒9張連拍,27-29張就會卡彈,若以目前buffer的大小

2400萬畫數20連拍,只要1.4秒就卡了......

這種20連拍還是不要出會比較好..............

yang stephen wrote:



話還是不能說的...(恕刪)



楊教授早安!
一早就起來授課了啊


「四、buffer量和連拍雖然無直接關係,但也有間接關係。」



這個是昨晚沒說清楚的,連拍不等於buffer,但是在科學上他們叫做呈現有意義的正相關。
你已經闡述的非常清楚了,小弟就不廢話了。




其實這也是網路上討論的缺點,有時無法完全理解對方的真正意思。


我的想法,基本上與您完全一致,只是您說明的更清楚了!
mm-lai wrote:
楊教授早安!一早就...(恕刪)


要正名一下

428小隊稱我為楊"叫獸"。為,會叫的野獸

旁人卻誤值為"楊教授"


~~~~~~~~~~~~~~~~~

上面都是我猜的

我這方面很差的,只能多學點,避免老被笑

yang stephen wrote:
要正名一下

428小隊稱我為楊"叫獸"。為,會叫的野獸

旁人卻誤值為"楊教授"


~~~~~~~~~~~~~~~~~

上面都是我猜的

我這方面很差的,只能多學點,避免老被笑
在01上我第一個叫對,楊叫獸早安!
mm-lai wrote:
哎,班大,真是命運...(恕刪)


賴醫師好,

說到專業,愧不敢當,已經退休多年,資訊界一日千里,早就落伍了!

您提到的生物影像光學,記錄色彩的方式和數位相機不同,一個是用雷射光產生不同波長的影像,再透過運算合成,來模擬真實的影像和色彩,取樣頻率的多寡,會影響最後的結果。數位相機則是實際光線(只談可見光部份),在經過不同鏡頭成像後,機身如何去記錄影像。

我只是在數位相機剛上市時,好奇心之下,初淺的了解了一下,這十幾年來,沒有再關注過,只能就我所知淺談,如果有謬誤,請前輩們不吝指正。

早期的數位相機(近年來是否有改變,不了解,所以不便多言),是在sensor前放置一片RGB濾鏡,橫向和直向分別以紅綠和藍綠色交錯,綠色佔了一半,紅藍各佔1/4、,raw檔就是記錄每個像素的色階深度而已,不同的像素依座標不同,只是對應到RGB三原色的其中之一。12bit和14bit是每個相素色階深度,和顏色無關,實際顏色必須再經過一道影像處理程序(參考每個像素周圍像素的資料,運算出每個像素的實際顏色),除非是JPG直出,RAW檔的產生,應該不會佔用太多CPU時間。

至於您前幾樓曾提及J5和D5連拍速度的問題,我只是假設性的推論一下。
除非是全電子快門,機械快門一定會有物理性質上的限制,連拍速度的快慢,影像處理速度的影響應該不大,反倒是對焦系的的要求更為嚴苛。如果J5的20連拍,真能克服物理限制放D5上,而對焦系統只準焦六成,豈不是沒有意義?數位相機可以看成一台記錄影像的電腦,整體的功能搭配,必須依需求不同,找到一個平衡點,比如說CPU、GPU的運算速度愈快,粍電量就愈高,buffer容量增加,會增加成本,也有可能增加體積和重量。
yang stephen wrote:


要正名一下

4...(恕刪)

楊教授,公堂之上⋯⋯哦不是,大庭廣眾下,您公然唬爛啊!


剛剛又花了點時間拜讀一些文章,從工研院到Stanford university的論文,從CCD到CMOS的演變史,及製程的發展,看的越多,只覺得自己越無知。
半導體的製程,我想是門很高深的學問,在這裡,我們都只是做一些很膚淺的猜測而已。


不過,既然花時間參與了,還是希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學到一些東西。
benjamin6168 wrote:



賴醫師好,

...(恕刪)

很精闢的分析!


對焦系統是否能跟得上?是我一直忽略的問題。感謝您跟楊教授的說明。


你最後的意見,其實我是剛剛看完一些文章後,得到的新東西。製程跟成本考量,確實是現在的關鍵因素。

mm-lai wrote:
看的越多,只覺得自己越無知。

這位醫生,您在暗諷支持摸鼻OI的台柱嗎?
KAWAINE wrote:


的確有很多影響因...(恕刪)



K大,仔細想想昨晚的討論上,小弟用字遣詞有許多不妥及冒犯之處,再此先向您說聲抱歉!
討論應該是個良性的互動,淪為口舌之爭就不值得了。


雖然我的疑問,還沒有獲得完全真正的解答,還是感謝您的意見提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