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快樂攝影和影片集(任何Nikon相機作品也可參與!)

紅黃黃紅
原本只是紀實拍攝越南三明治名店,結果櫥窗反光剛好垃圾車經過,顏色完全呼應。

irontheone wrote:
『融洽相處』


以前的時候比較喜歡用慢快門來敘述動態,覺得這種手法禪意比較高。
現在看的話,還是差了那麼一點點。
D90 50mm 1.8D + CPL, 1/6 sec f/4.0 ISO 200
不只這樣喔,我觀察到如果選擇區域是人像,比方臉,然後你減少 texture 去修皮膚,ai 會自動避開眼睛鼻子之類的地方。
irontheone wrote:
D7200其實是好機(恕刪)


D7200寬容度是真的好,用D7200拍照很少用包圍曝光或是搖黑卡,壓低EV後製在拉回就搞定

不過對上D750還是差一點,當年還沒退坑其實一直很想買D750,不過上FX長焦要買更長,要換80-400或200-500,不管價錢還是重量都增加很多


flyingf wrote:
紅黃黃紅原本只是紀實(恕刪)


攝影就是這樣倒固出來的,加加減減,然後看時機。。
TonyHong1997 wrote:
D7200寬容度是真(恕刪)


其實,如果真正比較起來,D750這方面並沒有明顯優勢,因為低感光的『欠曝』處理,拉回來時的暗部噪點一點也不會少多少。。
D750的主要優勢區在高感光超過了ISO1600之後。

主要問題有:
1、暗部拉回,主要問題出在『暗部噪點』(相片噪點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暗部噪點』,另一個是『熱噪點』),當D750拉回來暗部細節時,其噪點表現也是很嚇人的(就算是D6一級旗艦機也是一樣,所以別期望太高,因為這是物理定律所限,目前是無解的。)。
2、然而DX格式就是全幅除以1.5倍,又或者是全幅格式是DX格式的2.25倍,當大家都使用100%觀看時(即視屏的一個像素相等於Cmos的一個像素),則所有DX格式都處於劣勢——你想像一下,將全幅機放大2.25倍會是啥子的一個場面?
3、問題在於,不在100%觀看時,而時使用『適屏』觀看,則D750就沒有明顯的優勢了,又或者轉個方向,當兩台機器的作品都以同樣的8K(即約800萬像素,都採用全像素做超採樣壓縮)觀看時,則是同樣道理,D750並沒有明顯優勢。
4、你這圖是好圖,然而,從原片的暗部細節當中並未完全的發揮相機性能——原圖最多就壓暗了1.66級曝光值,而現代每一台相機,基本上都可以壓暗三級復原(所有泥坑機都具備這個條件。),一般而言,真正考驗Cmos寬容度的,是直面陽光的逆光拍攝,基本上我每次都至少壓暗2.33級EV的(當然,拍照不是比性能,而是因應場景而變通,你這個壓暗效果已經相當之準確了。)。

以上結論,是因為我在全幅機和DX機都有不少壓暗場景的逆光作品(主要是D750、D810、D7100和D500,少量D600),所以有一點較直觀的比較——尤其是做後期時,需要經常放大100%檢查細節。

另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後期時,在降噪操作上,我們必須要對不同格式的機器做不同對待,例如,假如必須要做降噪而全幅機是20%的話,則DX機必須要30%,全幅機是40%的話,則DX機必須要60%,如此類推,才能適應不同的格式——我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做法,完全是放大100%檢查細節時,特別留意到兩種格式不同的噪點大小,操作設定後再檢查兩者是否基本一致,也就是說,不一樣的設定,就是基於不同的格式,而結果目標是必須要兩者接近或一致才算是成功的。
(其實這個做法的啟發點,正正就是泥坑廠方技朮資料說明時,有提到過自動降噪的啟動時機,大約就是DX會在ISO800,而全幅機會在ISO1600,但是,後來像素的不斷提升,以至現在廠方常被懷疑很早把降噪程序寫到了RAW插值裡,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因此而得到啟發,按比例因應不同格式而作出降噪數值的調整。同樣一個理論,我也應用在不同鏡頭的作品上,所以在我手上的鏡頭,基本每支的作品都不會太差的。)

而經過我這樣解釋,現在知道為啥我的DX相機作品幾乎跟全幅機分別不大的原因了吧?

PS。我一般是以觀眾的『觀看終端』作為壓縮邊長的設定值,而在需要交與客人的作品中,除了特別要求的個別例子外,一律都縮作3000X2000(雜誌封面的要求,也是絕大部份攝影比賽的要求。),這是出版業界的標準。

再補充:
關於壓暗現場後再拉回暗部的做法,通常又要看距離而有不一樣的效果,距離越近,拉回來的細節會越丰富和銳利,距離越遠則是相反的效果。
上一個回覆提到,相片的噪點主要分兩類,其一是『暗部噪點』,其二是『熱噪點』。

要解決暗部噪點的問題,就是要在現場盡量『正常曝光』,又或者你想表現的主角必須要達到你要求的『正常曝光』,如果有事無事都事後修正,這叫做『糟撻』相機的能力。
除了拍攝風景照大片之外,其實是應該要盡量『正常曝光』的,這就是為何我們必須要頻繁使用『曝光補償』這個功能的最大原因。

而要解決『熱噪點』,首先要明白這個效果的來源——就是Cmos通電時間過長,隨著通電時間增加,熱量就會增加,這就會增加『勢噪點』出現的機會!
所以,解決方法就是盡量讓Cmos通電時間大幅度減短,『熱噪點』自然會有效減少——這也是為何在我手上的機器都有比別人使用更高ISO但畫質卻能保持的最大原因——因為我有比常人使用更高速的快門速度,也就是有效減短Cmos的通電時間。
而我一般都是使用比常人快兩級的快門,自然通電時間也能縮短兩倍,也就能夠有效的壓制『熱噪點』的提早出現了。
2014 時剛接觸單眼沒多久,很快的把 D5200貼錢換了 D7000第一次感受到雙轉盤 機背螢幕

買了一顆18-140就開始沿路拍照,那時候新手什麼都不懂以為光圈縮就可以很利 竟然縮到11

剛好2014 0614 去台大醫院附近拍一些 論文要用的照片,看到一個公車亭,背後是台大醫院的牆座位靠背是用壓克力板透明的設計,在斜的角度下可以反射出馬路上的樣子

於是就拍下這張......內心想著 在此亭等待的人,是否已被反射的車子戴走了!
D7000 18-140
接續上面回覆。。

一般而言,我通常是優先考慮快門速度,而後才是光圈值——這也是我使用M模式+ Auto-ISO的理由之一!
先調快門值,再看看ISO值,不行嗎?再調光圈值!
這就是M模式+ Auto-ISO好處了,S模式只能夠調整快門值,A模式只能調整光圈值,而這個卻一次過可以改變兩個值,同時可以藉著曝光組合而改變ISO值。

我愛藍天下的建築。。
大家可以點擊放大觀看細節,這也是基於我以上理解的作品,遠景細節是不是很滑又清晰?

D500 + AF 50/1.8D,M模式+ Auto-ISO,AF-C72點輔助對焦,ISO140 + f/5.6 + 1/1600秒。
大家留意下,這圖的遠景建築物跟近鏡的建築物是處於全高清狀態的。
因為我這時是對焦在遠景的建築物上,距離已經超過500米,也就是遠超過『超焦距』所需的距離,這時候,理論從眼前30多米到無限遠都是全高清的,只要不受熱浪和霧霾影響的話。

PS。所以,自動鏡一樣可以做『超焦距』操作的,只要明白『超焦距』的原理,不管鏡頭有沒有對焦尺參考,找到『參考對焦點』(此時不是為了『主角』,而是為了找出『超焦距』的距離。),要做到『超焦距』也是一點也不難的。
更重要的是——我無需因為『需要更深景深』而去『強制』收縮光圈,因此而付出畫質下降的代價!
我一直對於那些強調大光圈或者強調收縮光圈的拍攝手法不以為然,因為無論要用多大光圈還是要縮多少光圈,最主要還得看題材及實地環境因素,最後才決定是否收光圈或者用最大光圈,只要在『畫質』和『曝光』取得最接近的平衡就可以,簡單來說就是『題材先行,技朮其後』。

所以,為何要背頌『景深公式』呢?
就是這個原因嘍。
誰還再堅持『大光圈淺景深』就是正確的?

Sinclair6283 wrote:
2014 時剛接觸單(恕刪)


很好的觀察和總結。。

有人就說『正常人一分鐘眨眼20次,攝影師一分鐘卻會眨眼100次』,真的是所言非虛的。。
大家有沒有發覺,當我們手上有了相機,會更自然的去觀察四周,尋找目標和題材?
日本的電車
D700 + N28-300mm 

已經停駛的JR 103系電車

阪急電車

JR 287系 特急電車

KTR 8000系 特急柴油電車(丹後之海)
zero.c.l.yang wrote:
日本的電車D700 (恕刪)


我愛火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4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