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ontheone wrote:
從DP的測試視頻中...(恕刪)
您是指這段嗎?(影片11分47秒~11分58秒)
https://youtu.be/DrWv6D3v95g?t=11m47s
這段af-c臉孔追蹤的影片,若我沒看錯,當人物移動時焦點似乎都沒跟上哦,但我並不是要凸槽
因為這點在sony上也一樣
例如A9轉接Canon 135mm F2L,即使畫面上顯示支援全部的對焦點,但實務上只有中央區的1/3是可以正常合焦,用左1/3和右1/3的點去對焦幾乎都只會拉風箱,而且在低光的時候,離中心點越遠會遠難合焦,按下去也會出現快門延遲的現象,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美好。還不知道nikon的FTZ是如何運作,sony的外廠轉接預設都是吃相位對焦點(轉接環也可以變更為和對比模式,但效能太差),目前沒看到NIKON的PDAF框(相位檢測區)範圍的介紹,z7的493點的組成是像a9一樣幾乎全相位點,或像a7r3相位對比各半(399+425)?就很讓人好奇。
不過如果nikon也採相同技術,那麼轉接的一些大原則會很接近,例如a7r3用原生鏡是相位+對比對焦點的範圍(93%),但用轉接的預設模式就會下降成只能使用相位區(68%),在缺少對比對焦點的輔助之下,轉接鏡對光線的需求是比較高的,這部份先分享給想要轉接的朋友了解一下,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還是z機身+z鏡頭的表現,轉接鏡的表現沒辦法完全看出機身的性能(當然如果FTZ有其它黑科技就另當別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