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的 MTF Chart 鏡頭解像力圖說明

1.一般f/#( 或應該寫F #)並非那麼精確,甚至像焦距也是無限遠作校正,已經有些小差值,而對於在IF、 前鏡組等不同對焦造成光圈焦距變化。

2.雖然MTF只是廠商提供作為的參考,但如前面大大所言其透漏許多鏡頭訊息,大概類似進行某某測驗。

3.長焦雖然視角小,MTF較易衝高,不過人眼對長焦構圖上放大一些明顯色差還蠻敏感;廣角雖難做好,通常是涵蓋較多加上透視變形影響,分散注意力,其實相對要求也比長焦低。

另外講一下題外話

4.過去底片後製挺麻煩,所以對後製一詞還不說很強烈,現在後製輕鬆多,就開始覺得後製好像是犯了什麼錯,須先告解。而在鏡頭方面也是一樣,要單純把光學問題修正很好,才算是真功夫?
利用機身修正一些鏡頭缺陷,只要做到漂亮,老實說其實也還好!


5.過去底片時代,鏡頭就是代表一切,但現今DSLR不是只代表換上另外個底片而已,而是一台電腦主機,不是單純記錄影像,這樣也提高原廠鏡頭優勢,可想而知,把過去一些觀念帶到數位時代,是該要修正一下!
Horology wrote:
平坦的像場在微距鏡比較常見,像這顆就相當接近完美
(恕刪)


請問各位前輩一下幾個問題
1.什麼是"二線性相差"呢? (同一個光圈下,切法線之數據離越近,散景越漂亮)
2.前輩您所提的"像場"又是什麼意思呢?以及如何判斷呢? (像場彎曲我有聽過,因CCD是平面與實際略有差距)
3.請問"口徑蝕"會造成什麼現象?從MTF圖能得知嗎? (漩渦狀散景光點?橢圓狀散景光點?)

以上小弟有搜尋過些文章了
但是盲點依舊
麻煩前輩嚕QQ

說真的MTF圖的表示符號小弟每次都記不太清楚~"~
(一個光圈全開下的切法線方向的10與30LP/MM,一個最佳光圈下的切法線方向的10與30LP/MM)
.stick. wrote:
1.什麼是"二線性相差"呢? (同一個光圈下,切法線之數據離越近,散景越漂亮)
2.前輩您所提的"像場"又是什麼意思呢?以及如何判斷呢? (像場彎曲我有聽過,因CCD是平面與實際略有差距)
3.請問"口徑蝕"會造成什麼現象?從MTF圖能得知嗎? (漩渦狀散景光點?橢圓狀散景光點?)


1.
應是指"二線性散景". 因為這不太算是像差. 而是散景的形式
好的散景成因有很多
球面像差的控制是其中一個因素. 但不是全部
Nikon DC鏡就是透過控制球面像差補正的方式. 來調整前散景或後散景的呈現方式

2.
像場通常是指合焦點上面清晰的一個平面
理想的狀況
它就應該是一個垂直於光軸的平面

3.
口徑蝕是大光圈鏡頭在最大光圈附近. 邊緣的進光一部分會被鏡身遮到
其所造成的效應有二
一是大光圈下的周邊失光(此時口徑蝕是主要因素)
二是落在周圍的光點散景會被遮擋變成橢圓形. 就像月亮的盈虧
文包 wrote:
1.應是指"二線性散...(恕刪)


謝謝文包大大
每次您的文章都讓小弟十分受用

不過可以請問一下哪邊有二線性的比較圖呢?
小弟很常聽到論壇提到這個詞但是卻很少看到比較圖....


順便請問文包大大一下
有沒有適合入門的鏡頭光學書籍
"光軸"這東西說真的只有文字看起來頗難體會
(小弟光學知識僅止於高中幾何物理光學以及洗鏡光老師blog的光學概念)
.stick. wrote:
1.什麼是"二線性相差"呢? (同一個光圈下,切法線之數據離越近,散景越漂亮)
2.前輩您所提的"像場"又是什麼意思呢?以及如何判斷呢? (像場彎曲我有聽過,因CCD是平面與實際略有差距)
3.請問"口徑蝕"會造成什麼現象?從MTF圖能得知嗎? (漩渦狀散景光點?橢圓狀散景光點?)...(恕刪)

法線切線解像力跟"二線性散景"一點關係都沒有
二線性散景的成因是因為過度修正球面像差
法線切線焦平面的差異就像我前面說的, 有個名詞叫做astigmatism (就是去眼鏡行驗光的時候會聽到的散光)
astigmatism強的散景會是怎樣的?
wiki有一張圖可以參考



像場或可以稱為像面, 意思是說所有的"焦點"集合而成的曲面


口徑蝕會讓邊緣的散景不呈現圓形, 感覺像被切了一角這樣
從第一頁看到第三頁,越看越糊塗
小弟只知道線條位置越上面越好,越水平越好
有沒有好心人可以用簡單一點的白話文總結一下,究竟
紅實線代表什麼?
紅虛線代表什麼?
藍實線代表什麼?
藍虛線代表什麼?
chender168 wrote:
從第一頁看到第三頁,...(恕刪)

Canon網頁上有詳細的介紹喔~ ^^

http://www.canon.com.hk/myContent/Product_Tab/LensesandAccessories/Glossary
/Tc/mtf_how_to_read.htm
chender168 wrote:
從第一頁看到第三頁,越看越糊塗
小弟只知道線條位置越上面越好,越水平越好
有沒有好心人可以用簡單一點的白話文總結一下,究竟
紅實線代表什麼?
紅虛線代表什麼?
藍實線代表什麼?
藍虛線代表什麼?


白話文

橫軸 - 由左到右代表測試點距離中心點的距離,位於底片上。

較小的底片橫軸較短(所以 DX format 都只到 15, FX format 橫軸到 20)

縱軸 - 底片影像上可判別的條數(一黑一白為一對)與實際條數的比例,如可判別出六對,但實際為 10 對,則為 0.6

所以在圖表上 (4mm,0.6) 代表該圖像在距中心 4mm 處的解像力為 0.6。

解像力又隨圖型的不同而不同。有延中心放射的線對(10p/mm 紅虛線,30p/mm 藍虛線),有同心圓周方像的線對(10p/mm 紅實線,30p/mm 藍實線)

以下圖為例:



(18-105 18mm 開放光圈 MTF, 引用自Nikon 官網)

橫軸 12 處,紅實線 約 0.94, 紅虛線 0.9, 藍實線 0.7, 藍虛線 0.5

代表在以底片中心為圓心畫半徑為 12mm 為一個圓的區域此處 1mm 十條圓周方向線對可判別出 9.4 條,放射方向 可判別出 9條;30條的,圓周方向可判別出 21 條(0.7), 放射方向只能判別出15條(0.5)

利用這個我們可以看出鏡頭對於整體輪廓的解像力(10p/mm)以及細節的解像力(30p/mm)。

但是要仔細的話,應該各光圈給一組,理論上在繞射效應干擾前光圈越小解像力越佳,所以咳膿都給開放光圈跟F8各一組;泥坑就要你自己去猜了,所以只給開放光圈。




.stick. wrote:
請問各位前輩一下幾個...(恕刪)


1. 二線性散景的確是球面像差修正過度的結果,這點沒辦法從MTF上看出來
不過astigmatism還是會造成散景不柔順

2. 明顯的像場彎曲是會表現在MTF上的,以ZF 28/2為例



f/4時MTF自中心向外慢慢下降,但實線自12.5mm處卻有個明顯反彈向上的現象
這有可能即暗示了這顆鏡頭在此時有個明顯的像場彎曲

3. 口徑蝕從MTF也看不出來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loser1028 wrote:
白話文橫軸 - 由左...(恕刪)

感謝大大的白話文解說,這樣終於懂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