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Nikon還沒出全幅的原因之1_垂直入光

既然 F 接環已經有 FF 的機器並實際在市場上銷售,那就不需要去想些什麼垂直入光的問題,那個是廠商該去煩惱的,別人做的出來 Nikon 做不出來只是表示 Nikon 比別人的技術要差,一開始柯達沒辦法作那麼大片的感光元件,那時的解決方法是用兩片去拼的,這表示技術瓶頸是在於沒有適當的感光元件,至於入射角的問題那已經是其次了。

做不了全幅,來個比較大一點的總可以吧,譬如視角轉換率為 1.2x 的機子,這樣 17-35 就是 20.4-42,28-70 是 33.6-84,會好用很多,入射角問題也沒那麼大。

感光元件大小不變,拼命塞像素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發展方向,這樣成像品質只會越來越差,既然傳統相機的光學經驗告訴我們片幅越大畫質會越好,為何到了數位時代會去支持迷你化的行為?DSLR 贏過 DC 最主要的原因不就是大片的感光元件嗎?
carl3104 wrote:
那中片幅的感光面積比135更大,所對應的焦距也更長,那斜射的情況不會更加嚴重嗎?


不會吧!中片幅機身的Flange Back Distance(接環到底片/CCD的距離)也比較長啊!光路是否比135片幅更斜射?未必,要看機身與鏡頭的設計而異。
ruby6436 wrote:
為什麼都不看人家的經驗, 一直講些似是而非的理論,
大光圈鏡頭就不會用小光圈16來拍照嗎?
曾有人比較說slr/n, 1Ds的暗角, slr/n還比較好
4/3真有那麼優秀嗎? 如果又便宜又好, 為何沒反應到市佔率上


看一下其他國家的市佔率吧...
不要只看台灣,n跟c在台灣會賣的好是因為傳統時代的好口碑.
O家以前也並不是非常著重在相機這塊版圖,而是在醫療光學儀器上面的發展.
傳統時代的相機雖然不多,但也都相當經典!
O記在台灣的知名度本來就不高,廣告也少,很少行銷,但O記全球的支持者卻也不少!
再說...有大光圈當然用大光圈拍阿...誰會常常把光圈縮到16拍呢?
好不好...久了你就知道!
當然,沒有十全十美的機子!
olympus夥伴樂園~ZFC瑞光俱樂部 http://zfc.tw/forum/
jakyou wrote:
既然傳統相機的光學經驗告訴我們片幅越大畫質會越好,...(恕刪)


從結果(照片成品)上來看,片幅越大,畫質會越好。但畫質優劣,卻並不與片幅
大小有充要關係。

片幅越大,畫質越好的直接原因是「放大倍率不用太大」。否則HOLGA 120相機不
就可以打敗Canon EOS-1?


銀牙烈虎 wrote:
不會吧!中片幅機身的Flange Back Distance(接環到底片/CCD的距離)也比較長啊!光路是否比135片幅更斜射?未必,要看機身與鏡頭的設計而異。


可是這樣講135系統的Flange Back Distance(接環到底片/CCD的距離)也比4/3系統來的長啊,所以哪種片幅並不是入射角的立論基礎吧~!!

況且依照之前大大講的"135 FF系統最後一片鏡片要43mm大(135 FF的對角線)"才能垂直入射,那中片幅不就完了,最後一片鏡片要80mm(645中片幅的對角線)才能垂直入射耶,那這麼說目前的645 DSLR畫質不就爛的一蹋糊塗了,所以我覺得這個理論根本就講不通。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JONES0116 wrote:
看一下其他國家的市佔...(恕刪)


http://bcnranking.jp/freepaper/12-00009414.html
canon 54.4 %
nikon 27.3 %
pentax 7.7 %
olympus 5.3 %

我從 F3, FM2, F100, s2pro, D2H, S3 PRO, SLR/n 用到現在,
當然經驗比我多的人很多,
FF在135 DSLR比起 135底片, APS DSLR我用起來沒什麼不同,
當然如果你要更大畫素, 一定要更大感光原件,



ruby6436 wrote:
為什麼都不看人家的經驗, 一直講些似是而非的理論,
大光圈鏡頭就不會用小光圈16來拍照嗎?
曾有人比較說slr/n, 1Ds的暗角, slr/n還比較好
4/3真有那麼優秀嗎? 如果又便宜又好, 為何沒反應到市佔率上...(恕刪)


垂直入光理論不是似是而非吧?這是鏡頭設計理論的一種,這種設計著重的是
「全畫面的光學品質均勻平整」,配合CCD的特性(4/3用的是動態表現很不錯的
FFT CCD),Telecentric的垂直入光特性可以讓CCD發揮最高的效能。

改採Telecentric的設計也有缺點啊!第一是鏡頭要全面重新設計,新鏡頭的售價
居高不下,不少玩家都覺得貴。第二是採用Telecentric設計的鏡頭為了調整光路,
使用鏡片數量、體積會比非Telecentric設計的鏡頭要大,而為了抵銷鏡片數量所帶
來的光學品質下降,就必須大量採用ED或非球面的設計來補正。這可能是4/3系統
某些鏡頭又貴又重的原因之一吧....。另外,並非全部的4/3系統鏡頭都Telecentric
的設計喔...。

Telecentric Lens基本觀念介紹
遠心光學系統

4/3系統(CCD和鏡頭設計)是有計畫的整體設計,最終的影像表現是有目共睹的;
至於其他135系統大廠,包袱太多太重,欠缺了改革的勇氣(原先135系統大量的
鏡頭不可能全部拋棄重新設計),不得已要妥協於APS格式,這也是很可惜的事。
carl3104 wrote:
Flange Back Distance(接環到底片/CCD的距離)也比4/3系統來的長..(恕刪)


您要不要查一下LEICA M系統的Flange Back Distance呢?比4/3系統要短喔....
LEICA M的鏡後距離是27.8mm,4/3則是38.58mm。LEICA有些老廣角鏡向後突出
到幾乎貼近快門布簾,還擋住測光元件呢...
各位先進,原問題是在問,為什麼 nikon 不出全幅機,怎麼離題吵
4/3 系統好壞去了?
ericosur wrote:
各位先進,原問題是在...(恕刪)


大概是就是因為遠心式設計的「垂直入光特性」的問題吧!現在唯一針對CCD的問
題與特性重新設計鏡頭的也只有4/3系統了....(其他相機廠可能也有專為數位底片
設計的鏡頭吧?但地位似乎有點尷尬...)。

個人倒是覺得這只是4/3系統表現好的原因「之一」,畢竟4/3系統也有不少好鏡頭
沒採用遠心式設計。

Nikon何以沒有全幅機?我也不知道。如果我是Nikon系統的設計者,就不會讓自家
綁在一家CCD提供廠商上。OLYMPUS的機種也不完全是KODAK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