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以後就買廣角鏡拍就好
圖片裁切後就當"望遠"鏡頭拍的..
在D800E裡, 有件事沒說清楚, 就是圖拍了以後, 相機會不會自動對圖片加銳?
不過在Technical Guide提到AUTO-ISO的演算法改變了..
相機會自動把安全快門列入拍照時的考量
Auto-iso可直接用 ISO這鍵切換..
再來, 它非常推崇Live-View, 它說Live-View可以有效避免震動
Live-view可以任何點對焦
藉Live-view, 機身可以自動決定閃燈補償, 讓拍人時不會過曝
然後, 它說會幫忙找鏡頭上的sweet point來拍攝
所以我認為, 表列上的大概就是機身上有內建資料的鏡頭
將來, 也許相素的發展會趨緩, 但相機內建的演算法反而會越增
我覺得D800/D800E的進步是跳了一級
買了以後應該是相當抗跌
畢竟它是cutting edge的產品
phuang3 wrote:
14-24這顆的確很...(恕刪)
phuang3:
怎會是這樣算吧!
照這樣算法,就算LEICA也是能撐到幅度也有限,leica M9 18MP(5212x3472) (35.8X23.9mm)
那等於是變成72.793,那LEICA鏡頭再強,有辦法做到72 lp/mm
另外提到280/4就想到之前,風之和子在底片機:徠卡能比得過低端中畫幅嗎?,就算可以達到那樣高解析,但問題是實用上鏡頭受到外界影響下可以達到多少?
leica很多分享照片,可以看到大多放大時候,手震有無晃到很多時候是遠比該鏡頭解析力還重要。
如果沒震到LEICA 75 AA
Camera: Leica M9
Parameters: 75 mm, f/4.0, exp. 1/177 s, ISO 80


不過,這顆近距太利,哪個男人有種拿來拍家裡黃臉婆,展現皺紋毛孔高性能表現。


NIKON D800+AF-S NIKKOR 70-200mm f/2.8G ED VR II


外國毛比較多!
diffusionless wrote:
就只是大概敗家名單而已,像是PC-E N等也沒有寫進去!
...(恕刪)
D兄,可能不只是解像力這麼單純,還牽涉到偏角度入射光的成像會不會暈開(白化)的問題.
作手兄15樓提供的50 vs 24-70連結,雖然corner 50拍的明顯變形較少也較清晰(以垂直方向而言),但水平方向的線條我隱約感覺得50拍的對比不如24-70的強烈(註);在實拍時解像力不是影響清晰度觀感的唯一因素,逆光或斜逆光時,有N鍍膜的確實能提供較好的呈像.
註:Corner 50拍的線條有暈開的感覺,而24-70拍的只是糊,糊是比較好對付的問題,銳利化之後就會好看;而暈開的圖銳化後會有破碎的感覺~~在一個抗莫爾紋先天能力差的機種上,影像線條破碎應該不是件好事.
phuang3 wrote:
14-24這顆的確很...(恕刪)
可是Leica這顆的40lp/mm連85%都不到
我印象中MTF的測試上對比只要有到50%就可以分辨得出來 (不很確定,歡迎討論)
實際上因為AA filter和後續銳利化的影響會讓這個問題變得很複雜
剛翻起了先前下載卻沒有動力讀的文章
"How to read MTF curves? Part II by H. H. Nasse"
裡面也有討論到sensor越來越進步後的影響
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讀讀看
簡單說,像素增加都可以帶來解像力的進步,不管鏡頭夠不夠好
只是鏡頭爛上升的幅度就小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jenhoxen wrote:
D兄,可能不只是解像...(恕刪)
jenhoxen 兄:
確實,在實際拍攝並不是黑白對比的紙!
實際上,個人是感覺在N鏡發色與階調 數位特性設計等各方面都比起過去來有大幅度進步,過去一些人對於NIKON鏡頭特別有意見也不是平白無故,確實NIKON過去較多老鏡頭雖銳利,但其他一些細節發色等不是很滿意,在對於NIKON新舊鏡的一點感覺
另外再那一篇D4/D800訪談,感覺NIKON也不是真的就只是走高畫素路線,對於低畫素還是有所規劃,看過1DX與D4一些表現,個人感覺到和過去低畫素不是差在高ISO,在其他方面也都進一步更新。
在NIKON最近的鏡頭專利!,感覺後面NIKON用戶真的要小心,過去一堆想買都沒有,現在可是一堆讓小朋友都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