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鏡頭的光學現象開始,討論FX與DX的差異(新增鏡頭透視實驗)

100D-OK wrote:
總之,這樣看來,FX...(恕刪)

沒有喔!

如果只是這樣中片幅或大型相機等也都是類似狀況。


不管,底片鹵化顆粒,或著感光元件的單位畫素,假設大小是一樣時候,光是由尺寸產生解析力差異的效應是很大。

例如,一台16 MP DX片幅機身,同樣單位畫素密度下,那FX片幅就是到36MP。
也就是一張畫面,DX會用16MP畫素來紀錄,但是FX就會達到36MP。


在來不管上面這些感光元件或底片,畫素如何高或著更精細鹵化銀顆粒怎麼發展,她們實際物理尺寸或著實際成像的大小都是不變。

假設前方有一個物體,在不同片幅成像的放大率是不同



下面是影像大小差異。





也就是DX或APS,本身同樣單位畫素下,少了1.5X1.5=2.25倍差異畫素之外,還要再把影像放大1.5倍,輸出大小才會和FX一樣大。

例如
LEICA M9


同樣畫面
LEICA M8

LEICA M8(放大同樣大小,也就是放大1.3X)



diffusionless wrote:
沒有喔!如果只是這樣...(恕刪)


放大率的優勢與雜訊優勢,其實是一體兩面的事。

如果FX和DX是同樣畫素,則FX每個畫素受光面積大,有雜訊上的優勢,但就沒有放大率或解像力的優勢。

而如果FX和DX是同樣畫素密度,則FX畫素更高,有放大率或解像力的優勢,但每個畫素受光面積與DX一樣,沒有雜訊優勢。

當然也可以折衷,兩方面都各有一些優勢~~

除此之外,以同畫素來說,FX對鏡頭解像力及色散誤差等的要求比較不那麼高。但相對而言,因為成像面積大,周邊畫質的下降會比較明顯。有一好沒兩好!
2sc wrote:
放大率的優勢與雜訊優...(恕刪)


換一個方式討論,根據您的論點,再引申一下,不計"散景"、"ISO",小DC可以得到跟120中幅機一樣的效果。

不論我的認知與實際經驗,似乎不是這樣。


http://www.flickr.com/photos/49663902@N05/8968727302/
這相片的光圈只是35mm@ F4,NEF>JPG直出,如果有小DC(不要請出FF/APSC之類的),可以做到同樣效果,我真心想開一下眼界。

kinghk wrote:
換一個方式討論,根據...(恕刪)

kinghk 兄:

這個問題就像單純看羽毛和鐵球自由落體,你會覺得重的比較快觀念是類似,實際上很多現象往往是被遮掩。


透視、距離 與焦距,在實際拍攝畫面影響與關係!

個人是因為做實驗,才會站在同樣位置,28拍一張,然後180拍一張,然後知道這時候透視是一樣。
28
180


但現實是不可能用180拍這樣個頭。





現實拍攝是這樣。
在使用28mm時候(是站在~1.5m距離)


在使用180(你已經站到老遠~4.7m距離)
這時候您就會覺得,恩! 焦距會影響透視。





這也是為何現實中,廣角會伸展,望遠會被壓縮。

diffusionless wrote:
kinghk 兄:這...(恕刪)


引用得好!!!

理論上,羽毛同鐵球應該同時到地,但實際上呢?

除非你在真空的情況下做這實驗,否則100% 羽毛比鐵球遲,因為有空氣阻力,而一般書在教地心吸力時不會把空氣阻力計算下去。所以我不是說大家的理論有問題,而是少考慮了某些其他因素。



kinghk wrote:
換一個方式討論,根據...(恕刪)


我之前提出的是不論鏡頭的影響,不同片幅的差別是景深與雜訊。小DC無法做到你所分享的照片品質,第一是因為鏡頭,第二是感光元件的技術。小DC的鏡頭通常沒有那麼好,但是如果不計成本,也未必做不出來。而手機NOKIA 808已經有4100萬畫素了,就是輸在雜訊,然而隨著科技發展,將來在DC的小片幅做出超越今日FF畫質也不是不可能。所以除了上面兩個限制因素,以及散景的不同,DC可以呈現相同構圖的畫面。

否則,您覺得為什麼不行?
kinghk wrote:
引用得好!!!理論上...。(恕刪)

我不是說大家的理論有問題,而是少考慮了某些其他因素。



在做實驗與分析比較的時候,我們必須控制變因;而在探討問題時,很多時候也需要簡化問題,討論才有意義。當討論片幅差異時,如果不把鏡頭的影響排除,也沒有辦法釐清究竟是不是片幅造成的不同。

您之前一再提出的透視差異,並不是不同片幅的影響,而是不同鏡頭所造成的。

我做的實驗證明同一部相機裝上不同鏡頭就會產生透視的差異,若您覺得有必要,我也可以稍微調整相機的位置,消除鏡頭的差異後,用不同片幅、任意焦段得到相同透視的照片,裁切後除了畫素的區別,兩張照片可以一模一樣。

當然,鏡頭的變形需要適當的校正,影像才能完全重合。但變形並不影響透視的關係。
kinghk wrote:
這相片的光圈只是35mm@ F4,NEF>JPG直出,如果有小DC(不要請出FF/APSC之類的),可以做到同樣效果,我真心想開一下眼界。...(恕刪)

kinghk 兄:

現實上,雖然透視一樣,但是假設完成大片幅廣角影像,其實就是相當要像接圖才可以完成,也就是要沿著焦平面平行作平移,才不會動到透視變化。



假設,有一個虛擬片幅系統,她的廣角74度是要用焦距180mm才可以達到,那請問這是怎樣狀況?
也就是假設這個大片幅系統,拍出景物視角範圍等於74度,也就是等於下面
135格式28mm畫面


135格式的180mm畫面



這個是28mm裁切出約180mm畫面



也就是她可以利用用一個135相機使用180mm鏡頭,做焦平面平移接圖,拼湊出一張74度廣角大圖。

這個片幅有多大?

這個片幅有231.8X154.5mm。
也就是是135格式6.44倍。













雖然透視一樣,180mm這個大片幅系統的視角,和135格式的28mm一樣視角與透視。
但是你必須要135格式180mm數張圖,組成一張大張廣角圖。

135格式和這個片幅差上六倍多大小,也就是135格式所拍出這張28mm廣角,好像是大片幅那張的縮圖。

也就是像這樣意思。

2sc wrote:


在做實驗與分析比較的時候,我們必須


其實d大也講的很清楚,鏡頭的影響在近距離才會明顯

4公分的差異如果是放到拍攝距離超過4公尺,其實根本看不出鏡頭有什麼差別XD

kinghk wrote:
引用得好!!!理論上...(恕刪)


其實那張28mm裁切出和180mm畫面,其實也同樣暗指,好像我手上有一個小片幅系統,她的望遠鏡13度的實體焦距為28mm。

這樣片幅大小為多大?
也是約為135格式6.44倍左右,為5.625X3.75大小感光元件。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