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sysop wrote:反駁用調 AF 反光鏡來調 D70 AF 的謬論
請問,d90我用內六...(恕刪)
D90調了就算了,D300S的不要亂動,那個可能超出你能夠調整的能力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edbass wrote:
反駁用調 AF 反光...(恕刪)
這是神論嗎?...沒人覺得怪怪?
2006年就存在了呢。
第一點:http://www.leongoodman.com/d70focus.html 給AF自動對焦的方式,的確有誤。這方法不能夠確定真實對焦物體在哪裡。
第二點:[說明一下“十”字型AF 傳感器的复蓋問題:
AF 傳感器做小些,對焦精度會高些,但缺點是弱光敏銳度低,也不利与追焦。
追焦多數是左右移動的,而 135 机也是橫長方型构圖的,所以“十”字型AF 傳感器橫寬豎短也是合理的。]
對段話很NG........
第三點:光學景觀窗上的對焦點,在這附近年代的相機上,幾乎都不是一個單一的點,而是一個大框(這個框有夠超級巨大!)根本眼睛就無法確定實際點在框哪一個位置。
第四點:同意調了主反光鏡會有錯位移動的現象。不過一般需要調整的,多只需螺絲五個刻度以內(有的是無段的)。最大可調可能為1.5mm以內,一個刻度所改變的高度,不在肉眼可觀察之變化。我猜在0.05mm以下,這樣所改變的主反光鏡偏移,幾乎可忽略。再則光學景觀窗的放大倍率(FF) 0.7x左右,視野率98%~99.9%左右,你要觀察的到,真是神人。
然後就是那個巨大相位對焦點框.....
第五點:[反駁用調 AF 反光鏡來調 D70 AF 的謬論http://www.look.hk/AF/] 作者認為,被改變的是對焦點的位置。倘若今天拍攝者面對一片巨大平整的牆面,以垂直拍攝,這時候整個平面與image sensor平行,不存在對焦點偏移差別;那麼不管對哪個點都會準!? 所以這時候你去調AF(副)反光鏡,就不該有差別!因為被更動的只是對焦位置。 <<<---那個作者的理論。

我的結論: 在副反光鏡調焦螺絲調整範圍內,對焦點不會偏出那個大大的對焦框外,對焦框也沒有明示你哪一地方才叫做正正正準的"點"。 光學景觀窗根本就不是所宣稱的眼見即所拍,有偏差你當下也不會發覺出來。反光鏡的相位對焦一直都是永遠的痛,所以無反相機系統是很不錯的,特別最近內嵌相位對焦的無反相機。
對於D70這個調焦方式是合理的,但是有兩點要特別注意:1. 這種單一顆調整螺絲系列,重點!!!不可能!!!!全部焦點都準,要求中央單點準焦ok 。 2. 螺絲出廠都有用螺絲膠固定,轉動後可能鬆動被反光鏡再打偏..反光鏡機件是會磨損的,遲早會達到需要調焦的程度。
附錄一點:調過以後,就會一直想再調...真是各地獄阿!

edbass wrote:
機身把底蓋打開其實上...(恕刪)
那是調相位對焦平面,三點共平面。 調過類似的sony A33/A55都是這樣子的。
這部分有機會可以調到全平面焦點都準,但是三點很難去界定...這給專業人員去弄比較好,調任一三點之一,都會牽動全部的對焦點。
不過A33/A55,調這很方便,打開閃燈下兩個小蓋子,就可以直接開機狀態直接邊調邊對焦。像這種要拆開機身的部位,我就不推薦了。
不過另外根據[反駁用調 AF 反光鏡來調 D70 AF 的謬論]作者理論,去調整這相位對焦點平面,一樣是叫做對焦點偏移.........
...所以謬論反駁是在說,完全不該物理調焦。
相位sensor,是在比較成像的相位差,不是用直線光反射路徑這樣解釋就好的。
那麼我強烈添購usb dock!
要測焦調焦,務必讓光軸和被攝物垂直,被攝物的面積更要夠大,
對著斜四十五度的東西拍攝,要觀測前移或後移,偏差有可能會非常大,
我懶得動手自己做測焦板,所以是用lenscal來當被攝物
對比對焦一般來說準確度較高,可重複性也較高,也就是同樣環境
去拍攝多張,每次都重新對焦的情況下,每一張的對焦誤差是比較
低的,但如果你更挑剔,最好是用LV放大後手動對焦,這是最準的
,然後以此為準焦參考去校正相位對焦,因相位對焦飄動很大,建
議每一環境下要拍個三張看看平均比較穩
usb dock的好處是能針對不同的對焦距離去做調整,唯獨遇上變
焦鏡頭就得更有耐心,前一陣子我買24-105就得調16個設定,但
抓到竅門的話,倒也不是太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