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PSC換成全幅, 銳利度是否會表現得更好?

你如果說的是同畫素的情況下,確實會

1. 因為同樣構圖條件下,全幅要站得比較近,空氣中的懸浮粒子相對影響少

2. 同畫素下,全幅機感光元件密度較低,來自反光鏡及手振的影響較少

這些影響小之又小,但以很嚴格的測試來看的話確實會影響

但這又牽扯到鏡頭等級問題了

全幅鏡週邊畫質比較難兼顧,能兼顧的價格也不便宜

以Sony FE 55mm/f1.8 為例,一顆F1.8的鏡頭開價超過3萬

相同畫質的APSC鏡頭可能連一半價格都不用
雖然是個大哉問
我也來大哉回

1. 感光元件:畫數密度
普遍來說全幅畫數密度較低
因此鏡頭不用那麼要求
但因為像D800/D800E三千六百萬畫數的機身出現
相對的對鏡頭的要求也很高

如果所謂銳利度是對反差的描寫能力的話
低畫數密度的相機會比較容易得到銳利的照片

舉例:kit鏡頭在600萬畫數相機還蠻銳的,可是到2000萬畫數的相機就軟了
不是很利的鏡頭在Canon sRAW(畫數長寬各除以二的RAW)之下也會變利

2. 感光元件:S/N(訊號雜訊比)
普遍來說全幅高ISO可用度比APS-C好
畫面一堆雜訊也沒有銳利度可言了...


3. 鏡頭:邊角畫質
因為全幅會使用到比較大的成像圈
一般鏡頭銳利度會隨著中央至周圍遞減(只是一般,當然最近出了很多不一般的怪物...中央至周圍都很猛的)
所以因此有"aps-c使用到全幅鏡的中央甜蜜點"之說
有些鏡頭到了全幅機身上缺點就會開始浮現..
色差、像差、邊角失光嚴重...等等

當然,如果專為APS-C設計的鏡頭,那就不用比了XDD

4. 個人使用心得
個人是從Sony APS-C 跳 Canon FF
因為鏡頭不通,所以沒有相同鏡頭在不同系統的表現比較
銳利度的進步感覺還好,因在Sony已使用過小菜(Zeiss 16-80)
縮一點點就很利

但是對於散景、iso可用度真的有大躍進的FU
所以默默把Sony清了...
不過我想片幅的大小是非戰之罪(不過還是有人常常在為這話題口水戰)
不是Sony不好... 而是Canon全幅較便宜啊...


拉拉雜雜,給樓主做個參考



范小胖 wrote:
普遍來說全幅畫數密度較低
因此鏡頭不用那麼要求


鏡頭不要求?

我怎覺得FF的鏡頭都比較貴?

是因為論斤賣嗎?

liamlu wrote:
現在是使用D7000...(恕刪)


再補一張 恆伸 30MM F2.8


請愛服用定焦鏡~(拍人像)
D610能用的鏡頭, D7000也能用.
樓主可以向用D610的朋友借Kit鏡, 裝到D7000, 和17-55在同焦段, 同光圈, 比較一下.
或是借到D610, 把17-55和Kit鏡分別裝到D610比較一下.
答案就出來了.
何必問這些問題,
在意的話買就對了,
問題在畫素密度,
還有感光元件大小,
怎麼比兩者都不可能一樣,
就算密度相同,
成像放大的比例也不同,
報紙的字很銳利,放大影印後就糊了,
一堆大大們秀FF的縮圖很銳利,
另存後再放大就糊了,
人們總愛繞圈子講簡單的事情,
講視角講物距,
何必弄這些有的沒的,
道理給你弄通了還不是空集合一個,
去哪裡找這種機身。

liamlu wrote:
現在是使用D7000...(恕刪)


鏡頭影響比較大吧
可以先租管高級定焦微距鏡來玩玩看
但17-55畫質應該不至於會明顯輸KIT鏡才對

green0627 wrote:
我對於這個問題也蠻好...(恕刪)


既稱惡魔
你放解析度再高的作品
也沒用
不然怎麼能稱「惡魔」?

green0627 wrote:
我對於這個問題也蠻好...(恕刪)


前輩不說,還以為是全幅拍的

stephen02 wrote:
全片幅或APS-C和銳利度怎麼會有關係??

不過就是一片大一點,一片小一點.....


簡單來講FF vs APS

差別最大是景深

再來頂多扯一扯大片幅高ISO表現 (不過近年來差距已越來越小,肉眼難分了)

其它我覺得沒甚太多關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