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來大哉回
1. 感光元件:畫數密度
普遍來說全幅畫數密度較低
因此鏡頭不用那麼要求
但因為像D800/D800E三千六百萬畫數的機身出現
相對的對鏡頭的要求也很高
如果所謂銳利度是對反差的描寫能力的話
低畫數密度的相機會比較容易得到銳利的照片
舉例:kit鏡頭在600萬畫數相機還蠻銳的,可是到2000萬畫數的相機就軟了

不是很利的鏡頭在Canon sRAW(畫數長寬各除以二的RAW)之下也會變利
2. 感光元件:S/N(訊號雜訊比)
普遍來說全幅高ISO可用度比APS-C好
畫面一堆雜訊也沒有銳利度可言了...
3. 鏡頭:邊角畫質
因為全幅會使用到比較大的成像圈
一般鏡頭銳利度會隨著中央至周圍遞減(只是一般,當然最近出了很多不一般的怪物...中央至周圍都很猛的)
所以因此有"aps-c使用到全幅鏡的中央甜蜜點"之說
有些鏡頭到了全幅機身上缺點就會開始浮現..
色差、像差、邊角失光嚴重...等等
當然,如果專為APS-C設計的鏡頭,那就不用比了XDD
4. 個人使用心得
個人是從Sony APS-C 跳 Canon FF
因為鏡頭不通,所以沒有相同鏡頭在不同系統的表現比較
銳利度的進步感覺還好,因在Sony已使用過小菜(Zeiss 16-80)
縮一點點就很利
但是對於散景、iso可用度真的有大躍進的FU

所以默默把Sony清了...

不過我想片幅的大小是非戰之罪(不過還是有人常常在為這話題口水戰)
不是Sony不好... 而是Canon全幅較便宜啊...
拉拉雜雜,給樓主做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