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鳥樓】(拍鳥的人本就不分家,廣邀眾大師前來分享)

恭喜楊兄重開~鳥~版!
我這菜鳥沒什麼圖可以PO
D850+300MM F4.0E+X1.4
ty160160 wrote:
D7200 + Ai...(恕刪)


t大,謝謝贊助

看到300mm f/4d那支就很有親切感

很多人都是由那支鏡頭開始的....

便宜,但超利.........


komatsu1122 wrote:
慶祝泥坑鳥樓開幕
戰...(恕刪)


歡迎k大的鐵鳥部隊..........

真美呀


KenKuo wrote:
好圖跟好文,幫推~
...(恕刪)


等著您來哦


crossmatch wrote:
支持, D800E...(恕刪)


不得了的c大,一貼圖就是一堆難見之鳥呀

記得常來


以利 wrote:
NIKON D500...(恕刪)


d500+200-500真是打鳥的利器....


Daheng99 wrote:
新兵報到~先卡個位,...(恕刪)


大家都是這個版的主人呀.....

小弟若能幫到什麼的,請大大用力的說


mm-lai wrote:
終於肯出來開樓了,而...(恕刪)


賴醫師

你知道我拍鳥都拍到愈來愈孤僻了

和不熟的人基本上我都很少開口的

當想到開版還要和每個人打招呼 我就累了.....



在這邊提拍鳥的事

好像是萬惡不赦的事一樣

連在d850貼鳥圖都有人要酸d850都是鳥版了

與其這樣,不如就真正開個鳥樓

這樣總可以了吧....


Jeremy2288 wrote:
恭喜yang大蓋大樓...(恕刪)


j大您的生態圖質感都超高的

若您能來貼貼,我會當他是n家拍的,哈哈哈......


pandamormo wrote:
恭喜楊兄重開~鳥~...(恕刪)


陳董,有空也可以拿a9拍的來貼貼呀

註明一下就好了

我想,n家人不會介意的......

~~~~~~~~~~~~~~~~~~~~~~~~~~~~~~~~~~~~~~~~~~~



黑頭織布鳥 在台灣為籠園逸鳥

由於宣稱繁殖力強,恐危害本土鳥種

已被農委會名列見鳥就抓,見巢即拆的對像

去年在竹南寮,今年南移到竹南


黑頭織布鳥(母)

d850+400mm f/2.8e+1.4x

f/7.1 1/2500(看來是太慢了) iso1000

12黑頭織布鳥-20180605-850_1229 by stephen-yang, 於 Flickr

d5+800mm 

栗喉蜂虎

yang stephen wrote:
在這邊提拍鳥的事
好像是萬惡不赦的事一樣


反正網路時代,要習慣就是嘴砲盛行的時代,在網路上不管擅長與否,人人都可以是大師的!
在D850那裡,每位肯上來分享的朋友,我都由衷的感謝,拍照就是要讓自己開心的,高興拍什麼就拍什麼,只要不違法就好

白眉林鴝 (拍攝於大雪山林道)

D5 + 428e + TC 1.4III




小學堂:

栗背林鴝的母鳥與另一種生活在相同生態環境卻較不常見的鶲科鳥類 ——白眉林鴝(E. indicus)極為類似,栗背林鴝雌鳥的眉線較不明線,尾下覆 羽為白色。而白眉林鴝雄雌鳥皆有明顯的白眉線,且尾下覆羽為黃褐色。
■■栗背林鴝小檔案:
‧英文名:Collared Bush Robin
‧學 名:Luscinia johnstoniae
‧分 類:燕雀目(Order Passeriformes ),鶲科(Family Muscicapidae).
‧型態特徵:身長13公分,體型嬌小。雌雄鳥體色相異:雄鳥有兩道長白眉,黑喉下鑲著明亮的橘紅色橫帶,有如戴著條橘紅色的領巾;雌鳥全身則為橄欖色。
‧生態習性:常發出「皮、皮、皮…」的叫聲,最後以二、三聲喉音結束。但警戒時則變成「嘎!嘎!嘎!」的喉音。雜食性鳥類,葷素不拘,但幼鳥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常停棲於地面突起物及無遮蔽處,如山區森林底層、岩壁上的灌木叢中,單獨或成對活動。三月下旬至八月中旬為繁殖期,此時雌鳥會以苔蘚、鬚根、腐葉或尼龍繩在岩壁的洞穴中築巢,每巢平均產三枚蛋。孵卵、育雛皆由雌鳥負責,雄鳥則負擔警戒的工作。喜在地上跳躍覓食,不怕人。
‧棲地分布:為台灣特有種留鳥,分布於海拔2,000~2,800公尺的林下矮叢、路邊,在阿里山為常見鳥類,因此又名阿里山鴝。


D5 + 428e + TC-1.4III

攝於大雪山
DSC_6026 by lai01030342, 於 Flickr


攝於阿里山
DSC_0272 by lai01030342, 於 Flickr
DSC_0270 by lai01030342, 於 Flickr

攝於塔塔加
DSC_6056 by lai01030342, 於 Flickr
Stephen大#1跟#22這兩張飛行版拍得真讚,視角跟清晰度都很好
常看動物頻道就知道這類畫面用錄影的都很難了,更不用說是拍照片了

外人無法體會拍鳥的難度是可以理解的,從沒拍過鳥當然不知道其中奧妙
小弟建議照片能附上拍攝參數,沒經驗的人還能從參數中推算拍攝環境
剛拍小孩運動就是觀摩拍鳥的文章,雖然只學到皮毛但至少還有模仿對象



有一段時間沒拍了,舊照一張捧場一下

Nikon D850 + SIGMA 500mm F4
DSC_6301
每次來01 Nikon相機版就看到幾個呲牙咧嘴的小牲口,所以也就比較少來,今天才發現有這棟樓。

剛開始拍鳥的時候到處衝,直到聽了賴醫師的話,只拍自己想拍的 ...

最近比較想拍的是小剪尾、深山竹雞與黃羽鸚嘴,

小剪尾-




深山竹雞-


當然,也不能忘記來一張魚鷹弟兄
jhscom wrote:
d5+800mm栗...(恕刪)


j大歡迎常來分享哦

看來這個【鳥樓】,把一些大師都給請出來了

超感謝支持

我絕對相信,泥坑的用戶不是不在了,只是不說話而已......




mm-lai wrote:
■■栗背林鴝小檔案:...(恕刪)


賴醫師太猛了

感謝分析這兩隻小可愛的差別....

如果可以上山拍,那真是太完美了

可惜時間都不多...


MJ6 wrote:
Stephen大#1...(恕刪)


M大,您的建議我已補上了,你參考一下

若您用泥坑的相機拍小朋友追焦部份 有任何的問題都歡迎提出來討論

如果可以附上圖片及情境那就更好了(小朋友可以不用露臉)

也許大家可以給一些建議


andyhsiao wrote:
有一段時間沒拍了,舊...(恕刪)


a大您是前輩等級的,怎麼可以不拍鳥

要常來指導才是的


milktoface wrote:
每次來01 Nikon...(恕刪)


m大,沒關係,我們自己有自己的天地了

在這邊愛怎麼扯都不會擔心.....



~~~~~~~~~~~~~~~~~~~~~~~~~~~~~~~~~~~~~~~~~~~~~~~~~~~~~~~~~~~~~

我個人是打算由筆畫少的開始慢慢貼圖上去

不過,我拍的種類真的不多


大白鷺 Great Egret
身  長:80~104cm
生態習性:出現於河流中下游高灘地、河口沙洲、魚塭、鹽田等溼地, 在台江地區數量很多,有群聚性。每年10 月至隔年5 月均有機會發現 牠們的蹤跡。覓食策略採守株待兔法,會在岸邊或淺水處保持不動, 專心凝視水面下的動靜等待水中獵物靠近時再以嘴快速啄食。近年於 台南鹽水溪口有繁殖記錄。
形態特徵:全身羽毛白色的大型鷺科。頸部細長,呈明顯S 型,腳黑色。 嘴裂超過眼睛是最常用來和中白鷺區別的辨識特徵。繁殖羽時,嘴黑 色,眼先藍綠色,下頸和肩部會長出裝飾功能的簑羽;非繁殖羽時嘴 黃色,眼先黃色,無簑羽

上文出處:https://www.tjnp.gov.tw/EncyclopediasDetailC003300.aspx?Cond=dc05b48a-fa62-492c-a3ca-ae3a3192c288

03大白鷺-20161207-D4S_1959 by stephen-yang, 於 Flickr

03大白鷺-20161213-ND5_0272 by stephen-yang, 於 Flickr

03大白鷺-20161215-ND5_0956 by stephen-yang, 於 Flickr

03大白鷺-20170127-ND5_5238 by stephen-yang, 於 Flickr


曾有人說,拍鳥就是要拍意境

整天數毛很無聊

其實,拍鳥一直分成好幾個派別

比如

一、鳥種派:以追求最多種類為目標

二、意境派:不重視細節,只在意整体質感

三、數毛派:一定要張張數毛,張張大頭照也可以


各個派別的想法也都沒有錯

我個人比較接近是第二和第三的混合,但我很堅持要以3當基底

我的想法是,如果拍不清楚,拿個小砲就好了,又何必拿重死人的砲鏡

但如果鏡頭上沒有辦法往上升了,那就要想辦法把他的能耐給完全壓榨出來

這方面alder tree大(很多人拍鳥的啟蒙老師)和summersting大就表現到完美的地步

至於如何壓榨鏡頭的能耐

請先參考

alder tree大D7000(D7100, D7200)+ 300mm 小砲拍鳥

及summersting大的 【蓋大樓】Nikon AF-S 80-400mm F4.5-5.6G ED VR

其他的,我們後面再慢慢聊.................



一直有個困擾的問題!!想請教各位...
大太陽下,為何拍出的鳥兒會糊糊的,要如何改善此情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3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