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Z 50定焦鏡系列比拚

沒有DEPTH MAP基本上景深合成的實用性就僅止於小圖分享
我不否認未來具備TOF SENSOR鏡頭,且解析度也提高到像素級
就能透過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弄出人眼難辨的效果
但目前光學成像還是遠遠超過台面上一些表淺的模擬

如果靠PS就行,你先示範沒有景深資訊你一張要修多久?
更別提複雜場景前中後景過度柔順的問題,你要用遮罩選多久,能修到沒有破綻嗎

f2002f2004 wrote:
你如果有灌PHOTOSHOP2021
就會知道0.95.....1.2.....1.8
背景模糊程度是完全可以調整控制的
三支沒有差別
hcpine76 wrote:
看的時候要很小心,不(恕刪)


1.2看起來很不錯喔.....真不該進來的...
三支這樣看下來,1.8S除了景深明顯不如其他兩支以外,
畫質真的不輸
在環境好的狀況下固然都差不多,然而器材真正的價值在於極限的環境中發揮作用才能見真章,例如不講究景深下1.2就能省一截ISO,C家的機器號稱-6.5EV 對焦也是必需要1.2光圈,前排有人說用PS 模擬淺景深的說法更是忽略了鏡頭性能帶來的另類影響⋯⋯
附帶的作用並不止於淺景深那麼少。

當然,最快獲得最高CP 值,當然就是從銳利度入手,這個參照Sigma 的策略就知道了⋯⋯
單純看光圈值對背景的影響

果然1.2最舒服

不過小弟有1.8這支已經很滿意了

而且其實很少開那麼大
用相機來拍別人,也是替自己留下足跡
MattAnt wrote:
在環境好的狀況下固然(恕刪)


的確在光線弱的環境下
大光圈有獨特的優勢 可以少拉很多iso
不過我覺得新的鏡頭銳利度也是基本需求了
f2002f2004 wrote:
背景模糊程度是完全可以調整控制的


後制可以改變背景模糊程度, 但散景死白死黑位卻沒法救回.

愈多死白死黑位在散景出現, 過渡就愈不順暢. 如果要散景過渡順暢, 又會影響焦內成像的 對比度/ MTF / 銳利度.

但近代 Nikon 造鏡理念, 正朝著 Sigma 的方向以 sharp 為先. sharp 到絕頂就叫嬴

其實以現今 Nikon 甚至副廠造鏡能力, 肯燒錢不計體積重量成本去造一支sharp 鏡根本無難度, 難在如何取得各表現的平衡與性價比

PS : 在 AF 105 DC, 我好像和 f2002 大說過類似的話.. 又重複了..
我覺得有個層面是 現在新的螢幕的解析度跟尺寸都在增加
對應的影像解析度跟銳利度也要跟著提升 各家的新鏡才會都往這方向去做
同時評鑑最能量化的參數也是銳利度
crossmatch wrote:
後制可以改變背景模糊...(恕刪)

c兄

畫面對比主要受到球差、像散與鏡間耀光等影響,近代鏡頭是在於近代鏡頭組裝精密度、光學材料、鍍膜與設計能力提升造成。

設計鏡頭模式都是透過至少數百道光跡計算,獲得最後成像的像差比例,近代因前面所講的演變可以在越來越精確鏡頭狀況,大幅度去修正像差分佈。

也就是越多鏡片的組裝產生偏差到最後上下會差很大,或者提供給電腦的光學材料種類越多越可以計算最佳方案。

所以並不是單單nikon 或sigma這樣,而且大家都是一樣方式,只是像德國等大多是個人設計為主,而日本大多是團隊解決,而一個負責設計師來做決策。


舉例來說,邊緣失光和像散是互相干涉,通常邊緣失光高些可以抑制像散,也就是畫面失光反而會比較明顯,但是像散被抑制很好。

當然如果是像電影鏡頭需要畫面對比低,就需要作更大像場或遠心等設計來考量。



nikon AF DC 是透過前後鏡組的球差調整,來影響前景與背景虛化狀況,其和軟體作的虛化處理是完全不同。

對此有興趣可以參考鏡頭設計書籍。

一般鏡頭MTF是採用單色光結果,因為這樣比較漂亮,大多是綠色550nm為主,如果是多色光就會掉很低許多,這也是為何有些會貼著頂。
diffusionless wrote:
c兄畫面對比主要受到(恕刪)


D 兄, 我沒興趣鏡頭設計, 我只是用家.

以用家出發點, 我傾向相信 Lens intention diagram 的解說更貼近我的使用經驗領會

https://yannickkhong.com/blog/2016/2/19/the-lens-intention-diagram

我不同意, 及不希望見到各廠造鏡設計只有單一方向走向大同.. 那會很閹悶沒趣.

不用說太遠的 AF 105 DC, Nikon 設計 58 1.4G, 105 1.4E 已不是只走單一方向. 除解像力以外更求立體感與散景過渡, Nikon 官方叫這設計方向是 three-dimensional hi-fi , 各人各廠的叫法名稱或不同, 立體感, 氛圍, 鏡頭寬容度.. 在 MTF, 色散, 像差以外是有其它東西存在

以 Sigma 的 Art 為例, 雖說 Sigma 以 sharp 為主, 但由第一代的 50 Art 演變至 85, 135 至後期 105. 都在不斷修正改善 Sharp 以外的其它東西. Sigma 在設計 105 Art 已說明是考慮散景為主. 而實拍上 Sigma 105 與 50 Art 已有明顯不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