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跟義文國際 馬克 買的@@慢慢啪 wrote:沒想到樓主的開箱文,發現序號是否有上白漆的不同,因為是一樣的鏡頭在製作也應該都一樣,很訝異有這樣的差異,而且大都是沒有上白漆,那是我這支比較奇怪囉...PS我也是跟義文福倫達專賣店買的。 我的部落格我的相簿
剛才搜尋了一下,發現01上也有不少篇開箱文~整理一下連結給大家參考:新鏡頭試拍 VOIGTLANDER 58MM F1.4 SLII(Nikon AIS)[入手開箱文]福倫達 Voigtlander 58MM F1.4 SLII (for Nikon AIS)[復刻再復刻] Voigtlander SL II另外節錄一些精彩的討論內容:一、手動與自動對焦鏡的差別?(引述自 devilnd大)1.手動對焦鏡頭機械結構比較少,比較耐用,不容易壞,也比較輕巧2.有經驗的使用者手動對焦會比自動對焦快和準,尤其在AF比較差的機身上面,因為沒有"迷焦"的問題3.自動對焦鏡頭在設計上限制比較大,因為機身馬達的力量沒有人手那麼強,因此必須考量只要移動一小群鏡片組就能達到對焦目的的設計。在光學設計上,限制越多代表的就是越高的成本或降低的光學品質。此外為了減輕機身馬達的負擔,AF鏡頭通常是塑膠鏡筒,MF可以用金屬材質,無論質感或耐用度都好很多二、AI-S與AI-P鏡的差別?(引述自 PAINS大)首先 AI-S type 的鏡頭應是僅能手動對焦 (可自動對焦的叫 Ai-AF ? 這要請高人指教)但若要機身可支援測光必須在接環上要有相對應的機構來偵測目前鏡頭的光圈位置請見下圖裡右上方那顆螺絲外面的黑色連桿借用 dpreview 的圖片(出處)(同時鏡頭尾端外圍也要有相對應的突出邊(長的那個))(短的則是供機身偵測鏡頭光圈是否鎖定在最小值)(即使是 AF D-type 鏡頭也還看的到)如果機身上沒有這個機構的話(較低階的機身即沒有)相機就不知道目前鏡頭上的光圈值(離該鏡頭的最大光圈相差幾級)因為 Nikon AI mount 是以開放光圈來測光只有在按下快門的當時才縮光圈(見上圖裡接環內中央左邊的小撥桿 平時會強制鏡頭開放在最大光圈)因此如果缺少了這個資訊機身就無法依目前測光值換算縮小光圈後的快門速度)也就是機身不支援測光了(當然那個機身內的小撥桿也不知道要移動多少距離以使光圈葉片縮放到正確的位置)所以也不可用機身控制光圈那 AI-P 鏡的話也是手動對焦但多了電子接點將鏡頭內的資訊傳回機身(即所謂CPU鏡)(不要問我這邊cpu是什麼意思... 早期應該還是用電刷間的通斷路來產生資訊的吧...?)見圖一(出處) 見圖二(出處)(Leica Lens Codes system 更是簡單...)機身有了最大光圈值等資訊就可以正確的測光及控制光圈了。p.s 按照PAINS大的介紹,這顆鏡應該算是AI-P鏡囉!~?三、鏡頭評價(引述自 devilnd大)回國做了一些簡單的非專業測試我想我得收回一些不佳的評語目前沒有和 50 f/1.8比而是和號稱 "5米之內 銳度無敵" 的60 f/2.8 micro 用D80拍攝約2公尺左右的物體做比較在 f/2.8的時候 58 f/1.4和 60 f/2.8 僅有要放大到100%仔細比 才看得出來的銳利度差異而在 f/1.4 的黑白邊緣反差 基本上也在可接受範圍 (絕對不是"非常鬆散")在 f/1.4 時,景深非常非常淺手動對焦時機身上的合焦指示基本上是不可信賴的若要精確對焦到某個焦平面,而對焦距離又很近時,要用包圍對焦才能拍出最銳利的影像紫邊的話就沒辦法了 大光圈鏡頭都會這樣 (尤其是D40,D50的那片sony 6MP CCD)用nikon 85 f/1.4 也是一樣四、鏡頭評價(引述自 dpluke222大)我曾作過系列性測試,蔡斯ZF 50mm f1.4,福倫達58mm f1.4,以及Canon New FD 50mm f1.4共三支鏡頭,在一公尺距離拍四個排成直線且上有各色字體的包裝盒子,冲底片再掃成檔案在電腦上比較。。蔡斯ZF 50mm f1.4f1.4時有從中心住外擴散的放射性類似模糊殘影,f2時好一些,f2.8時突然變得非常銳利福倫達58mm f1.4及FD 50mm 1.4有些類似f1.4稍模糊,f2好一些,同樣是f2.8時變得清楚銳利平常隨手拍拍的感覺是ZF 在 f2.8之後滿利的,有德系風味,全開不建議福倫達強在散景柔美,全開稍軟,f2以後以後就不錯了FD較中規中矩,散景普通,沒特色但滿值得的,便宜好用,二手的才三千左右Ha, 頭兩支貴的都是借來的,有錢的話會買福倫達這支,滿迷人的五、關於二線性散景(引述自 akihindo大)很多"銘鏡"都有口徑蝕跟二線性,只是願不願意接受事實而已,二線性如果拍攝主題好,就會被誇說是油畫般的散景Leica的NOCTILUX也是口徑蝕、二線性、暗角通通來的TESSAR二線性超嚴重、Flektogon 35/2.4也有二線性、SONNAR 135/3.5也有二線性只是我們不能只拍避開會產生二線性的題材來欺騙自己說BOKEH多讚多讚,這些都是老結構,當初就沒有為BOKEH刻意去做設計上面三支老菜頭小弟都有,所以不打誑語的以上是整合許多01網友的意見,如有轉貼不妥之處,還望各位大大不吝告知
慢慢啪 wrote:沒想到樓主的開箱文,...(恕刪) 這顆是後來新出的 掛 voigtlander SL II, SL II 系列都是有 電子接點的,說穿了就是 AiS-PNikon鏡頭英文代碼請看這一篇http://both2989.myweb.hinet.net/photo/NikonLensMark.htm以前的 SL 系列有 180/4 macro, 125/2.5 macro, 90/3.5 macro, 75/2.5, 40/2, 15/4.5, 12/5.6,裏面並不包含這個焦段詳見http://www.cosina.co.jp/seihin/voigt/archive/a-sl/index.html說到 cosina的鏡頭製造品質(除了代工Zeiss的之外).... 實在是一整個 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