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Z6 III 將於2024年初發售

V.IP wrote:
Z7/Z7II 原來是旗艦
現在有了Z8 和 Z9
我估計Z7要結束了
特別是Z6III 體積比Z7II 更大台的話
如果Z7III 再大一點,不就變成Z8 的體積?


Z7系列的硬體設計風格比較像D6xx系列吧,第一代連垂直手把都只有裝電池的功能,完全無法操控直拍,這樣說是旗艦有點牽強啦。
flody
定位至少是D8XX
V.IP
旗艦的確應該是高像素和快速連拍的,那時候山中無虎猴稱王,Z7要頂著這個位置為泥坑創造營收引進研發Z9的資金呀
天空一片雲 wrote:
Z6本就是取代D7XX系列,而Z7本來是取代D8XX系列

但是NIKON不知為何要出個Z8??其實弄成Z7 III比較OK
搞成現在
5=入門
6=中階
7=准專業
8=副旗艦
9=旗艦


Z系列要對應單反等級機身的話, Z6 = D600/610系列, Z7 = D800/810系列, Z8 = D850
Nikon機身等級主要差異在性能, 不單純在畫素, D5/D6 都只有2000萬畫素
Z8和Z9差距 = D700 vs D3, 主要差距在機身耐候等級還有下放特性/ 些微性能的差距

5=入門
f = 復古機身, 性能高於入門, 低於中階
6=中階 - 高ISO機種, 針對低光強化
7=中階 - 高畫素機種, 針對風景或解析度需求
8=專業
9=專業/ 旗艦

按照機身等級劃分而言可以預期Z6 III 對焦連拍性能會強於Zf

另外就低畫素來說其實比起高畫素來說有一個差異不小的優點, 可能很少人注意到
Zf 是目前所有Z機身中最強的低光自動對焦性能: starlight AF下: -10EV
Z8/ Z9在starlight AF下也只有-9EV的性能 (Z9原先是-8.5EV, firmware 3.0變成-9 EV)
主要是因為在高畫素機種的對焦像素點能分到的光線稍低, 不及低畫素機種
^^A 請多多指教~
痞子雲
N家一直是用對焦系統區分等級,不是畫素也不是ISO,目前ZF>>>6&7, 當然傳言Z6III使用一樣對焦。所以其實ZF 不再歸類內,而是旁系。
MUS
就是單一支旁系跟Df一樣復古機身
天空一片雲 wrote:
Z8不是不好賣,而是2...(恕刪)


Pre-order 就是中国第一,所以,第一批货都先在中国机场下货。
MUS wrote:
Z系列要對應單反等級機身的話, Z6 = D600/610系列, Z7 = D800/810系列, Z8 = D850

這一點可說是、也可說不是,以現況畫分似乎是,從歷史歸納則可能不完全是。

在850之前,800/810就是旗艦以下最高級別,那時期沒有理由說它們不是準專業,只是850出來之後性能更強、具備較多旗艦特質(特別是在機身結構強度方面),讓人感覺超過810甚多,更具有準專業架勢,其實很大部分也源自科技的迭代(如對焦系統由CAM3500→CAM20000,和D5同級),在D4時代,D800/E也具備和旗艦相同對焦系統。

而Z6/Z7的定位應是中高階,無老虎時期山中的霸王,對應的是Canon R5/R6、Sony A7/A7R雙主機生態,性能強弱不論(那是當下各廠的實力使然),Z6已是N廠當時最好的技術,和600/610刻意閹割並不相同,如以性能類比我會覺得更接近750。

Z5為入門全幅、性能經過閹割(本廠已有而刻意不給),我覺得更像D600/610。

ZF性能高於Z6ii很大部分因為時間因素,在已有新處理器的情況下如果還刻意用舊的,那不是對本廠技術定位認識不清(不知道要拿自己最好的才能和對手打個差不多)就是太過自信(以為光靠外觀客戶就會乖乖買單);過去的復古機(Df、Zfc)也都有部分給超標規格的現象,相信也因為打算賣比較久(不會二代三代一直更新下去)。Z6iii比ZF晚出又有機體空間優勢,性能優於ZF是大概率的事。

Z8=D850是官宣認證的,Z8確定了Nikon魂的回歸(找回以前值得驕傲的操作界面融合於短身無反),接下來的譜系架構,Z7會前進超解析高地或純粹做為Z8平價版、抑或暫時停更,感覺還有待觀察。
新的圖出來了~
縮小版的Z8




尼康Z6 III预计将于2024年初发布
(第一季度,1月~4月期间)<---更新為四月
采用新款2450万像素BSI传感器
与Z6相比,更好的人体工程学设计
可录制6K ProRes RAW视频
支持像素偏移高像素模式
可变角度LCD屏幕
连拍性能高于Z6 II
尼康Z8同款对焦系统
机械+电子快门
机身体积比Z6/Z7大,比Z8小
flody
那ZF怎麼又不弄外圈
jenhoxen
軍官禮服也不配野戰靴,不準備戰鬥就可以美觀優先。
jenhoxen wrote:
這一點可說是、也可說不是,以現況畫分似乎是,從歷史歸納則可能不完全是。

在850之前,800/810就是旗艦以下最高級別,那時期沒有理由說它們不是準專業,只是850出來之後性能更強、具備較多旗艦特質(特別是在機身結構強度方面),讓人感覺超過810甚多,更具有準專業架勢,其實很大部分也源自科技的迭代(如對焦系統由CAM3500→CAM20000,和D5同級),在D4時代,D800/E也具備和旗艦相同對焦系統


我把數位機身列出來, 你就知道實際上只有D4那一代比較特別, 其他D3 D5 Z9都有對應的準專業機身
DSLR FF
D3 同畫素, 性能小減的準專業機身 = D700
D4 同畫素, 性能小減的準專業機身 = 無, 而D800/ D810是性能大減的超高畫素中階機身(在2012年), 不論對焦系統性能(採同系統但馬達嚴重弱化, 推速完全不同), 連拍性能, 機身壽命, 耐候等等都不及.
D5 同畫素, 性能小減的準專業機身 = 無, 但D850是高畫素, 性能小減的準專業機身
D6 ...末代單反之王

MILC FF
Z9 同畫素, 性能小減的準專業機身 = Z8, 也就是說排序回到D3時期
Z6, Z7 性能大減, 與Z8差距過大, 算不上準專業而當作中階來看
^^A 請多多指教~
jenhoxen
D5有同畫素次旗艦D500,和D3雙生D300雷同,這情況在其他時期也沒有
MUS
我上面寫了FF, 如果連APS-C都要納進來那變化更多.
MUS wrote:我把數位機身列出來, 你就知道實際上只有D4那一代比較特別, 其他D3 D5 Z9都有對應的準專業機身
D4 同畫素, 性能小減的準專業機身 = 無, 而D800/ D810是性能大減的超高畫素中階機身(在2012年), 不論對焦系統性能(採同系統但馬達嚴重弱化, 推速完全不同), 連拍性能, 機身壽命, 耐候等等都不及

其實D800/E硬體性能及壽命比起D700來並沒有大減,速度慢是因為用1200/1600萬畫素的引擎處理3600萬自然的現像(F=ma),不是降級而是尼康當時也沒有更高檔的處理器;機殼D800 vs D700是有變薄但強度沒有明顯變差,唯有垂直手把接口由傳統的獨立鍍金粗針轉為細針集成插口,在應對暴力扭曲時抗性稍差較易error,但這也不是降級而是時代因素,之後Nikon沒有再用粗針接點的機型。

D810相較於D800/E細部強度有稍差,那是由於costdown也不是降級(Nikon當時在它和旗艦間還有更高級機嗎),到D850出來一次進化三個方面:機體材料、結構補強、以及本來該有的性能迭代,讓人覺得"這才是準專業",實則摻雜時代因素。

Nikon的產品策略其實一直在調整,也無所謂正常或特別;以前D1~D3一直有雙旗艦,到D3X遲出+爆貴,叫好不叫座而5D2大賣,高畫素旗艦這路線就叫停了改由副將出馬,因為需要高畫素的人(棚拍、商攝)通常用不著太快的速度及一級強度的機身,售價能普及才是重點;到850好像又回頭兼顧了一些性能,這多少是拜時機之賜:材料進步對焦系統/處理器迭代,以及擔當本廠百年紀念款重任。當然,也一定有user希望準專業性能更強一點的因素。

到Z8雖稱為850的繼承者(實際也是),但"兒子有沒有爸爸耐打"是不一定的,我從三次瑕疵事件看到更多810的影子,看得見的表現越亮眼加之CP值呼聲越高,私底下哪裡少了,只有廠商知道。
jenhoxen wrote:
其實D800/E硬體性能及壽命比起D700來並沒有大減,速度慢是因為用1200/1600萬畫素的引擎處理3600萬自然的現像(F=ma)


D800就是D4 性能降階至中階的版本, 跟Expeed 3 沒有直接關係.
這一點從D800開APS-C裁切的1600萬畫素等同D4時, 連拍張數卻只能從4fps 提升到5fps/ 加把手6fps 就知道D800是刻意在性能被降階的, 從反光鏡升降機構速度, 對鏡頭馬達推力等差異都和每秒10張的D4 非常巨大, 尤其推長砲的的性能根本就是被D4 甩開N條街.

D700雖然只有5fps, 但上手把後可以直接拉到8fps, 只差D3的9fps 一張, 對長砲推力在上把手後也差異不大
相同的D5 vs D850, Z9 vs Z8都一樣, 性能都差距不大, 準專業的準字才成立, 單看畫素去決定是不太合理的

至於對焦系統Multi-CAM 3500FX是不是表示D800就是準專業機身?
Z7具有和Z8, Z9相同的493個相位對焦點, 我想Z7應該不會被稱為準專業吧?
^^A 請多多指教~
lml640707
D800的快門組吃不下10fps啊,應該是說整台相機的機械結構(包括但不限反光鏡強度、電池電壓、快門組)就不是10fps的設計,就算電子性能足夠也沒辦法成事,而機械的東西才是佔成本最多的部分。
MUS wrote:
D800就是D4 性能降階至中階的版本, 跟Expeed 3 沒有直接關係.
這一點從D800開APS-C裁切的1600萬畫素等同D4時, 連拍張數卻只能從4fps 提升到5fps/ 加把手6fps 就知道D800是刻意在性能被降階的, 從反光鏡升降機構速度, 對鏡頭馬達推力等差異都和每秒10張的D4 非常巨大, 尤其推長砲的的性能根本就是被D4 甩開N條街.

D700雖然只有5fps, 但上手把後可以直接拉到8fps, 只差D3的9fps 一張, 對長砲推力在上把手後也差異不大
相同的D5 vs D850, Z9 vs Z8都一樣, 性能都差距不大, 準專業的準字才成立, 單看畫素去決定是不太合理的

這是從核心機械部件(馬達、反光鏡強度)解讀,亦覺合理並接受。

D800系列的全面降級應該還是和成本有關,必須配合對手以及D700原本價位不能差太多,扣除感光元件增加的成本、加上畫素提高市場可接受的漲價,就是製造這台"準專業(外觀)機身"的空間。前述手把集成接口其實和D7xxx相同,也是之後Nikon的標配;或可以說,這系列costdown是既定政策,有什麼問題之後再想辦法解決;於是有了D500和850複合材料機身的硬底加寬加平,增加結合後的抗扭曲性。

MUS wrote:
至於對焦系統Multi-CAM 3500FX是不是表示D800就是準專業機身?
Z7具有和Z8, Z9相同的493個相位對焦點, 我想Z7應該不會被稱為準專業吧?

這部分我仍覺得,具備語彙元素(四葉鍵集成、圓形大覘孔、拇指雙實體鍵),和旗艦之間沒有其他款式,便具有準專業的位份,至於"德"是否配"位",則由用家評斷(例如M大認為不是,它就不是)。

Z7缺乏上列元素,性能也普普,在尼康傳統用戶心目中它當然不是準專業,但在Z9出現之前誰也說不準Nikon將怎麼定義Z系的專業、甚至有多少能耐在無反世界闖出生天,大夥心中都沒底;各項規則,還是尼康做了,大家試著歸納出來的。

PS.忽然想通,您認為準專業有一個具體的標準,而我比較傾向它是一個宣傳符號(這也是多年來無力感累積的一種反射吧)
我覺得F的相機定位跟Z的未必可以完全一致, 主要原因是Nikon知道Z會是相機的未來後, F的分類變得越來越少了, 清減太多所以也不能有跟Z相對應的 (很難拿10年前的D600去找Z的來對應吧)

我覺得現在的分類:
Z9: 旗艦, size: XL
Z8: 旗艦無直倒, size L
Z7: 最高像素, size M
Z6: 迷你Z8, size M
Z5: 低像素, Zf的同級 (參考Zfc vs Z50), size M
Z3: 沒有觀景窗/或更小觀景窗的迷你Z5 (參考Z30 vs Z50), size S

所以我為什麼一直覺得Z6 III會是跟Z8用同一個sensor, 因為它是Z8的mini版. 現在rumors說Z6 iii是Z8的mini卻是用Z5的24MB, 感覺有點矛盾, 個人來說覺得不太可能, 不過再看看有沒有更新吧, rumors越新越可靠, 越遠越不可靠
jenhoxen
[Z7: 最高像素, size M]是基於Nikon要有和Sony對應機型,如果產品策略是[旗艦即最高解析]呢?那Z6/7就會同為小Z8,相素高低配,給想少花點錢、不要太大隻的人買[不知]
jenhoxen
D780才像迷你D850[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