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fwong wrote:
2. 你對閃燈同步快門知識應比我了解, 我猜你早就知答案後來考我
沒關係, 我還是回答好了
FE2機械快門下
閃燈同步快門與幕速毫無關係, 只與快門位置有關係
所以幕速7ms的資訊與閃燈同步快門毫無瓜葛, 是待機械快門位置為全開的期間才有閃燈, 快門全開與閃燈發光的兩者歷時大致相符, 大約為4~5ms
就是1/200~1/250s左右
以上是最近查的資料

我是真不知道答案,你後面說的分區曝光讓我霍然開朗,3.7ms的倍數略大於7ms,可達到的X同步(1/200 vs 1/250)也較慢,還蠻合理的。

不過就我認知,幕速和最高閃燈同步速度是有關的:前幕走到底後幕才開始追,片門全開這一瞬間閃光,底片/感光元件才能全面曝光,這個時刻的最短時長=最高閃燈同步速度,那越快的幕速不是可以提供越高的同步快門嗎?與幕速無關的是其他快門速度,裂隙寬窄決定(持續光)曝光量。

以實例來看,在FM2之前縱走普遍為1/125(1/125s跑24mm)、橫走標準1/60(少數1/80s或1/90s跑36mm),FM2/FE2後1/250才漸成高階機的標準,而D1系列沿用F100機身快門(1/8000、X=1/250s)卻能達到1/16000和閃光同步1/500,可推斷是相同幕速只需跑16mm的緣故(apsc短邊)。
jenhoxen wrote:
不過就我認知,幕速和最高閃燈同步速度是有關的:前幕走到底後幕才開始追,片門全開這一瞬間閃光,底片/感光元件才能全面曝光,這個時刻的最短時長=最高閃燈同步速度,那越快的幕速不是可以提供越高的同步快門嗎?與幕速無關的是其他快門速度,裂隙寬窄決定(持續光)曝光量。


我查了一下,閃燈亮的時間很短, 只有能全開狀態一次照滿底片的方式可行
就是你說的"這個時刻的最短時長=最高閃燈同步速度"
我模糊印象該拋棄了
你所言甚是!
不過FE2的快門速度 7ms 明顯慢於一般最高閃燈同步速度1/200s
除非其快門速度的定義不一樣, 這也幾乎不可能
我也跟你一樣無法理解了
抱歉幫不了你了
elfwong wrote:
1980年代前期推出的FE2
比較可能是我20F隨後提的另一種我"模糊舊印象"方法
不必等到全開
最高閃燈同步速度就是[前廉啟動→至刷一半→接連啟動後廉→前廉廉刷完(後廉在一半位置)→後廉刷完]
這區間中, 閃燈全程都發光, 歷時7ms
但得到底片任一區域曝光時間均為一半曝光時間=7/2=3.5ms 有接近4ms

前後廉間隔若小於"寬的一半", 就有"曝光不均"或"區域不及曝光"問題

因為若是前廉打至全開維持4~5msc, 後廉才出動的方法
1983~87的FE2在機構與電子設計上或許還無法做到
但是到後面1998左右推出的F100, 自動控制技術更進步介入控制機械快門
或許就可以採用"待全開維持住, 閃燈觸發"方法

最高閃燈同步速度不可能用這模式標注。

因閃燈持續時間,以往最強的Metz 45CL系列(在35mm覆蓋範圍GN值達45,用相同計算方式各原廠燈皇為36-38)最長1/1000秒,也就是1ms,更強的60CL系列仍是1/1000s,現在最強原廠燈Canon EL-1也長不過這個數值,不足以cover任何不全開的快門完全曝光。棚燈才有持續1/700秒的發光時間,單次發光不可能持續4ms(1/250s)。

若快門不全開就閃光,則必須以一段頻閃覆蓋裂隙通過片門的全部時長,也就是所謂FP模式(FP原指閃光燈泡,特色是發光持續時間長),閃燈GN值會大幅降低(早期是36→7,只能手動);數位時代後期好像有方法不降那麼多(38→20左右,可以TTL),Z8/9仍在這個法則中,可能是最快要1/200s(5ms)才能協調全部閘門同時開啟來接受閃光。
jenhoxen wrote:
最高閃燈同步速度不可...(恕刪)


22樓剛修正完剛好看到留言
請看
FE2 7ms 慢於最高閃燈同步快門問題
我就無法理解了
jenhoxen
這個部分我也不理解,只好死背7ms能達成1/250閃光同步,用這個去解讀以後的器材,原廠有意無意給的數據[orz]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