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機身防手震跟鏡頭防手震

目前發展鏡頭VR/IS和機身防守震是不一樣的方向。

C/N的目標以運動攝影 打鳥 等需要望遠、高速對焦的方面,因此發展鏡頭防手震,對此部份客戶需求,當然希望能再追焦過程,馬上就可以感受到鏡頭防手震威力,難道奧運小白砲和小黑砲的記者
會去選機身防手震?
O/S等多家機身防手震目標在於一般客戶群喜歡低負擔多功能,機身有防手震,那配上所有鏡頭都會有防手震效果,看起來就是可以不用去一個個去買廠商防手震鏡頭,所以比較划的來。

我想信技術上問題沒那麼大,現在的問題在於對焦最快最大兩家的選擇,加上機身防手震有何幫助?
1.商業考量,機身利潤遠比鏡頭小。

2.鏡頭防手震是事前就可以知道效果好用,機身防手震要事後才知道有沒有用,那對高貴鏡頭客戶群會希望發展哪個? 當然是先在鏡頭訪手震下功夫,等到鏡頭防手震上限還可以再把機身防手震加上去,既鞏固客戶群,而且以後機身還有功能可以加增加機身後續發展,因為換鏡頭速度不會比機身快!

3.這些機身防手震的人和鏡頭防手震客戶,那個比較容易跳槽? 作機身防手震的廠商和鏡頭防手震廠商那個佔有率高?有防守震客戶再去買有防守震鏡頭高,還是已有防守震鏡頭去買防手震機身高?前者會比較偏向能省則省,後者是已有放手震鏡頭包袱,再換防手震機身來增強,後者機率高很多?

在商言商,我想到PENTAX下場和minolta下場,前者鏡頭承接相容性好,跨足各片幅,後者高功能α7000,加上高畫質鏡頭,而Canon毅然切斷FD接頭,為何今天在Canon佔有率遙遙領先,除了Minolta之後AF專利問題讓他失血之外,其實就已經說明商業考量是很多,不是今天你要什麼就給什麼,因為可能一個方向決定出錯,會導致改朝換代或消失。


個人也喜歡機身防手震功能,但我知道先發展鏡頭防手震而後在加上去的商業利益 是比先發展躋身防手震然後再在加鏡頭防手震來的大很多 換機身的機率和機身進展也是比較大,那當然是先發展鏡頭防手震,怎說怎麼合理!

To Monte920 大大:

minolta真的是很倒楣,可惜他一堆好鏡頭和光學技術,以前就有聽早期學長講過MINIOLTA表現,真是優,不過以前,就常缺貨數量少,不知道當初您換家是不是也是逼不得已?
感謝大家熱烈的回應啊!
讓小弟我有多角度的解答
謝謝啊!!
雖然現在機身沒有防手震
鏡頭也沒有
(我是用D80+18-135+50 1.8)
不過最近迷上廣角鏡
但又覺得望遠會比較適合我
兩難啊


講那麼多

兩個都買不起

就一個字
鏡頭防震的好處是影像在離開鏡頭時已被糾正, 光學觀景窗可看到穩定的影像, 而且觀景窗的影像和拍攝所得的是一樣的.
ccd防震只在影像到達ccd時才被糾正, 所以觀景窗看東西依然是在抖的, 結果是拍攝兩者可能會有差別, 越是長距的鏡, 可能出現的差別就越大. 用LiveView 可以解決這問題, 但手持長鏡時用LiveView, 因為姿態不同, 少了一個支點, 手震會更多些.

錢, 當然是ccd防震省錢. 但如果真的長遠玩攝影的, 相比系統的操縱性能,風格,鏡群, 我覺得在考慮用那個系統時, 這些錢不算什麼.

我也想過為何唯獨C/N兩大把防手震做在鏡頭而不是機身, 想通了, 因為有太多人有很多C/N的鏡頭, 如果機身防手震會解放很多鏡頭, 防手震設計在鏡頭上才能賣更多鏡頭.
diffusionless wrote:
minolta真的是很倒楣,可惜他一堆好鏡頭和光學技術,以前就有聽早期學長講過MINIOLTA表現,真是優,不過以前,就常缺貨數量少,不知道當初您換家是不是也是逼不得已?




大概是不得已的吧? 因為我踏入N家是4年前買D70的時候, 那時KM的DSLR根本就還沒有! 不過後來因為兩家風格不同, 又捨不得放棄Minolta, 所以就雙系統至今!

所謂防手震三級或四級, 其實都只當參考用. 真正還是自己手震的程度. 比如說我用 Nikon 70-300mm VR這支在300端, 以及 Sony A700 + Minolta 100-300mm Apo在300端, 我能達到的最慢快門而不震的程度, 兩者都相同, 都是在1/15 到 1/30秒之間, 因為KM/Sony DSLR會根據鏡頭焦段的資訊來調整它們CCD震動的程度, 所以對我來說, 兩者並沒有優劣之別.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