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的阿光 wrote:
感謝death010...(恕刪)
阿光兄:
人性本墮!
以前學顯微鏡時候,照片都是自己顯影,份量多才會交給店家處理,後面一些新儀器往往一開始就是數位檔,可以直接用網路就可以傳輸數位影像。
也就像現代年輕人,拿著手機或相機隨便,各角度姿勢自拍照就可以按下數百數千張照片,可能再刪掉數百數千張照片
那樣計算成本是針對每一張都需要才會有意義,對於工作者,假設10萬張中挑選一張。
那就是打上10萬張底片沖洗費用,而數位則是只有一張最後輸出成本。
這個才是真實成本差異問題,而不是單單算差價。
數位和底片本身也是先天基本原理問題,也無法一同等視。
就如同NIKON自己所說一句話。
假設在黑暗房間中,點著一盞燭火,底片就是類比方式紀錄連續性變化,而數位就是數位取樣的方式非連續性紀錄。
不管後面如何發展是改變不了這個問題。
對於35mm DSLR發展也是一樣,不管後面感光元件製程或畫素如何,他都只是同樣大小35mm影像。
畫素越高,本身紀錄獲得越接近原本影像資訊。
100% 只是1個顯示畫素對1個紀錄畫素,影像大小從來沒有改變過,只是大多開啟時候往往會不自覺,就把100%當作原本影像。
對於底片來說,本身紀錄是類比紀錄,但是因為不管影像放大或著埽瞄等任何一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MTF或解析問題。
也就是本身拍照鏡頭會有對物空間的MTF或解析問題,本身底片也會對於投影影像MTF或解析問題。
那同樣後面這些放大機 投影機或其他任何過程都是同樣存在這個解析問題。
底片影像細節與內容是由一個實體紀錄來保持,所以本身和數位影像本身只是一個影像紀錄訊號集合體是完全不同狀況。
10萬張底片就是10萬張實體空間,而10萬張數位照片則是一個虛擬影像紀錄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