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這顆其實很特別,適不適合拿來當婚禮頭我不敢斷言,但國外確實是稱之為婚禮、人文鏡皇,我自己用時是覺得在狹小室內拍時很實用,但有時又稍嫌不夠望遠。
在有閃燈的支援下,個人反而覺得N18-200比較實用,畢竟是"記錄"攝影。小光圈可以求得足夠景深,閃燈亦當快門用,快門可以壓低到安全快門下些也沒關係。
不過每個人習慣不同,所以倒是覺得看個人習慣,也有人是拿28 F1.4一鏡到底,不開閃燈在拍的。
再來說說我個人用17-55的感覺。
發色清雅柔和,濃但不膩。廣角端變形,望遠端畫質柔軟。
抗耀光差是缺點沒錯,這點導致了鏡皇的CP值偏低。但我自己的測試後是覺得,這是顆很有趣的鏡頭,為何如下:
17、35端,F2.8~F8幾乎畫質都沒太大差異;55端,F2.8~F5畫質都很軟,F8左右變利。
對我而言,全開光圈是可用光圈非常重要,而且F2.8竟約相當於F8的畫質則更是方便,那表示我可以拍照的光圈可以任意調動,方便散景構圖。以18-200來說,這顆旅遊鏡皇要縮到F8~F16才會利,雖然比17-55更利,但是不實用,大光圈做散景構圖才較實用。
(上述的情形亦可參考photodo的鏡頭光圈變化MTF值,網址如下:http://www.photodo.com/topic_54.html
http://www.photodo.com/topic_68.html 個人實用過是覺得蠻相似的)
17-55這顆對應到APS-C的視角剛好是25.5~82.5
以先前鏡皇28-70而言,這顆數位鏡皇在廣角望遠都更多了一些些焦段,為什麼?
以我自己"自慰"式的詮釋是:變形的廣角端可以讓我構圖出一些更有張力的照片;變軟的望遠端可以拍出更柔和的人像(這點我驗證過,實在是很詫異)。
所以我的用法是:1.變形方式構圖的照片,我採用17-19;2.一般的構圖,我採用20-50;3.拍人像,我用50-55。(1和2時,F2.8~F8都是可用光圈;3時,大光圈讓人物更柔美)
17-55這顆鏡頭實在特別,我來用時,覺得真是方便的一顆鏡頭,一鏡到底。因為我個人喜歡搶拍,所以實在受不了拍到一半時得換鏡頭。
最後提一點,mobil01關於17-55的文章我全都看過,其實裡頭很多評比是不正確的,常常會發生所謂「東森購物式」的說法,膨脹單一優點化。
或許kent21兄可以多去懷疑看看一些文章的說法,包括本篇亦是,畢竟人都有盲點。
更歡迎討論噢~^^
個人持保留看法
婚攝不是卯起來打閃燈就好
現場光也很重要
高倍率變焦的鏡頭光圈太小
即使搭配閃燈以高ISO拍攝
仍舊容易造成主體和背景亮度差距過大的狀況(尤其是新人入場,現場燈光通常不會太亮)
場地大,跳燈和柔光罩都無用武之地
雖說事後也許可以修圖,但是這種亮度差距大的照片最難修,比全部都暗的圖還難
張數少還好,若像專業婚攝一拍動輒五六百張,要怎麼修起?
小弟看過的專業婚攝,沒有20個也有10個
都是一律拿Canon大光圈L鏡,或是Nikon大光圈鏡皇
沒有人拿高倍率變焦鏡的,一隻都沒有
大家都很勤勞的在換鏡頭
我自己幫朋友拍的時候是用17~40和24-70搭配拍
最近把17~40換成16~35,就是深覺得f/4造成的主體背景亮度差,與f/2.8有別
而且差距還算明顯
若不是專業的婚攝,不想花大錢買鏡皇們
建議買兩隻定焦鏡即可
廣角拍化妝,戴戒指,拜別,團體照和敬酒
中,長焦段拍丟扇子,致詞和送客



--------------第一刀----------------------
D50/200
N18-70 or N18-200
+
外閃
--------------第二刀----------------------
D50/200
N20/2.8 : N50/1.4 : N85/1.8
(吸現場光)
----------------------------------------
其他小武器
小梯子一只 (人多的場合 必殺武器 可坐可高可低 可打人)

一堆電池 +一堆記憶卡(多人合拍必連拍)

御飯糰兩枚 + 水壺一只

拼了 這才叫瘋狂照相
報告完畢 光速逃~~
D80/D50/FM2 10-20,20,24,28,35,50,60,85,18-55II, 18-70,28-70,80-200,70-300, S18-
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