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word wrote:
不對要把數值除以MA...(恕刪)
不對...
那個數值是什麼意思,網頁都有說明,不想看英文的話,也找得到繁體網頁的說明,
他要說明的就是整體解析能力
每個感光元件的解析能力不同,用來比不同鏡頭的解析力有何意義?
算出一個%只代表了該鏡是否達到、不足或超越該Sensor元件的解析能力,但這樣沒啥實際幫助,
大家真正在意的本來就是
A鏡在A系統的整合表現是否能比上B鏡在B系統的整合表現,
所以photozone才把以往的mtf表示更改為現在的lw/ph。
來補點證據
這是24mm f/1.4在16mp畫素DX上的表現

以及
35mm f/2d在24mp畫素FF上的表現

這兩個組合大概都為35mm視角
同樣看f/2.8的中心來說24mm這顆破60K鏡頭在D7000上的lwph達到2800
而35mm f/2這顆破..不了10K的鏡頭在D3x上的中心lwph則為3200
如果按照比例...我應該不用算吧,看圖也知道24mm的"比例"高很多
但是哪個組合才真正夠解析?
不收錢的測試就隨便看:
兩張一個24mm在DX 16mp的圖,一個35mm在FX 24mp的圖


可以看出來我很用心的調整到畫面差異非常小,但實質上24mm在DX上得退一些
以下為100%裁切
左邊就是24mm在16mpDX的畫面,右邊則是35mm在24mpFX的畫面


小小的philips貼紙給她放大到200%看看


可以看出一個糊在一起了,35mm卻還能分得出來,
這就是lwph的意義,回過頭來看,當你需要在35mm上有傑出表現時
買個35mm f/2d裝在D610上面用f/5.6可以達到3800/2500/2900的表現(10K+50K=60K)
24mm f/1.4裝在任何一台16mp的DX上卻完全無法超越(光鏡頭就要60K)。
fake802 wrote:
不對...
那個數值是什麼意思,網頁都有說明,不想看英文的話,也找得到繁體網頁的說明,
他要說明的就是整體解析能力
每個感光元件的解析能力不同,用來比不同鏡頭的解析力有何意義?
算出一個%只代表了該鏡是否達到、不足或超越該Sensor元件的解析能力,但這樣沒啥實際幫助,
大家真正在意的本來就是
A鏡在A系統的整合表現是否能比上B鏡在B系統的整合表現,
所以photozone才把以往的mtf表示更改為現在的lw/ph。
不對
首先, photozone開宗明義, 不同系統(甚至同家不同片幅, 同片幅不同畫素)的MTF值不能拿來互相比較
所以拿不同片幅的MTF絕對值來比較, 基本就犯了photozone憲法第一條, 根本上就錯了
第二, photozone中有拿同家同片幅不同畫素的相機測同樣的鏡頭
高畫素相機通常MTF絕對值都會好於低畫素者, 何以最後得到的畫質總評卻不見高?
原因在於, photozone最後看的, 並不是MTF絕對值(機身加鏡頭), 而是相對值(鏡頭)
畫素好比考試總分, 測試絕對值好比參加此考試得到的分數
總分100分拿到70分的學生(70%), 會比總分1000分拿350分的學生(35%)程度高
銳利度是鏡頭(學生)的測試項目, 不是機身畫素(考試總分)的測試項目
學生的程度不是70分比350分, 也不是100分比10000分, 而是70%比35%
所以一個萃取能力達到70%的鏡頭, 在整張圖像可以達到7成的解析顯示程度, 無論一般放相或螢幕觀看
這樣的能力, 會比只有35%萃取能力的鏡頭還要好, 這才是解析力的意義
高畫素的意義, 是在大圖輸出與裁圖
而您的問題是, 總把1:1輸出拿來當作解析力比較的依據
我的回應也是一樣, 高畫素紀錄了更多細節沒錯,
但是在等尺寸縮圖之後(如把不同畫素照片放電腦全螢幕觀看或做一般放相), 這些所謂細節是看不到的.
看不到的細節, 在此情形下不能拿來計算解析力
這些細節何時看得到? 當大圖輸出時看得到
所以當大圖輸出的畫素需求超過低畫素相機總畫素時, 高畫素相機有優勢
若銳利度不如此計, 則會出現爛鏡頭只要掛在高畫素相機上, 解析力就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荒謬情形
也就是會變成, 我們只需要高畫素機身, 不需要銳利鏡頭的荒謬情形
....那4000萬畫素的手機不就成了照相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