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500遇上死馬妖鏡50-100/1.8 ART(#61新增鴿子圖)

0931779549 wrote:
小弟就是那個愛看人像(恕刪)


哈哈,也是。。
來,又找到了幾幅50-100/1.8 ART的人像照。。
咦,到底還有多少啊?

這次縮圖到3000X2000大圖,可以點擊放大看細節,光圈一樣是f/2.2,不過,快門只有1/100秒,好像不怎麼控制好穩定就是了。。

Credit:Ling Ling,Serena Ng


irontheone wrote:
想寫這文章好久了,但...(恕刪)

鐵兄加油💪🏻
cyruzl wrote:
鐵兄加油&#128170...(恕刪)


揸個耙先。。
他鄉遇故知,其樂也融。。

可憐香港攝友已經無家可歸了。。
際此全城抗疫之際,再次拿起D500+50-100/1.8 ART做紀錄。。

全程使用f/2.5光圈,1/500秒快門,ISO100-200。。。
按照運動攝影原則,對焦在主軀幹最大反差處(即胸口附近),使用AFC +72點轉助自動對焦模式。
今天目測,超過90%港人有戴口罩。。

PS。可以點擊大圖看衣服質感和細節。




irontheone wrote:
際此全城抗疫之際,再(恕刪)


很多人擔心,到底50-100/1.8 ART的追焦如何?
(當年01測試雖有提及追焦成功率,但也不夠深刻。)

不多說,以下兩組圖片,一組一家仨母子和小朋友的連拍。
使用AFC +72點輔助對焦,個人則努力控制主對焦框套住原來對焦的位置。。
另外,由於對方在運動中,所以這種街拍的對焦原則,是按照運動攝影的原則,對焦在主体主軀幹的最大反差處(通常是胸口的號碼和文字),其實成功率蠻高的,一般都能三連拍保持在80%以上的合焦率。
(以前D700打後的Muti Cam 3500FX則使用AFC + 9點輔助對焦,這種對焦設定一般對正向移動的效果是很不錯的,打橫移動的話就麻煩點,得要努力的搖鏡並把主對焦框套住主体。)。

組圖一。







組圖二。
我不加評價,大家觀看完畢之後自己感覺吧。。
使用5FPS連拍。
順帶一提,這組圖的小朋友因戴著口罩,口罩的摺紋是很好的合焦點。







irontheone wrote:
很多人擔心,到底50(恕刪)


D500+ Sigma50-100/1.8 ART在室內的效果,此時光圈調至f/2.0,快門降至1/250秒,以限制感光度向上飆同時保有一定的成功率(快門速度)。。。

全城抗疫,基本上是幾乎全部乘客都戴上口罩,但因為抗疫期間,列車上的人流明顯比平時減少很多。。









irontheone wrote:
D500+ Sigma50...(恕刪)


雖然只收到f/2.5光圈,但是銳利度和解釋力在單反來說,真的沒話可說。。






irontheone wrote:
雖然只收到f/2.5(恕刪)


政治大家都跑不了,
抱歉是不講政治嗎?
相片拍得很好,
有了這些, 可幫助其他人多一點角度了解事件
aw11 wrote:
政治大家都跑不了,抱(恕刪)


作為攝影人,總會有著各種各樣題材的興趣,作為街頭攝影人,總不可避免會遇見各種事情而有拍攝的慾望。。
我明白的,有些人就好拍花草樹木和靜物,覺得可以調整心情。。
然而,圈子裹還有一幫街頭攝影,總是不能避免不開心的事情。。
作為紀錄者,不可能挑題材(更多時候下意識是不會挑題材的去拍攝!)。。。

我不發表花草樹木的作品,並不是我不好,而是我覺得作品跟各位達人差太遠,同樣,我不發表風景作品,也是我自知不如人。
然而,作為街頭攝影人,我卻可以有很多作品發表,為啥一定要發表些悲傷的?讓大家不開心的?
其實,跟鏡頭很有關系啦!

前面我已回覆過,我的街拍作品,更多的是35mm和50mm定焦的,誰會有事沒事拿著一支近1.5KG的鏡頭滿大街的跑?
還好,台灣是塊寶地,我還有發表的自由。。
然而,在香港攝壇已被一幫藍絲廢老把持,發表作品的空間也是日見收縮——所以,很多有心人也是意興欄柵,香港的攝影論壇基本上已經是廢掉了。

不好意思,我說了以上那些可能會有人認為是『晦氣的政治說法』,然而,自由是什么?
香港現在是連『免於恐懼的自由』也沒有(可見於各大香港攝影輿論空間,我要是發表了,好一點的就是不同政見雙方大罵,不好的就是指著我的鼻子來罵了!一如前面有朋友因為『政見』,連相片也不看就說句『影像真的不怎么樣』的評價。),幾年前,我曾經發表了一編『我用我的相機實現攝影的社會責任』,當年還沒有現在香港的蕭剎,但已經引來保共派的沒完沒了的漫罵(我只發表相片,內文沒說那一邊的不是。),而那輯相片,只不過是紀錄了一場港警清場的影像吧了。。

政治?
你可以逃避嗎?
如果你說紀錄實況也要『篩選』的話,如果發表影像也要考慮有些人開心不開心的話,其實這些想法本身就是『政治』!

下面二圖是我用D500分別配用AFS35/1.8G和AF 50/1.8D拍攝的街頭作品。
我這些大量的作品,並不見得『政治』,但卻明顯看得到那種『壓抑感』,作為一個稱職的攝影人,我會因為顧慮發表時的反應而不拍攝嗎?
明顯的,相信在座各位,十有八九當場不會考慮這些而馬上舉機拍攝吧?
而這兩幀作品,也明顯不符標題吧?不同鏡鏡的作品耶。。


我曾經說過,我愛用定焦,愛用的程度可以是工作時把別人以為的鏡皇AFS24-70/2.8(還要是兩支!)放在櫃裹塵封,用兩支定焦一鏡到底去完成工作!

跟很多攝友的說法有異——我愛大光圈定焦,並不是因為什么淺景深,而是他們有著不可代替的『高速』功能,讓我在晚上和室內可以更自由的創作,或者更應該說,就是可以極大的提高拍攝成功率,讓我在一迅即逝的『相遇』中間,不會拍壞了我想拍攝的目標和題材。。。

明乎此,大家有沒有想過泥坑的那支1.8軍團是啥用的?為何這么多品牌,就泥坑堅持標準焦段的1.8定焦軍團一定要滿員?

我自己個人而言,超過一半的街拍作品是在大約3~5級EV下拍攝的,在保証快門速度下(最低極限不能低於1/160秒,大部份情況下是1/250~1/500秒),f/2.8光圈至少在70%以上時間是不能滿足拍攝要求的。
所以,一直以來,無論如何我也是保持著至少一支能在f/2.0光圈有實用拍攝效果的定焦鏡的。

下面圖片,大家可以看看Sigma50-100/1.8 ART在大約3級EV亮度環境下的表現。
ISO1800~5600,1/250秒快門,f/2.0光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