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發表nikon z 50/1.2 與nikon 14-24/2.8

lml640707 wrote:
N家有58/0.95作為神主牌秀肌肉了
50/1.2的定位操作空間相對其他家都大
反而可以做輕便型中高價位中高素質50/1.2鏡頭跟他廠區隔
500g中高素質的50/1.2會不大賣?我不相信


無比同意。

標準鏡一顆一公斤,真是當每個user都閑閑沒事可以為了遛一顆鏡頭出一趟門、或者助理成群,都高大上的用在拍片?(強調無呼吸效應、對焦柔順快速,這都要成本吧)
crossmatch wrote:
拿不同廠牌 MTF 圖互相比較不完全正確.


絕對數值不能代換,至少比較線型是可以的吧?周邊到距軸心多少畫質開始降、坡度是陡是急、線條九彎十八拐還是簡捷明快(相場波動或平直),不也能看出哪支設計得好嗎?
jenhoxen wrote:
絕對數值不能代換,至(恕刪)

但你落點可比較嗎?
兩個看起來都是0.9,我怎麼知道變成同一個標準,上下會對調?
看線緩不緩能看出什麼?只能得出邊角有沒有掉很快吧?
是圖太脫離日常?還是我們不懂看圖?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So狗不叫世界和平
jenhoxen wrote:
和F環的14-24比(恕刪)


我感覺無反的短法蘭距對超廣角有很大的助力, 因此大部份廠商都可以弄到明顯輕便的無反超廣角鏡來

12mm我自己覺得構圖不太好, 所以情願把畫質鎖在最常用的14-24mm內, 尤其是Nikon在彗星像差的修正非常好, 對星攝的吸引力巨大

低於14mm其實也可以, 不過是魚眼的話就較順眼, 而8mm的全魚眼更是衝擊力強
jenhoxen wrote:
不也能看出哪支設計得好嗎?


可以, 但那就是看圖者自己本身已有前設標準什麼是好設計, 而不是 MTF 圖本身說明何者更優

A 鏡中心至邊角 都 3000, 3000, 3000 線解像力. MTF 線完美平坦
B 鏡中心至邊位 是 4000, 3500, 3200 線解像力. MTF 線有缺憾邊位衰退

那何者更優 ?

廠家 MTF 圖通常只提 供全開光圈, 收一級光圈又有多大改薯 ?

現實裡 MTF 沒法給我們絕對解像力數字. 而當不同廠牌測試 MTF 時那個最高標準 1 又不一致. 就會得出 Sigma 105 Art MTF 比 N 58 0.95 更佳的結果.

就算跳出 MTF 跑去測試絕對解像力數字, 變數也很多. 拿 Sony A7R4 與 Nikon Z7 去測同一支鏡已不一樣. 這是 Dxomark 鏡頭評分數會根據不同相機而浮動改變, 不然大家測也不用測只看 MTF 就了事.
lml640707 wrote:
回到現實拍照世界
我是沒辦法理解50/1.2這種鏡頭追求全開的邊角畫質的目的在哪
開F1.2就是要拍fu的
焦內利焦外柔顏色漂亮最重要,誰管你邊角?
現在就是一堆光學工程師為了維持自尊輸人不輸陣
一窩蜂追隨Sigma的腳步只會堆料拼邊角MTF
根本不管實用性
搞得新的大光圈標頭每顆都是中幅鏡用在135相機上

要知道最早的NIKON 50F1.4可是比底片罐大不了多少...(恕刪)


我可以點頭如搗蒜嗎?
生死只是件閒事
cyskyhi01 wrote:
12mm我自己覺得構圖不太好, 所以情願把畫質鎖在最常用的14-24mm內, 尤其是Nikon在彗星像差的修正非常好, 對星攝的吸引力巨大

低於14mm其實也可以, 不過是魚眼的話就較順眼, 而8mm的全魚眼更是衝擊力強


了解。您拍攝題材可能偏向室外,用12或14比較屬於(取寬取窄的)選擇而不是(因無路可退的)有無問題。我遇到一些設計師很在乎正面(一點透視)角度全景,沒這張就覺得沒拍好、有缺憾,問題房間就這麼窄拍不出來啊,最好有上掀180度幕再把相機塞進櫃子裡,去榨出最多的距離。問題不但Nikon單反沒180度螢幕,連無反現在也還沒有--Z50那種下翻的還得去特製一個腳架,唉!
crossmatch wrote:
現實裡 MTF 沒法給我們絕對解像力數字. 而當不同廠牌測試 MTF 時那個最高標準 1 又不一致. 就會得出 Sigma 105 Art MTF 比 N 58 0.95 更佳的結果.


我對MTF的理解是這樣
有錯請指正

現今大廠給的MTF都是模擬值
純粹是output/input的比值
output是成像
input是實物
這內含4個意思

1. 這個比值已經正規化過了,
數值為1代表成像跟實物一模一樣
正規化本身含意就是將數值標準歸一化
使用的標準就是實物
至於各廠家有沒有偷雞的優化計算,這我們不得而知
所以沒有標準不一致的問題,
只有各家有沒有偷雞的問題

2.此模擬不涉及感光元件的解析力
或者換句話說
是把感光元件的解析力當成無限大
純粹只看光學通過的變化

3.承上
如果考慮感光元件的有限相素密度
數值還會再打折扣
比如說50對線用45MP sensor採集數值是0.8
用24MP去採集數值可能是0.4

4.理解第三點有個但書
你可能要有點採樣定理的概念才好理解
比如常見的30對線 大概25MP 就可以完美分辨
(換句話說 30對線用25MP 跟100MP採樣出來結果差不多)
40對線 解析的天花板就是36MP的D810
50對線 天花板就是42MP的A7R2
60對線大概就是50MP
A7R4 換算大概80對線

現今廠商給的MTF都只給到30對線
實際應該要看你用什麼相機
去參考相對應的MTF會比較準
比如說你用R5
那你應該去看50對線的MTF曲線
才能真正表達你的系統的解像力

因為很多人對MTF可能會有一個很大的誤解
30對線數值好
50對線也應該會表現好
實際上不是這樣子
光學響應是很複雜的
有A鏡頭30對線比B鏡頭好,但是A鏡頭50對線比B鏡頭差的可能
要看這顆鏡頭設計當初是著重在高解析力還是中低解析力
當然也有全都著重的可能

所以負責一點
廠商應該都要出50~100對線的數據
而不是骨董級的30對線
畢竟現在像素都那麼高了


另一種MTF是像藍拓科技還有lensrentals 一樣
是真正實測的MTF
只要同一片感光元件當基準
得出來的結論可以視為"正規化"
不同感光元件
比如說24MP跟50MP得出來的數值
大概也會有一倍的關係
Dxomark 測法跟藍拓差不多,沒有正規化
所以會隨感光元件不同而數值變動
但藍拓更優秀的地方在於他們會提供不同光圈對應的量測值
Dxomark 只會給一個加權值,至於怎麼加權的是秘密
lensrentals給的更精確
他們直接用一個很高密度高過天花板的的特殊sensor量測
然後正規化數值給你 1代表100%穿透
可以說是最負責任也最有參考價值的測試單位
iflash wrote:
看線緩不緩能看出什麼?只能得出邊角有沒有掉很快吧?


這個不重要嗎?對我來說線條越平直、所在位置越高、10/30線越接近、全開和中位光圈線越接近,這顆鏡頭越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