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鏡頭外環都是全金屬的可以承受較大的拉力,所以橡皮可以做硬、厚一點,裝配時用力拉上去,可是現在的電子裝置滿佈在薄薄的金屬殼下面,力道大一點接點搞不好還會壓壞,因此橡皮彈性一定要好,能在不壓迫內環的情況下輕輕套上去,橡皮就剩薄薄一層了.這是第一個原因.
自歐盟全面禁用非環保材質,Nikon停掉了一批沒有足夠經濟價值更新製程的鏡頭,剩下還繼續生產的就改用環保塑膠(包括橡皮),現在新鏡頭下面都有一個圓圈裡面框了個數字~~例如我新買的17-35那個數字是10(表示我的鏡頭10年之後會自動分解嗎?!
)環保橡膠!這是新鏡頭橡皮不耐的原因之二.第三個原因前面網友提到了~~鏡頭的體形、重量,包括搭配機身之後的配重(你會怎樣握持裝備來拍照、重心落在那裡?)如果配D700+MBD10+SB900這整組重得要死、相機手把蒙皮又不稱職的機絲(台語,=行頭),左手分攤較多重量托住+轉動變焦環的話,可以想見可憐的24-70橡皮"受虐"情況.
(24-70的後半身瘦,搭配有垂把的機身時,手指需呈V字形往上去撐鏡頭,而環的面積又大,大又薄的橡皮頻頻受力,變形是遲早的事)但~~搭配D3時情況會稍有不同! D3的握把蒙皮面積足夠,右手可分攤掉大部份重量,底部垂把也比MBD10矮,左手V字不用撐太高以及用力頂住,所以用D3+24-70的職業用戶變形反而沒那麼嚴重!
樓上有大大提到5D2不脫皮,Nikon和Canon用不同的理念設計外表的"皮狀組織",Canon是用硬質的薄層和表面緊緊處理到一起,皮本身沒有緩衝功能、抓起來很硬;而Nikon把表面一部份塑形的功能交給橡皮(若把D3"脫衣服",你會發現握把是階梯狀的平板,那個弧形是橡膠塑出來的)換言之Nikon的高階機身橡皮用很厚,是獨立的一部份,只用雙面膠黏合,本來就是準備要更換的;因為這個差別,我認為Nikon機身握起來更舒服.
NPNT,最後來看看個人長期以來換掉的橡皮環,有28-70的前後環、24-85的前後環、小黑五的變焦環、17-35的前後環...您可以猜猜看那個是裝那裡的


(這些只是用剩下的~~換下來的皮其實很好用,可以DIY很多附件讓它們具有"Nikon Look")
--------------------
雖然幫Nikon說了不少話,我也相當認同開版大所說,一顆頂級鏡頭防護設計不該這麼草率,薄薄一層橡皮扒起來下面就看得到貼住的東西,這樣相當沒有安全感! 但話說回來,Nikon這樣設計AFS大三元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十年前我第一次替小黑四換橡皮時舌頭差點縮不回去~~還有一條黑紙圈住(像100尺底片盒裡擋光那一種)壓在橡皮底下,上面有簽字筆書寫的符號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