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PSC換成全幅, 銳利度是否會表現得更好?

事實上不管是photozone還是DXO,這些測試網站都有針對不同片幅、不同畫素做nomalize,為了就是要讓起跑點公平。

這也是同顆鏡頭放在FF和APS-C上,雖然APS-C美其名是取這顆鏡頭中央最銳利的精華之處,但是把兩張圖縮到同畫素,FF就是利了點,因為FF紀錄的細節也多了點。
seal1647 wrote:
事實上不管是phot...(恕刪)
今天要是"像素密度"一樣,結果絕對只是單純的裁切
而就記錄細節來說,像素密度越高的應該才是記錄越多的,但這只是理論上如此
半導體工作造成的熱雜訊,同樣像素,但不同片幅的狀況下影響也不同(密度越高影響越大)
這些相機大廠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只是故意拿來當作是"產品區隔"的手段而已

如果APS-C真的在品質上先天比較爛的話,那Sigma foveon X3應該是可以打臉其他大廠了

還有另外一點就是,在測是的時候有些人會把視角拉維一至來測試
但是兩者對物體個距離就不同了,這個會不會對成像造成影響也是要考慮進去的地方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seal1647 wrote:
事實上不管是photozone還是DXO,這些測試網站都有針對不同片幅、不同畫素做nomalize,為了就是要讓起跑點公平。


事實上photozone並沒有做nomalize, 所以它才會開宗明義說不要跨系統/跨機身比
DxO更不用說, 它是赤裸裸的呈現"機身+鏡頭"的結果

目前有看到做normalize的網站是slrgear

ssword wrote:
事實上photozo...(恕刪)


slrgear只呈現"鏡頭"本身的結果,以SIGMA 35/1.4為例,在7D上表現比1Ds Mark III要好。
但是DXO則相反,1Ds Mark III的表現明顯比7D好的多,DXO把片幅和畫素給考慮進去。
ssword wrote:
不對首先, photozone開宗明義, 不同系統(甚至同家不同片幅, 同片幅不同畫素)的MTF值不能拿來互相比較所以拿不同片幅的MTF絕對值來比較, 基本就犯了photozone憲法第一條, 根本上就錯了第二, photozone中有拿同家同片幅不同畫素的相機測同樣的鏡頭高畫素相機通常MTF絕對值都會好於低畫素者, 何以最後得到的畫質總評卻不見高?原因在於, photozone最後看的, 並不是MTF絕對值(機身加鏡頭), 而是相對值(鏡頭)...(恕刪)


對也不對

你也知道人家講的是mtf,就是mtf不能互相比較,
他們

使用
Lwph來讓大家能夠理解
藏在mtf背後,整個系統應該會呈現的樣貌,
然後,我的實驗擺在那,事實就不過如此,
Fx畫質當然好了很多,多多少?
大概就是放大200%就能夠輕易發覺的好。

我真心覺得畫面才是重點,
只是要講數據愛談證據的話,答案就這樣。

PS. Dxo的數據有些也是normalize過的,可以跨系統互比

seal1647 wrote:
slrgear只呈現"鏡頭"本身的結果,以SIGMA 35/1.4為例,在7D上表現比1Ds Mark III要好。
但是DXO則相反,1Ds Mark III的表現明顯比7D好的多,DXO把片幅和畫素給考慮進去。


所謂normalize的目的, 是要控制除鏡頭外其他的變數(如機身, 設定...)

slrgear 使用的手法是: 使特定某鏡頭在不同系統中央有相若的模糊指數, 藉此使各系統不同鏡頭可比較
不過slrgear沒有考慮到的是, 即使同一支鏡頭, 在不同系統畫素下, 仍有可能會有不同的解析能力!!(被引出潛力, 或畫素密度超過鏡頭極限?)

如此normalize的手法, 確實如seal1647兄所言是只看鏡頭, 因此7D上的表現幾乎是1Ds3的中央裁切版


fake802 wrote:
對也不對

你也知道人家講的是mtf,就是mtf不能互相比較,
他們

使用
Lwph來讓大家能夠理解
藏在mtf背後,整個系統應該會呈現的樣貌,
然後,我的實驗擺在那,事實就不過如此,
Fx畫質當然好了很多,多多少?
大概就是放大200%就能夠輕易發覺的好。

我真心覺得畫面才是重點,
只是要講數據愛談證據的話,答案就這樣。

PS. Dxo的數據有些也是normalize過的,可以跨系統互比


LwPH是MTF的單位之一, 在photozone不能直接拿來比

您的實驗放大200%是在比大圖輸出, 大圖輸出畫素高有優勢
這個實驗只證實了這點
ssword wrote:
所以一個萃取能力達到70%的鏡頭, 在整張圖像可以達到7成的解析顯示程度, 無論一般放相或螢幕觀看
這樣的能力, 會比只有35%萃取能力的鏡頭還要好, 這才是解析力的意義


你這個說法乍看之下似乎很直觀很好理解,但卻仍然有問題,例如:
A鏡頭在C機身上可以拿到70%的最高解像力,而B鏡頭在D機身只拿得到55%的最高解像力
哪個好? A?

另外我並不認同
"高畫素紀錄了更多細節沒錯,但是在等尺寸縮圖之後(如把不同畫素照片放電腦全螢幕觀看或做一般放相), 這些所謂細節是看不到的.看不到的細節, 在此情形下不能拿來計算解析力"

何謂全螢幕或一般放相? 你的全螢幕跟我的不見得一樣,我今天的全螢幕跟明天的也不見得一樣
我手上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卻因為螢幕換了所以不一樣? 這不是很怪嗎?
那過了一年我視力退了200度沒換眼鏡所以我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又變差了?
相機跟鏡頭還真倒楣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ssword wrote:
LwPH是MTF的單...(恕刪)


Imatest

Film camera lens tests used line pairs per millimeter (lp/mm). This worked well for comparing lenses because most 35mm film cameras have the same 24x36 mm picture size. But digital sensor sizes varies widely, from under 5 mm diagonal in camera phones to 43 mm diagonal for full-frame DSLRs— even larger for medium format backs. For this reason, Line widths per picture height (LW/PH) is recommended for measuring the total detail a camera can reproduce. LW/PH is equal to 2 * lp/mm * (picture height in mm).

簡單講,以前使用的lpmm(photozone以前用的標示法,所以曾經表明系統不能互比)因為缺乏normalize,各系統之間無法互相比較,適用在以往的底片時代(幾乎都使用24x36),
後來因為各種數位元件的大小不同,所以
改用lw/ph的表示法,來測量各種相機的總細節。
Horology wrote:
你這個說法乍看之下似乎很直觀很好理解,但卻仍然有問題,例如:
A鏡頭在C機身上可以拿到70%的最高解像力,而B鏡頭在D機身只拿得到55%的最高解像力
哪個好? A?

另外我並不認同
"高畫素紀錄了更多細節沒錯,但是在等尺寸縮圖之後(如把不同畫素照片放電腦全螢幕觀看或做一般放相), 這些所謂細節是看不到的.看不到的細節, 在此情形下不能拿來計算解析力"

何謂全螢幕或一般放相? 你的全螢幕跟我的不見得一樣,我今天的全螢幕跟明天的也不見得一樣
我手上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卻因為螢幕換了所以不一樣? 這不是很怪嗎?
那過了一年我視力退了200度沒換眼鏡所以我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又變差了?
相機跟鏡頭還真倒楣 汗


1) A.

2) 不認同不打緊, 畢竟我也不認同高畫素=高解析, 這種會造成爛鏡+高畫素機身=高解析結論的理論

3) 只要低於全畫素的放相或觀賞, 就可認為是一般放相
若兩個不同畫素的相機相比, 只要低於兩系統畫素較低者, 就是一般放相

解像力不會因為螢幕換了就改變(當然是在螢幕技術沒有大幅改變的前提), 他一直是70%
只不過在螢幕為200萬畫素時, 你看到了140萬是清楚的;
在100萬畫素螢幕時, 你看到70萬是清楚的
沒有很怪

至於視力消退, 應做視力矯正, 不要怪相機鏡頭解像力又變差.
它沒有變差, 變差的只有你的視力.

你的相機跟鏡頭沒有很倒楣, 是你誤以為他們很倒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