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D300枯等待,真無奈(後來買到了,卻又…)

拍尺來測有一個要點,就是要用45度角度拍,在我看來,您用D50拍攝跟D300拍攝
的角度並不一樣,所以才會造成前後的景深不太相同。

所以,就我看來,對焦很正常....不過,退了就退了,算是沒緣份吧。

PS.判斷移焦還有一個要點,自動對焦後若手動往前或往後移一點點會比較清楚的話,那才叫移焦,
不然只是鏡頭不夠好,經不起1200萬像素的考驗才會不利。

siongki wrote:
其實我也沒有特意要去...(恕刪)


嗯嗯, 其實很多相機, 若不說穿, 加上適當的後製, 用電腦來看有時還看不出是那台拍的. 反正手上有什麼就善用它囉~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weechia wrote:
嗯嗯, 其實很多相機, 若不說穿, 加上適當的後製, 用電腦來看有時還看不出是那台拍的

應該是幾乎看不出來,我就是這樣說服自己的
標準處女座的個性.期待又又怕伤害.龜毛又要求完美.退了貨心裡又懷念!
raykile wrote:
應該是幾乎看不出來,...(恕刪)


應該是真的看不出耶, 除非噪點這類東西跑出來, 不然還真的看不出. 無論什麼機, 用下去就對了!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siongki wrote:
我覺得我買到的機身焦點有前移(front focus),也覺得中心對焦點以外的畫面很鬆散。


我覺得siongki的測試可能不大準確, 真的要架三角架才行.
而且對焦點靶心前後最好是空白, 不然會有從對焦框框下緣對焦的狀況,
出來的結果就變成前移了.


ktliao88 wrote:
我覺得siongki的測試可能不大準確, 真的要架三角架才行(恕刪)


嗯,多謝指教。我會多收集一些測焦圖來學習精確測焦。你講的大概就是這種的:



上圖的出處請見 http://focustestchart.com/focus21.pdf

我目前只有一支所謂的「Nikon大腳架」,是買Casio 小DC時送的,這種架架DC還不錯,
但用來架DSLR,就令人擔心。

看來,在昇級機身前,得先昇級腳架。然後要以能夠承載 D300 + 手把 + SB-800 + 小黑五(或是 C家同級的設備) 的總重為目標
小弟我是建議退掉D300
改敗Fuji S5Pro吧
D300的錢退掉再加點錢就可以買S5Pro + SB800 + MB-D200(手把)了
至於鏡頭部份就不用變動了
何況您還有N24-70....
倘若版大心有疑慮
煩請移駕到Fuji區
包準您茅塞頓開阿
siongki wrote:
讓 n大和m大感到困...(恕刪)


"對著20cm的刻度,前景深比後景深還長,以我所知,前景深該比後景深短一點才是正常的,不是嗎?"

對於這點...小弟大概了解siongki大大對於"移焦"這東西可說是完全誤解囉...

網友們所謂的移焦...是指如果樓主你對20CM的刻度對焦拍攝...結果23cm的地方(or其他地方)很清楚, 但是20cm刻度的地方卻模糊...我們就說這鏡頭或是機身有移焦的現象...應該要對20cm對焦拍攝...20cm刻度清楚...

至於前景與後景間模糊的程度...拍攝角度就會有影響...

這也難怪國祥的工程師無解...因為真的是沒有移焦呀..

除了在這邊恭喜樓主的nikon鏡頭都沒移焦外...也斗膽建議樓主可能還要再多攝取那麼一點點的攝影與光圈的觀念..

下次無論再買啥好機子或鏡頭...才可以真正看出機子的能力與完好與否...



vic1010 wrote:
對於這點...小弟大概了解siongki大大對於"移焦"這東西可說是完全誤解囉...
(恕刪)


感謝 vic大哥 的指教

我看過幾本攝影技術書,因為是概論性的,在鏡頭原理方面都是蜻蜓點水一下而已。
不過,後來我又買了冼鏡光教授的「數位相機的觀念技巧與原理」,總算讀到一些比較
進階的技術細節。

不過,關於相機、鏡頭是否有移焦,以及如何測試這種實務性問題,書上似乎很難看到
較深入的討論,都要從網路找。

對焦點前後的景深長度,比例究竟如何,冼老師的書不在手上,所以我先引一下 Wikipedia
的一段話(不是以維基百科為權威,只是表示一下出處 :)

The DOF beyond the subject is always greater than the DOF in front of the subject. When the subject is at the hyperfocal distance or beyond, the far DOF is infinite; as the subject distance decreases, near:far DOF ratio increases, approaching unity at high magnification. The oft-cited “rule” that 1/3 of the DOF is in front of the subject and 2/3 is beyond is true only when the subject distance is 1/3 the hyperfocal distance.

簡單譯一下,也許有誤:

「在主體之後的DOF(Depth of Field, 景深)恒大於在物體之前的景深。當主體位於泛焦距離
或者更遠時,遠端的景深是無限長;當主體距離變近,近端與遠端的景深比例就會增加,
在高度放大時將趨近一致(at high magnification意思我沒把握)。常聽到的「法則」說:
前景深是 1/3, 後景深是 2/3。這個只有當主體的距離是泛焦距離的 1/3 時才正確。」

所以我的理解是:如果後景深大於前景深,很正常。如果前景深和後景深幾乎一致,也很正常。
如果前景深明顯大於後景深,在排除相機拍攝角度以及對焦感應器與對焦框的誤差等因素下,
很可能就不正常。

對焦處完全糊掉,表示對焦點偏移極大,當然不行。但對焦處「看起來」不糊,仍不表示對焦點
沒有輕微的偏移。

當我測出我的鏡頭焦點真的有輕微往近處偏移時,因應之道,就是在需要精確對焦時,先用自動
對焦,然後再手動轉對焦環向遠方微調。目前的測試是我的18-200VR的確有此現象,我發現
手動微調真的可以把對焦點拍得更清晰。

謝謝大家,我會繼續努力充實攝影知識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