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D500公司貨跟水貨價差

deflash wrote:
Mark2對於方向...(恕刪)


D500的搖動桿真的就設計得還不錯,起碼不會位置尷尬也不會撞鼻
不過D500的移動對焦框速度真的比不上Mark2用螢幕移來的快就是了XD

>>看來用觸屏有其道理.以N/C之戰而言,Canon又贏了...這種搖桿是Canon先用的

Mark2的OK鍵我找了又找...目前還找不到設置AF點歸位的選項=.=
可能真的沒有吧...假如找到會再說的

>>我找過EM1一代manual,找不到,看來O記不認為此功能必要就是了...

沒有M模式加減EV補償,但可以調ISO定值來決定EV的補償值
Olympus也可以設置快捷鍵直接從觀景窗調整ISO值
但無法說我調EV補償,M模式下ISO用Auto自動跳來給予補償
......
說實在,可以是可以,不過就會導致更忙亂成功率更低
所以還是配個自動輔助系統會比較好~~

>>了解,抱歉忘了Auto ISO...

我目前還沒長期拍攝測試~~
但是假如依照我以往跟DXOmark評測感光元件能力的經驗
Olympus EM1 Mark 2可說是當代的感光元件技術的領頭羊
D500就如同上個世代的感光元件的產物一樣
我猜測8 9不離10啦

>>雖然看另位網友提過相似看法,然我始終不明其先進之所在:可用ISO沒變高\紅色一樣有問題;難道4/3面積多400萬畫素這麼困難?


不過
EM1 Mark 2的內定ISO值頗灌水就是了~~
他的ISO3200差不多等同於D500的ISO1600

>>吶~~這樣為何還說它先進呢?若不灌可用ISO不是更低?一直覺得不論ISO或GN,取對自家有利(數值好看)者標示,是種投機行為

jenhoxen wrote:
D500的搖動桿真的...(恕刪)

當年Canon真的先出來搖桿沒錯
這方面Canon有先見之明
不過呢…
我以前親身體會過他對中階機用戶的不友善
以及不具有M模式的曝光補償使用
讓我用不太下去
加上Nikon近年來打鳥鏡頭的崛起與自動對焦系統的精準度體驗差異
使我徹底拋棄Canon整組…(當時二手賣賠個6萬多了吧…還好還沒入坑深)

可用ISO沒變高?
過去EM1在dxomark評出來的low light ISO分數都是800多
現在Mark 2直接衝到1300附近
我覺得真的大跳躍
直接看SNR真的也是甩開第一代
片幅比D500小,能力跟D500差不多…
看到的瞬間真的讓我淚流滿面
一個半喜半憂
喜是買了Mark 2遠超越我期待超讚
憂是D500是在做啥@@

就算ISO值灌水但也無法掩蓋它的感光元件進步就是了~
雖然假如不灌水更好XD

deflash wrote:
當年Canon真的...(恕刪)


DXOMark 那個 Low Light ISO 我一直搞不清楚
舉 D7200 及 D500 來說好了
兩個分數幾乎一樣
但 D500 的高 ISO 似乎比 D7200 好一級
menon wrote:
DXOMark 那個...(恕刪)

Dxomark那個low light ISO僅為一個參考值
算是叫做固定光線環境下,訊號以及噪點搭配畫素總成之數據(詳細定義需參閱Dxomark測定準則)
意思就是
會騙人

好比D800E或是D810也好,在low light ISO這項上面跟D750或是D4S等機身一樣都是同擠ISO 3000上下的數字
但是實際上在親身體驗,D810總是讓我用到ISO 1600~2000上下我就不想拍了
因為我習慣會開100%放大來看看人臉細節之類的
當噪點造成的顆粒點一堆時~
我就很吐血

實際上,假如看SNR資料就會發覺到
其實D810真的被D750與D4S等機身狠狠甩開
D810實質只有贏D500一些些
不過這要100%比較才會有此結果
反而沖印或是不放大看的話,才會比較符合low light ISO的情形

deflash wrote:
好比D800E或是D810也好,在low light ISO這項上面跟D750或是D4S等機身一樣都是同擠ISO 3000上下的數字
但是實際上在親身體驗,D810總是讓我用到ISO 1600~2000上下我就不想拍了
低I因為我習慣會開100%放大來看看人臉細節之類的
當噪點造成的顆粒點一堆時~
實際上,假如看SNR資料就會發覺到
其實D810真的被D750與D4S等機身狠狠甩開
D810實質只有贏D500一些些
不過這要100%比較才會有此結果
反而沖印或是不放大看的話,才會比較符合low light ISO的情形
我就很吐血



我覺得有沒低通差很多,去掉或還原低通的機種如800E/810或7200,影像就是犀利;750雖一直被稱為高ISO僅次於D4S的全幅、又具有畫素較高的优勢,但我實際使用(試拍)感覺就沒有很好...高ISO噪點雖然較不明顯,但影像紮實感與810有顯著差距;810若加以適當降噪並縮圖至20-24MP等級,所得到細節既豐富又乾淨的畫質,优於750原地降噪銳化.可能ISO到5000以上,750的优勢會比較明顯吧(810降噪/縮圖也補不回來)

DXO mark中高畫素機種always佔有优勢,不知是否即是基於縮圖至某個共同size的比較?
menon wrote:
DXOMark 那...(恕刪)


我後來去查DXO對D500跟EM1 MII ISO的判定
測試結果兩家都有灌水



EM1 MII低ISO灌超大

EM1 MII

D500是高ISO灌得比較大

D500

三隻羊 wrote:
EM1 MII低ISO灌超大


除了最低檔"低不不去",其他每一檔都灌一格太噁爛了吧
jenhoxen wrote:
我覺得有沒低通差很多...(恕刪)

低通濾鏡可能也有造成噪點感受差異
"準焦的照片可以使噪點影響不明顯"光這一點就容易影響每個人對於ISO感光度的容忍上限
說實話
我每次在看Dxomark上面的SNR的數據,都始終認為這是完全不開除噪的結果,單純測試感光元件本身能耐
所以反而我們在拍攝時啟動低除噪或是電腦除個噪時
藉由影像處理器的進步,我們可能已將過去更多的雜訊轉成可轉譯的訊號
形成除噪可將噪點減少,訊號增加,除噪除得更漂亮(所謂抹得更乾淨)

總不能跟我說每一代Expeed處理器進步的只有訊號轉譯速度的提升吧XD訊號轉譯品質率也要提升阿~~

我D810日常使用反而不太縮圖=.=
因為縮了就沒意義了
這樣我買3600萬畫素真的是以備不時之需而已XD
所以我都直接配Sigma ART 1.4戰隊以及閃燈配上後製的細部調整以達到我的需求~~
不然一台3600萬畫素沒好好榨乾真對不起它~~

Dxomark每次打評分就真的是畫素為第一標準~~
不過...不要畫素推很高,結果噪點控制超級糟...
(比如5DSR...有人罵我為何要噴他,可是他真的很半成的棚拍機,當初還嘲笑D810,這讓我很想噴他=.=)
那個分數也會被拉下來的
要看盡量貼近真實的噪點表現,要看SNR(完全不除噪,直接拍完出圖的話,但光質不能太糟)
要看實際的表現,要自己認真拍了1~2萬張照片然後自己好好處理才能說定

其實過去這好幾年來
一年一年,DSLR的畫素進步,但是其實SNR表現去分析
就會發覺,根本就是持平不變的
現在都是呈現畫素增加噪點維持,算進步了
所以EM1 Mark2在畫素增加下,SNR還進步
真的看到讓我差點噴出來=.=

過去我看著Canon一直覺得我在用70D時,畫面拍的灰灰的不銳利
主要是歸於,沒有低通濾鏡移除(畫面不夠細膩)以及感光能力貌似不如我前面的用機D7100
Canon自製CMOS是不錯啦
不像Nikon一樣都要Sony代製
但是Canon就算可自製,那個品質感覺真的有夠落漆
(SNR是差不了太多,但是色彩敏銳度以及DR等之類的地方掛了)

三隻羊 wrote:
我後來去查DXO對D500...(恕刪)

沒關係啦~
灌水就灌啦~
起碼在實力上有表現出進步
相比一代,有往前走,那我就能接受
我當初只最怕,ISO又只能壓在1000以下使用...
我會想吐血
deflash wrote:
沒關係啦~灌水就灌...(恕刪)


d500 CMOS dxo分數雖然低於D7200但評價其實不差...

D500 Review

結論
Detractors might cite the D500’s lower pixel count over the Nikon D7200 as a step backwards,
however, the new 20.9-Mpix sensor has enabled a phenomenal 10 fps maximum capture rate along with
a decent-size 200 RAW (14-bit lossless) frame buffer — one of the main weaknesses of the D7200.
Sensor performance is a real highlight, with excellent dynamic range at both low and high ISOs,
and with noise levels that are not only on par with the D7200, but lower than the two main
rivals. As a camera for sports and wildlife, the Nikon D500 is a solid choice, and although it is
one of the most expensive crop cameras on the market today,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capable.

E-M1 II 也不賴

E-M1 II Review

結論
Although consortium partner Panasonic has since announced the video-centric Lumix DMC-GH5 at the same price point, at around $2,000, the Olympus OM-D E-M1 Mk II seems at odds with the previously competitive pricing of the Four Thirds models. All the same, the E-M1 Mk II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and appealing cameras announced in recent months, while the sensor itself sets a new standard for that format.

至於另一家dpreview的測試...則著重整體測試

E-M1 II拿到85分高分雖然有進步...但還是有進步空間....(無反追焦這是天生弱點)

E-M1 II Review

D500拿到了91的超高分...錄影方面還是不夠好(不過以他的用途...錄影機會應該不高)

D500 Review

如果是以定位跟用途兩台沒什麼好比較的
兩個都是旗艦機但D500是偏向運動跟生態攝影,畫質本就無法兼顧
畢竟在在追焦這方面...D500還是技高一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