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變焦跟定焦鏡,參數調整成一樣,拍出來的照片會一樣嗎?

flody wrote:
通過24mm畫面去捕捉其中600mm畫面中的地方


能這樣做的前題是可無限制的改變拍攝距離接近主體

真實拍攝如果容許這樣做, 根本就不用使用600 mm, 而拍火星月球拍英女皇根本不能拉近距離

這帖被歪樓後爭論分歧點, 是有 / 沒有改變拍攝距離後的陳述
flody
不是呀,不用改拍攝距離,直接用24mm去放大。甚至可能現在的人覺得奇怪,但100年後大家都是這樣攝影
crossmatch wrote:
我們香港一直都是叫放大率來解釋這回事很多年了, 因為看鏡頭規格就能找到放大率, 就能得知焦距在非無限遠下會縮水多少, 這不是我獨創出來

以幾支70-200 變焦鏡 200mm 的放大率 :

小黑三 1:5.9
小黑四 1:6.3
小黑五 1:6.1
小黑六 1:8.3

也就是幾支 70-200 的 200mm 只要不在無限遠下, 實際拍攝照片出來的視角是不一樣, 這才是重點, 而其中小黑六最為縮水.

十年前台灣 M01 也是叫放大率, 至於你喜歡叫什麼是你的事情, 爭辯名稱沒什麼意思

[疑問]小黑六焦距縮水(照片放大倍率變小)??


等等,我理解的放大率是微距鏡的放大率
是因最近對焦距離出現變化,和呼吸效應是兩回事

以前的鏡頭對焦是全部鏡組移動,現在的只靠對焦組移動
呼吸效應是因為鏡頭對焦組移動引發結構改變而起,可以加入另一組鏡組移動去進行修正
當然說來簡單但不易實現

而微距則比較簡單,以前的鏡頭是整組鏡頭向前移動拉近近拍對焦距離,所以CANON弄外變焦就是如此
只要對焦組有更多空間向前移動就可增加放大率

理論上最近對焦距離越近,放大率越高,因此呼吸效應相對更嚴重,焦距變化更大
而小黑六的例子並不是這樣,最近對焦距離它最弱

利申,我係澳門,亦未聽過放大率和呼吸效應能計出來這回事
對於現代鏡頭多個對焦組同時運作情況下這看法也已經失效了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flody wrote:
是因最近對焦距離出現變化,和呼吸效應是兩回事


我也覺得是兩回事. 所以我所有原本回文也沒有使用到 "呼吸效應" 這名詞.

"呼吸效應" 是由 Hayashi-Kiyoshi 提出, 並套用到我說小黑六 200mm 與其他鏡頭在非無限遠下視角不同的現象上. 你應該質問他
flody wrote:
亦未聽過放大率和呼吸效應能計出來這回事


就是非微距鏡, 放大率一直到現在都有計算出來, 承繼小黑六被人罵放大率縮水後.. 小黑7, 8 大幅改善

小黑五 1:6.1
小黑6 (VRII) 1:8.3
小黑7 (FL) 1:4.8
小黑8 (Z mount) 1:5

放大率+最近對焦距離一直是鏡頭規格必然標示數據, 至於呼吸效應我也未聽過能計算數據化標示出來
crossmatch
因為不同鏡頭最近對焦距離起步點都不同, 所以沒有人會用呼吸效應來標示微距鏡頭能力吧
flody
早說是兩回事。。。
crossmatch wrote:
"呼吸效應" 是由 Hayashi-Kiyoshi 提出


你指#26?

crossmatch wrote:
放大率不一樣視角就不會相同


你這說法確實是錯誤的,因為呼吸效應是鏡頭設計問題,和放大率沒有關係
而#35的圖。。。恰恰就是證明了呼吸效應和放大率無關
因為兩張圖對焦距離相同,如果和效大率有相應關係,這時候呼吸效應也應一樣

#35真的是呼吸效應有差距。。。
而不是放大率差距。。。
所以這點上我沒東西質疑Hayashi-Kiyoshi。。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flody wrote:
你指#26?



呼吸效應是由Hayashi-Kiyoshi #36 提出.

呼吸效應又不是我提出, 為何套在我身上要我去解釋有沒有關 ? 僭建你對呼吸效應與放大率理解關連到設計問題, 然後判我是錯?

我原本指出兩鏡焦距相同, 在非無限遠下視角也可不同, Hayashi-Kiyoshi 不同意這一點.

但事實 #35 圖片顯示就是視角不同, 我無意去爭辯探究 #35 應該叫放大率, 還是呼吸效應, 還是你僭建的鏡頭設計問題, 這只會掉進語言陷阱. 反正我原本的論點就是同焦距在非無限遠下視角可不同, #35 圖明顯不是無限遠, 而視角亦不一樣, 那錯在那裡?

我舉出放大率影響視角的實證是小黑六. 我沒法根據你的理解去判斷小黑六放大率偏低是不是鏡頭設計問題, 都是open end 你可隨時隨意改動定義. 但對大部份人當然認為是設計問題. 還是你認為放大率本身不會產生不同視角 ?

無數次都是在爭論術語學, 應叫什麼名稱才正確.. 只會爭論幾十版白花時間. 但事情本質就是沒變, 我不想掉上相同的陷阱, 對手跟上次又是一樣的人, 爭拗micro contrast 又重現. 不管原因是放大率還是呼吸效應還是設計或其他原因, 總之同焦距但視角還是有差, 偏離了 FOV 所定義的角度 事情無需複雜化
flody
因為#35那裡真的是呼吸效應,所以他說這叫呼吸效應,Hayashi-Kiyoshi不同意你說呼吸效應由放大率不同引起罷了
flody
小黑六放大率低是鏡頭設計問題,我上面回文也有說明,而且它放大率低也沒有換來呼吸效應變好,這就驗證了兩者沒有關係
路過的熊 wrote:
--然而樓主起了頭就不見了--

雖然明白樓主是個一菜二白的真新手,大概明白想問的想瞭解的是什麼

然後版上各位不意外的非常過份認真回答


一般射後不理都是兩種情況
一是網編記者取材,拿些資料就閃人
不然就是得到的資訊超過他的想像太多,不知從何回起
crossmatch wrote:
我們香港一直都是叫放(恕刪)


大家定義都一樣,放大倍率就是實際視角跟物距的乘積關係。

我理解並認同你提到的視角會因準焦的物距而變化,只是要講你的論述把另一個重要因素給忽略了。

拿你提的小黑7跟小黑8,這兩隻的最短攝影距離不同(200端 1.1m vs 1m),所以放大率的變化不是只有準焦時的視角變化而已。

不過我自己倒是把視角跟焦段混著用,這點在說明視角變化是不太好,是要檢討一下。
flody wrote:
等等,我理解的放大率是微距鏡的放大率
是因最近對焦距離出現變化,和呼吸效應是兩回事


都有關係。呼吸效應就是因為對焦而產生的視角變化,而放大率是看實際視角跟物距。

一般鏡頭在對近物時視角會變大,也就會造成實際放大率縮水一些,而不是規格上的焦段乘上物距就能換算出來。

沒抑制呼吸效應的鏡頭的差距會比較大,35樓的圖算是個例子吧。
flody
關係就是都受鏡頭結構影響,鏡組移動範圍越大就越能近攝,不過可以說這兩者都是結果,結構是原因
Leonarka wrote:
一般射後不理都是兩種(恕刪)

樓主問的答案就是一樣,也有人回答了,後面討論的越來越複雜,是要樓主回覆什麼XD?
Leonarka
感謝回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