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match wrote:
我都不是這個意思. 很奇怪你會理解成這樣. 原文亦沒有"解析度" 這三個字. 亦明示暗示反問快和準是兩回事.

快但打不準還有什麼提升可言 ?


你的原話是「明明最近到無限遠需要有100 級樓梯的差別, 但為跑得更快減省成50級樓梯就是造對好事」,100降到50不是指降解析度、或者精度嗎?

我想表達的是,跑更快或移動距離短並不需要減少步數來因應。馬達一步要走幾mm是可以由機構設計調整。而馬達要跑多快也可以由程式加以控制、並不是一個固定速度。事實上在對焦時,馬達會有加速->減速->到達的一個過程,如果要移動的距離較遠的話。

另外雙馬達結構也可以減輕焦模組重量造成的慣性偏移問題,如Wahaha214大大解釋的。
Hayashi-Kiyoshi wrote:
我想表達的是,跑更快或移動距離短並不需要減少步數來因應。馬達一步要走幾mm是可以由機構設計調整。而馬達要跑多快也可以由程式加以控制、並不是一個固定速度。事實上在對焦時,馬達會有加速->減速->到達的一個過程,如果要移動的距離較遠的話。


鏡頭就是跟你這樣表達的做了, 但準嗎 ? 我不認為是說同一件事.

解析度 = 精度 ? 很怕跟你搭話. 你喜用的你言詞去再理解別人的話. 放大率 = 呼吸效應又再重現

還請大大各自論述吧. 以後不回了
crossmatch wrote:
鏡頭就是跟你這樣表達的做了, 但準嗎 ? 我不認為是說同一件事.

解析度 = 精度 ? 很怕跟你搭話. 你喜用的你言詞去再理解別人的話. 放大率 = 呼吸效應又再重現

還請大大各自論述吧. 以後不回了


如果雙馬達對焦不行,不會那麼多廠商在做吧。

只能說,新的對焦需求帶動的鏡頭技術的發展,用比較開放的心態去看就好。

至於用辭,我也只是用工作上的用語用習慣了,還請見諒。不過,你的100-50步指的東西我應該沒搞錯才是。
Hayashi-Kiyoshi wrote:
馬達一步要走幾mm是可以由機構設計調整。而馬達要跑多快也可以由程式加以控制、並不是一個固定速度。


要做到第一點必須使用螺桿,不然只能靠馬達本身,但是馬達本身無法做到那麼高精度(線馬搭配光學尺可以,伺服馬達必須加上螺桿搭配光學尺),不然幹嘛用螺桿,還要多一筆錢與空間,第二點用馬達控制器來控制,一般大多用PWM模式,一個ARM處理器就可以做到(大圖輸出機就是這樣玩)
單反無反相機沒用到那麼精密,這只有在設備上還有掃描機上面才看的到

雙馬達我看了SONY的鏡頭設計,並不是為了要快,而是為了要驅動兩個對焦鏡組必須使用兩個馬達(鏡組越重馬達要越夠力,扭力也要高,馬達小顆不下來),要快CANON老早的單一環形USM馬達就能應付了,不然CANON怎稱霸記者圈

精度牽涉到機械製造公差,不是那麼單純看馬達,反而馬達佔的比重還沒那麼高

自動對焦鏡頭對焦要快對焦行程要短,精度要求就要高,不然差一點點就差很多,電影鏡從最近對焦距離轉到無限遠至少都180度以上(角度越大對焦行程越長,也越好做精細對焦,尤其是對1.8-0.95這種大光圈鏡頭),非電影鏡頭的一般相機自動對焦鏡頭很少有要轉那麼大角度的
老實說啦
這樣的對焦測試在工程上是不OK的,只能稱為MONKEY TEST,但是也是最貼近使用者的使用狀況,但是不表示沒價值
在工程上要測試對焦必須要有明確定義與規範(BENQ就有一本測試規範,別懷疑,就是BENQ,以前有做數位相機,測試規範還有逆光對焦測試),至少我想到的就有

現場亮度(LUX)
對焦物體大小
移動速度(至少要有等速與指數曲線變化)
使用焦段(應該要講FOV才對)

相同的條件要至少重複三次,比對三次測試的結果(假設每次拍10張,至少要有30張相片的樣本來看,因為要看設備的穩定性與重現性)
穩定性與重現性差的在實際使用上會更慘

網路上的評測有哪個做到的??
所以有人說這些評測嚴格說只是體驗心得,不能稱之為測試,既然不能稱之為測試,那哪又能稱之為評測
Wahaha214 wrote:
要做到第一點必須使用螺桿,不然只能靠馬達本身,但是馬達本身無法做到那麼高精度,不然幹嘛用螺桿,還要多一筆錢與空間,第二點用馬達控制器來控制,一般大多用PWM模式,一個ARM處理器就可以做到(大圖輸出機就是這樣玩)
單反無反相機沒用到那麼精密,這只有在設備上還有掃描機上面才看的到

雙馬達我看了NIKON的鏡頭設計,並不是為了要快,而是為了要驅動兩個對焦鏡組必須使用兩個馬達(鏡組越重馬達要越夠力,扭力也要高,馬達小顆不下來),要快CANON老早的單一環形USM馬達就能應付了,不然CANON怎稱霸記者圈

精度牽涉到機械製造公差,不是那麼單純看馬達,反而馬達佔的比重還沒那麼高

自動對焦鏡頭對焦要快對焦行程要短,精度要求就要高,不然差一點點就差很多,電影鏡從最近對焦距離轉到無限遠至少都180度以上(角度越大對焦行程越長,也越好做精細對焦,尤其是對1.8-0.95這種大光圈鏡頭),非電影鏡頭的一般相機自動對焦鏡頭很少有要轉那麼大角度的


講實話機構的東西我也不是專業,大多是聽人講而不是真的在做。倒是對焦模組的控制好像都是前後走的,我接觸的沒有用角度在算、或許電影用的鏡頭是用別的方式在算吧。

就雙對焦模組而言,我是覺得對焦鏡組拆成兩個本身的就是因應對焦需求的改變,也就是從一開始就如此規劃的、也才有後續雙馬達要怎麼設計的問題。否則更多對焦模組只會讓整個機構更複雜,不管是光學還是機械方面、控制方面大概也一堆毛。

無反鏡頭的設計一個特色就是含蓋了錄影需求。從超音波馬達被淘汰到吸呼效應的抑制都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對焦方面則是連續對焦的需求很重要,這不僅反應在錄影上在AI辨識上也很很有幫助才是。

我知道有些純拍照的人很看不慣這些改變,但我覺得這改變是正面的、雖然我也是純拍照的人。
flody wrote:
就是直線運動的叫線性(與環形或螺旋相對)
兩個(或兩組?)就叫雙馬達呀


你搞錯了
是"採用線性滑軌"的"步進馬達"
不是直線運動的馬達都叫線性馬達


mobile0134 wrote:
1. 這個鏡頭用的是兩個stepping motor, 步進馬達。
2. 400TC 才是線性馬達?叫voice coil motor。VCM。


1. 這訊息讓我對Nikon 鏡頭感到悲觀, 不是畫質上, 而是對焦速度上
因為STM馬達優點是平順, 缺點就是推力不夠大(相對USM)
面對SONY 的XD線性馬達發展主流(推力夠強, 直線運動下速度夠快), Nikon還不痛定思痛
一如單反放棄跨入無反的勇氣, 去大幅擁抱線性馬達
就算NIKON是USM馬達(通常出力比STM大)
我想Nikon砲鏡與70-20 0f2.8對焦速度
還是會一如往常的落後SONY XD線性馬達

這對NIKON要重回往日單反榮耀
是非常悲觀的!

線性馬達發展的缺席, 是NIKON鏡頭發展的最大缺憾!
攸關輕量化下的最大化對焦速度

2. Nikon 400 Z 是音圈馬達
對焦速度應是不如XD線性馬達

希望Nikon早日覺醒, 跨入線性馬達, 將之變成主流
才是Nikon追上SONY對焦速度的根本

高階鏡線性馬達主流化
才是NIKON"東山再起重回單反榮耀"的必要條件
"November Rain"
jenhoxen
有無可能線性馬達應用在鏡頭對焦已經是索尼專利,一如當年佳能的超音波馬達?
Hayashi-Kiyoshi wrote:
倒是對焦模組的控制好像都是前後走的,我接觸的沒有用角度在算


變焦鏡頭靠轉動讓鏡身長度改變,對焦也是一樣,把轉動變換成長度,轉動的表示要不RPM(速度)要不就是角度(轉換成長度),螺桿就是轉換成長度的東西,轉幾圈跑多長

CANON的高檔機(我沒記錯的話)可以設定手動對焦時對焦要轉幾度跑完全程,現在的對焦環都是線傳控制(control by wire,和飛機的fly by wire差不多),很不利於手動對焦,因為是無段式的,有的甚至轉快跑快轉慢跑慢,所以後來加上轉90度或是180度還是270度的選項
Wahaha214 wrote:
變焦鏡頭靠轉動讓鏡身長度改變,對焦也是一樣,把轉動變換成長度,轉動的表示要不RPM(速度)要不就是角度(轉換成長度),螺桿就是轉換成長度的東西,轉幾圈跑多長


歹勢,我搞錯你的意思了,以為是對焦模組旋轉。

印象相機鏡頭要轉幾度跑完多長行程是可以用鏡筒上的溝槽角度跟長度的設計來調整。但因為馬達的精密度限制,自動對焦鏡轉動角度大多比純手動鏡要來得大,缺點就對焦要轉比較大圈。電影鏡可能也是因為對控制精度要求較大所以轉動角度也比較大吧,但跟實際行程長度可能是兩件事。

不過,角度跟行程的關係我也只知道個大概而已,至於線控的細節真的不懂了

若有搞錯還請見諒。
Hayashi-Kiyoshi wrote:
線控的細節


不要想得太複雜,只要沒電也可以轉動對焦環對焦的就是機械式,沒通電對不了焦的鏡頭就是線控,CANON的RF系列和松下的系統就是線控,CANON的EF系列是非線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