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美國全幅相機市場、近二個月被Sony強勢反超!


MJ6 wrote:
85mm f1.4...(恕刪)
試著以你的條件找資料,全幅機,光圈全開,焦點放在10米,85MM1.4景深1.17米、500MM-f4景深0.09米。以上報告。
MUS wrote:
更別說那八卦狀的怪太陽...(恕刪)


這就難說了,美是一件很主觀的認定,
你沒聽過,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數位時代,也許有人半年就能K掉數十年經驗的老鳥!

生死只是件閒事
樓上兩位,美俄如果立場一致,一些第三世界的搗蛋份子很快就玩完了....你們應該懂我在說什麼的
mm-lai wrote:
昨天不是說好大家一起撤?怎麼還在...鬱卒鬱卒鬱卒鬱卒
其實在爭執點時,退下來當個傾聽者,收穫是更多的..(恕刪)


我先撤了!(早說好了要撤的,是誰還賴著不走
生死只是件閒事
death0101 wrote:
柯達 數位單眼全幅機 Kodak Professional DCS Pro SLR/N
...(恕刪)


在D800e推出與入手前, 曾考慮過入手此台,

作為Nikon系統第一部FF DSLR

可惜感光元件非 KODAK CCD

這台的機身好像以NIKON F90外型改的
death0101 wrote:
你說的是柯達嗎?雖...(恕刪)


MUS wrote:
SONY在數位影像方...(恕刪)


對廠商來說
抓對趨勢掌握新世代的技術真的滿重要呢
我記得當年買第一台無反時
板上對無反普遍都是一片唱衰
曾幾何時無反已經撐起一片天
而且報導中提到的是全幅而非apsc或rx100等入門機隨身機
由此可見當年Sony從平價nex系列開始
培養新一代的攝影者
從低階養成使用習慣
再慢慢過度到高階的布局成功了
再過幾年風向又會吹到哪裡去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jill1124 wrote:
景深可以透過光圈調整這是基本常識,
除非你沒有用過大光圈鏡頭,

我也說啦,
500mm鏡頭拿來借我就拍給你看,
同鏡同景我OK啊,
轉接環我自己買這樣還不夠嗎?

太陽形狀要你們拍你們也拍不出來,
全世界的人都一樣千篇一律的在拍那一顆圓圓的太陽,
有點創意不是壞事,


現在的無反就是體積受限光圈能小卻不能大所以同視角下景深無法太淺, 沒有長焦所以追焦飛羽拍不出
至於光圈形狀拍出像八卦一樣的太陽叫作創意也是醉了, 真想要的話外掛去拍愛心甜甜圈都拍得出來, 好嗎?
會這麼發文提醒你, 就是希望你不要認為光學或者系統上的特性可以用電子技術克服
電子技術可以取代部分硬體的功能, 但是很多事情現在還沒到位, 缺點也很多

說起來真的不要分什麼你們我們, 幾個無反牌子例如SONY家富士家Pana家我都有
改造成拍紅外線玩調控檔疊圖Slog的都會玩, 但是實在沒有必要強調什麼機種有什麼優越性
最終攝影還是要看拍攝出的成品是什麼, 而這些輔助的電子技術或者後製能夠替成品再加多少分

回歸這個主題的是Nikon 還是要懂得發展無反市場, 但是是不是全幅, 我覺得不見得
無反領域中體積仍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頭大身小的狀況握持失衡, 很難帶動更多大光圈長焦段鏡頭的開發
所以最終更小型化的APSC單眼或者無反或許是NIKON 該開發的方向, 緊緊跟隨Canon家的腳步或許比較穩健一點
當然Canon Sony兩大巨人資產遠遠高於Nikon, Nikon沒本錢玩割喉戰, 所以市場得抓得更精準才行
^^A 請多多指教~

elfwong wrote:
可惜感光元件非 KODAK CCD...(恕刪)


這個論點彷彿在無忌論壇看到...?
CCD的浪潮已經退去無法再現, 以現在來說只能在軍用或特殊領域看得到了.
^^A 請多多指教~
其實心理一直還有另一個想法,也就是nikon不一定要出無反。

把DSLR顧好,然後開始開發其他接環鏡頭出售,包括C/S/m43這些...

有點像Sigma的方向吧,資本不夠大,自己精什麼就做什麼就好,好像也不是不可以...
elfwong wrote:
這台的機身好像以NIKON F90外型改的


是F80,柯達富士當時用的Nikon機身都是F80,配的是CAM900對焦系統,由CAM1300降級而來。

F90用的AM274,由F4的AM200系統變形而來(拉長、加垂直感應點),是更老的系統。

PS.在F4那個時期,對焦模組叫AM200,F90叫AM274,等五點的出來之後,名稱就變成了CAM1300;之後的人寫歷史溯源評測介紹文一律都把它們叫CAMxxx,我亦不知究竟怎麼叫才正確了。

F4當年的原廠型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