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tlepig0910 wrote:前題是"如果會出新的...甚至我懷疑N家升級更新大光圈鏡頭的計劃是否有能力完成(恕刪) 當初D3還沒推出時,我也很懷疑Nikon推全片幅機身的能力如果有市場,生意人是絕對不會放棄這塊的舊鏡的更新只是遲早問題,尤其近年來Nikon低階機已經淘汰掉(或閹割掉)對AF鏡頭的支援性,閃光燈也開始不向下支援D-TTL、TTL,未來的機身與配件的支援性都已經不相容,消費者只能迫使去購買新的產品,君不見Nikon更新定焦鏡頭的速度緩如牛步,但是的確不曾停歇(從105mm→60mm→50mm→35mmDX),誰知道下一顆是哪顆.....?市場有需求,利潤高就會優先列入生意人的"考量",若要瞎掰隨便穿鑿附會的話,倒可以說Nikon的定焦是從望遠一路更新到廣角,恆定變焦的話是廣角一路更新到望遠。當然這是小弟目前的瞎掰亂講,當笑話看就好,各位前輩請繼續。
^^~~Nikon至少還有14-24來撐著摟~~~光這顆就可以取代14L , 24L , 35L ,16-35L II~~~這句話只對一半…14-24 是很神,但沒有24L及35L 的F1.4怎麼取代?
原本的28 1.4 就破4萬暸(未停產 未被炒作前)加了AFS 或N鍍模 再改D50 1.4D 變AFS 50 1.4G都漲麼多了新版AFS 28 1.4G 大概不會多平易近人別說4萬 破5萬都不會太意外
adasha1980 wrote:舊款貴很大的一個原因是那顆貴松松的精削非球型鏡片跟他大光圈消除彗星象差的功力吧在nikon不斷cost down的趨勢下這種費工的組合應該不太可能出現了說...(恕刪) 因為現在的鑄模技術做出來的非球面已經不會輸研削了無論是Canon還是Nikon, 最近一兩年的新鏡通通都沒有用到研削非球面鏡片譬如Canon 24L II畫質依然比用研削非球面鏡的24L還好
meridian wrote:因為現在的鑄模技術做...(恕刪) 的確,只要品質達到,管它用什麼方法做出來的.. 手工研磨,其實是因為機械技術不到,若機器可做到,量產能力與精度都比人好多了Canon 都賣那麼久了,Nikon 技不如人? 還蠻難理解 Nikon 的策略
alexpopo1688 wrote:^^~~Nikon至...(恕刪) N14-24可以完全把 14L 與16-36L 打趴,以一擋二(除了抗耀光性能,不曉得有沒有贏),但是要跟24, 35L比,F2.8 跟 F1.4,是二個世界的東西,就像小黑在實用上幾乎可以取代85/1.4,但是.. 它就是不可能拍出 85/F1.4~<2.8 的效果有些人(其實是很多人),很願意砸大錢追求”那種效果” 甚至為了那種效果,向 Nikon 說再見放棄 Nikon 紮實好用的機身與充滿工藝質感的鏡頭,去忍受 Canon 的丁丁機身及如塑膠筒的鏡頭,外加很難準的對焦系統..Nikon 趕快出廣角大光圈鏡來壓鎮吧..
coldfish wrote:手工研磨,其實是因為機械技術不到,若機器可做到,量產能力與精度都比人好多了...(恕刪) 當然是機械磨的正確的來說是手操作機械磨的, 而不是全自動化不過那些都是過去式了, 現在主流是鑄模非球面, 這些都是自動化生產了另外Nikon其實一直都有很不錯的自動控制技術, 譬如Nikon的曝光機評價比Canon高但我不知道為什麼鏡頭不用(自動)研磨非球面可能是成本問題還是什麼的
meridian wrote:因為現在的鑄模技術做...(恕刪) 所以我才說費工瞜對收藏家來說不能全自動生產造成的成本高數量少反而是造就他獨特性的優點要光學性能高買顆zf 28mm2少了一檔光圈跟af性能高到破表會在意性價比的就不會買老af28mm1.4花大錢買老af28mm1.4的也不太會酖酖在意他性能有多高級noctilux 1.2的二手價永遠比1.0來個高就印證了這個現象會在意性價比的老鏡持有者應該早就在炒高後轉手了現在持有者應該也不會因為出新鏡就捨得就來個跳樓大拍賣要就那七八千顆老鏡破盤價.................應該很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