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說解析力會影響模糊圓可不是隨口說說,這個可以參閱攝影物理或鏡頭設計書籍!
以前模糊圓決定是用照片大小與觀賞距離而來,主要是肉眼分辨點能力的臨界值,LEICA建議用1/30mm為最大可接受模糊圓直徑。
國際標準則是把模糊圓直徑定義:底片對角線長度/1000=~0.04mm,而二戰後技術突破成長Carl zeiss把COC(Circle of confusion)=感光元件對角線長度/1500=0.029較為一般流傳所接受,KODAK則是把下面用1750取代,一般來說解像力越高其所儲的值也越大,相對模糊圓越小。
PS:
一般人肉眼近距離分辨力大概是0.1mm左右,所以洗照片或輸出時候DPI數一般為約250DPI(25.4/250=~0.1)
diffusionless wrote:
個人說解析力會影響模糊圓可不是隨口說說,這個可以參閱攝影物理或鏡頭設計書籍!
以前模糊圓決定是用照片大小與觀賞距離而來,主要是肉眼分辨點能力的臨界值,LEICA建議用1/30mm為最大可接受模糊圓直徑。
國際標準則是把模糊圓直徑定義:底片對角線長度/1000=~0.04mm,而二戰後技術突破成長Carl zeiss把COC(Circle of confusion)=感光元件對角線長度/1500=0.029較為一般流傳所接受,KODAK則是把下面用1750取代,一般來說解像力越高其所儲的值也越大,相對模糊圓越小。
PS:
一般人肉眼近距離分辨力大概是0.1mm左右,所以洗照片或輸出時候DPI數一般為約250DPI(25.4/250=~0.1)
您的說法,是對的。這段我我有看過(在冼老師的書中有看到(E-77))。
我之前的發言只是想到冼老師書中的e13.2那一節,忘了後半部。
所以
先前的發言,如果有所冒犯,還請您多多願諒。



ps:已在原發言樓層補充說明。

平安、健康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