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hoxen wrote:
呵呵~~就是無法接受十萬等級機身的五稜鏡比20萬機身差的可能事實嗎?
試想, 一台相機可以預先看到耀光, 和一台相機看不到耀光,
而看不到耀光的相機會拍出有耀光的照片
那相比之下, 可以預先看到耀光的相機也許是比較優越的
耀光理論上應該是鏡頭的問題, 在一台看不到耀光但會拍出有耀光的照片的相機上,
用上會產生耀光的鏡頭卻拍不出耀光的照片,
有很大的理由懷疑是沒找到耀光的點, 而不是鏡頭比較好, 或是相機比較好.
況且, 在D800E 17-35的圖上, 並沒見到明顯的耀光, 或者樓主並未標出
我們也沒見到28-300的圖, 也不知差異如何
但兩台拍照的結果幾乎一致, 該拍出耀光就會拍出
沒有理由一台會看不到也拍不到
那如果這樣, D800E也可以調到看不到, 那自然也就拍不到了嗎!
papercraft wrote:
試想, 一台相機可以...(恕刪)
這樣是以性能歸論,也就是兩者反應越接近一致對使用者越好掌握!
不過,在拍照時後是光線=>鏡頭=>IR/UV/AA/CMOS,所以會參雜後面感光元件產生影響。
再使用觀景窗時候,是光線=>鏡頭=>反光鏡=>對焦屏=>五菱鏡=>倍率或屈光度調整等鏡片=>眼睛。
本身OVF是相當純光學介面影響,OVF路徑較多是較容易產生亂跑的光線影響,但本身結果可以視為在光學觀景窗整體設計上考量來說,D3X可以做到較少問題,通常是顯示D3X也是花費較高成本再針對這部份。
D3X沒看到的問題卻出現在照片上,只是代表後面感光元件或前面濾鏡LPF等影響,一些視野率較低 或著DX機身等就像較小光圈的鏡頭一樣,這種不是同樣光學難度等級就很難一併討論問題。
所以整個結論,就是顯示D3X整個機身光學設計就是比較傑出。
(8000美元定價這樣表現也合情合理!)雖然NIKON會做出像把一些性能規格等下放,但是基本等級定位差異,在設計組狀更方面就是不同成本考量,就像CMOS元件壞點或躁點等標準越少在價位上就是往上提升。
像最近這個月LEICA發表 50/2 AAMay 10, Part 2: The Leica APO-Summicron-M 50/2 ASPH review, and a comparison
一顆7千多美金的50 F2表現,其實也都是在微細地方差異,值不值得就看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