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hoxen wrote:RX1是固定配35mm...(恕刪) 在不考慮斜射入光的前提下,法蘭距越短、鏡頭越好設計,也就是最佳化。長法蘭距雖然能讓入射光線較為垂直,但要解決的變因卻更多。而數位感光對於斜射入光產生的問題,現階段已經有很多可行方式能大幅解決這個問題。(像是A7R2改濾鏡後大幅提升Biogon鏡頭的畫質表現、RX1後鏡大到涵蓋整個FF片幅)至於限度能到多少?這就是看製程的進步與設計的改變了。再來關於鏡後距對於畫質的影響,這個簡單來說可以理解成“越靠近看越清楚”的概念。詳細會扯到很多學術跟數學的東西,這部分應該由diffusionless來說明會比較清楚。
Tsubasa~翼 wrote:在不考慮斜射入光的...(恕刪) 了解,感謝說明。看最新的說明圖,邊緣斜射角度沒有想像的大接下來就看有沒有防呆的保護措施了,總不成三天兩頭有人砸破CMOS濾鏡吧最新rumor
jenhoxen wrote:了解,感謝說明。看...(恕刪) 原本鏡頭設計,就是一個簡單鏡片,依據不同焦距放在焦平面,所以焦距越短,本來就是要靠焦平面越近。只是因為單鏡片雖可以很簡單解決,球差,像散,變形等有對稱 幾何有關像差,但是單折射鏡片對像色像差是完全發散,所以需要透過不同折射率與曲率鏡片組成,達到一個最簡單而有效設計,這個是對稱性結構的基本概念。後面之所以會開始有特別延長鏡後距設計,最主要是受到小型相機系統機身性能演進造成,也就是要留下空間進行像測光等機身機構。所以早在對稱性結構設計時,就已經開始因機身需求而延長鏡後距,現在這些不斷延長鏡後距的鏡頭設計擁有高性能素質,並不是理論上鏡後距延長效果,而是歷史不斷進化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