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是謠言)nikon無反z6、z7轉接環基本是免費,而轉接環讓400多支鏡頭兼容(文章內容來自對岸)

nikon_user wrote:
指的是這種嗎?第一片(平面)都是內建的保護鏡。...(恕刪)

這樣看說保護鏡會影響畫質好像也不對...
不過小弟在340PF上的經驗的確是裝了保護鏡會降畫質,拆掉就好很多
leader0419 wrote:>
其實真的就看用戶喜好去決定,國外也是有用戶對這次Z系列這麼大台感冒的

而且或許哪天N家某一天也有機會出個類似RX1這類的全幅也說不定吃驚

但有鑑於之前的coolpix A就給他覺得可惜嘆氣
)

+1
Nikon在SLR黃金時代明明機身比現在A7還要小
幾時變成大粗黑才是NIKON的王道了?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MJ6 wrote:
這樣看說保護鏡會影...在340PF上的經驗的確是裝了保護鏡會降畫質,拆掉就好很多(恕刪)


看圖,內建的保護鏡離第一片透鏡的距離比外加的近,會是這個原因嗎?(如果兩鏡片間的空間可視為"空氣鏡片"的話,外加慮鏡是不是也要考慮這個效應?)
lml640707 wrote:
Nikon在SLR黃金時代明明機身比現在A7還要小
幾時變成大粗黑才是NIKON的王道了?


當年FM2裸用的是攝影課學生啦!婚紗店起碼加一個MD-12捲片馬達,握把的圍度就超過A7了(足夠滿把攥的,要四指勾著跑步也可以)

從F4自動化、導入人體功學設計開始吧!機身就本身要符合手形、不再靠外加。我的經驗,就算F3+MD4,手把因為是鎖上去的,負重都有可能 (吱吱嗄嗄)的。
又到了傻大黑粗與輕薄短小的論述了 ..

lml640707 wrote:
+1Nikon在SLR...(恕刪)


Nikon這些年的發展很明確的都是先從職業用戶與高階機身開始下手

所以一開始Z系列這麼大台也不會感到太意外

富士有XH的專業機身,也是有輕薄的X-A系列

沒意外的話Nikon應該有計劃這類比較輕薄的機款

如同當年D3打頭陣,D700隨後到


從這一系列廣告可以看出,Nikon這次不是要試試水溫,而是要全面革新
用相機來拍別人,也是替自己留下足跡

leader0419 wrote:
Nikon這些年的發展很明確的都是先從職業用戶與高階機身開始下手


Z6貌似=750、Z7=850,王牌還在後面

milktoface wrote:
又到了傻大黑粗與輕...(恕刪)


哈,這年頭消費者很挑的

光看這幾年汽車大廠卯足了勁

要大有大,要小有小

不然就是跨界車款

像BMW的車款可以從1~8數字這麼多

用相機來拍別人,也是替自己留下足跡

jenhoxen wrote:
Z6貌似=750、Z7...(恕刪)


哈~這在國外討論區也是有聊到

但目前還是先留給D5坐鎮這個王座

剩下兩天半不到了,好刺激阿




PS:不過可以預期後頭討論區會有更多論戰
用相機來拍別人,也是替自己留下足跡

lml640707 wrote:
堅決不同意您的說法...(恕刪)

要面對數位時代難度與現實!


1.數位相機限制
既使拿掉LCD,機身可以做厚度縮小,但是相對底片只需要一個底板來說,數位感光元件保含電子電路與散熱等各方面考量之外,

本身數位感光元件對於鏡頭光學角度限制,也造就後續鏡頭設計難度與大型化。




2.自動對焦限制
從leica Q、SONY R1X,我們可以知道,要做自動對焦鏡頭與機身小型化,本身是可以做到,但是也可以發現相對手動鏡頭,本身就是存在自動鏡頭小型化空間是相對困難。

因為手動鏡頭可以把鏡身和對焦機構整合,可以最到最小,自動對焦會有其他電子、物理驅動散熱等各種考量,所以至少是大上一圈。




3.交換鏡頭系統限制

如果只是單純一體化的機身鏡,可以只針對這顆鏡頭使用設計,但是對於一個交換鏡頭系統的機身,就需要整體考量,要考量其他鏡頭體積與人體工學考量。



這個也是為何LEICA SL 要做的比LEICA M系統大上非常多,因為LEICA M面對是不用電的小鏡頭,SL要面對是要用電且大的自動鏡頭。












所以NIKON要創立一個無反新接環的系統,他的設計是根據整個系統鏡頭搭配,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產品設計。
手機一開始是很大一支大哥大,在發展過程逐漸小型化,在智慧手機發展又變的大型化。
那為何大家可以接受大型化智慧手機,除了整合PDA、遊戲機與其他功能,同時也配合高解析影像與其他發展。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