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全幅鏡用上全幅機就會獲得解放?

因為這顆鏡頭一開始設計的成像範圍就是這麼大,用在APS-C的時候,因為感光元件的大小限制,只能截得鏡頭產生的成像範圍中心的一小部分。

但是對鏡頭當初的設計來說,整個成像範圍才是他的完整面。
才會有全幅鏡在全幅機上獲得解放的說法。
diffusionless wrote:
上面不是說,這個是解釋<為何同樣一顆鏡頭會有全幅解放>?
也就是因為成像面大小不同,所以即使同樣一顆鏡頭,FF是需要往前站,這樣一站駛得影像放大率增加,所以看起來自然清晰銳利許多。
其實在以前一些人不曉中片幅或著4X5 8X10等,為何獲得較好影像,就直覺認為,較大片幅鏡頭比較好。
結果一些人拿中片幅在35mm系統使用,結果卻發現卻沒有35mm鏡頭利。
至於測試鏡頭解析力,老實說,按照(1/photo)^n=(1/film)^2+(1/lens)^n, 也就是底片或著感光元件有本身解析力,鏡頭也有自己解析力,獲得的照片是這兩個結果。

也就是如果底片或感光元件的解析力是無限大,那照片解析力=鏡頭解析力,但實際上底片或感光元件都是有限解析力。

所以鏡頭解析力往往是要靠外差來獲得,只是如果單純比較兩顆鏡頭大概差異,就不需要這樣麻煩去做。

只是鏡頭解析力並不是固定,一般是無限遠最好,但是像微距鏡或著一些鏡頭會把最佳值設計在近距離,以前微距竟很多是設定在1:10放大率的距離位置。


老實說..還是怪怪的.

全幅解放?? 如果FF不往前站, 換DX 往後退呢...那不就變成 APSC限縮??

如果這一顆鏡頭本身就是專為135片幅設計的, 35mm就是35mm, 那它跟本不需要往前站. 何來解放.

每一個鏡頭都有它的解析力.
相對的, 每一個感光元件也有對解析力的要求.
同樣的畫素下, FF的pixe size大, 對鏡頭分辨率的要求較APSC低.
但這不代表鏡頭用在FF就是被解放了..
只要這鏡頭是專為FF設計,且解析力可以滿足該FF 感光原件的需求.那就沒有解不解放的問題.

相對的,如果該專為FF設計鏡頭,也可以同時滿足同畫素APSC的解析力需求,那該鏡頭用在FF/DX就解析力來說就應該沒有太大差異.

但是.不見得每個FF鏡都能滿足APSC的解析力需求,也所以才會有DX專用鏡.

但是.. FF鏡用在FF 應該沒有全幅解不解放的問題.

atoss888 wrote:
幅解放?? 如果FF不往前站, 換DX 往後退呢...那不就變成 APSC限縮??
如果這一顆鏡頭本身就是專為135片幅設計的, 35mm就是35mm, 那它跟本不需要往前站. 何來解放.
每一個鏡頭都有它的解析力.
相對的, 每一個感光元件也有對解析力的要求.
同樣的畫素下, FF的pixe size大, 對鏡頭分辨率的要求較APSC低.
但這不代表鏡頭用在FF就是被解放了..
只要這鏡頭是專為FF設計,且解析力可以滿足該FF 感光原件的需求.那就沒有解不解放的問題....(恕刪)

看來也是受到一些人影響!


1.首先,所謂專用設計,是在於成像圈大小設定。
例如不同片幅系統
120
135系統
他們的主點平面(Principal Planes)位置都是相同,在平行光條件下,到感光元件或底片的距離都是一樣。
只是因為成像圈不一樣大,所以光學難度不同,越大成像圈越難做大光圈。




只是因為片幅不一樣,所以看到範圍就是不一樣,這個才是決定要站在哪個位置來拍的關鍵。
,也就是同樣50mm鏡頭來拍半身人像時,越大片幅就是要越往前站。


這個和專不是專用沒有關係。
對於APS來說,使用FX的350mm鏡頭和35mm DX鏡頭站的距離都是一樣。


135系統拿120系統的50mm廣角鏡,和自己135的50mm,所站位置都是一樣。


專不專用和要站的位置無關,他只是成像圈差異不會影響視角,因為站的位置是來自構圖,是片幅範圍來影響構圖差異。















2.感光元件怎會有解析力需求?

明明是從物體的光線,經過鏡頭,鏡頭成像在感光元件上,而感光元件解析投影在上面影像。
很多人是在於對於100%迷惑,以為這個是原尺寸,但這個100%是指<一個顯示器畫素>對應<一個影像畫素>(Pixel Peeping)。
也就是不管多少畫素,對於35mm系統來說,他的大小是一樣,都是36x24mm。


畫素多寡只是對於投影在上面影像的解析能力,只是因為顯示器關係,使得越高畫素會等於放的更大。

之前那個式子
1/(R照片^n)=1/(R鏡頭^n)+1/(R感光^n),R代表解析度((1/R)代表解像力成倒數關係),n=1.8~2
是攝影光學的實驗式子。




也就是從來感光元件對鏡頭解析力需求,只是假設你的畫素越高,那在顯示器下等於是要放大越大,因此你會看到更高頻解析狀況。


所以一顆解析力很低的鏡頭,你只是放大後看到他解析力只到多少而已,因為照片最高解析就是等於鏡頭解析。













diffusionless wrote:
看來也是受到一些人影響!

1.首先,所謂專用設計,是在於成像圈大小設定。
例如不同片幅系統
120
135系統
他們的主點平面(Principal Planes)位置都是相同,在平行光條件下,到感光元件或底片的距離都是一樣。
只是因為成像圈不一樣大,所以光學難度不同,越大成像圈越難做大光圈。
只是因為片幅不一樣,所以看到範圍就是不一樣,這個才是決定要站在哪個位置來拍的關鍵。
,也就是同樣50mm鏡頭來拍半身人像時,越大片幅就是要越往前站。
這個和專不是專用沒有關係。
對於APS來說,使用FX的350mm鏡頭和35mm DX鏡頭站的距離都是一樣。
135系統拿120系統的50mm廣角鏡,和自己135的50mm,所站位置都是一樣。
專不專用和要站的位置無關,他只是成像圈差異不會影響視角,因為站的位置是來自構圖,是片幅範圍來影響構圖差異。

2.感光元件怎會有解析力需求?

明明是從物體的光線,經過鏡頭,鏡頭成像在感光元件上,而感光元件解析投影在上面影像。
很多人是在於對於100%迷惑,以為這個是原尺寸,但這個100%是指<一個顯示器畫素>對應<一個影像畫素>(Pixel Peeping)。
也就是不管多少畫素,對於35mm系統來說,他的大小是一樣,都是36x24mm。
畫素多寡只是對於投影在上面影像的解析能力,只是因為顯示器關係,使得越高畫素會等於放的更大。
之前那個式子
1/(R照片^n)=1/(R鏡頭^n)+1/(R感光^n),R代表解析度((1/R)代表解像力成倒數關係),n=1.8~2
是攝影光學的實驗式子。
也就是從來感光元件對鏡頭解析力需求,只是假設你的畫素越高,那在顯示器下等於是要放大越大,因此你會看到更高頻解析狀況。
所以一顆解析力很低的鏡頭,你只是放大後看到他解析力只到多少而已,因為照片最高解析就是等於鏡頭解析。


其實你還是沒有回答到我的問題.
全幅解放?? 在你舉的例子中..如果FF不往前站, 換DX 往後退呢...那不就變成 APSC限縮??
如果這一顆鏡頭本身就是專為135片幅設計的(換個方式表示.如果這一顆鏡頭成像圈就是適何135片幅)
35mm就是35mm, 那它跟本不需要往前站. 何來解放.

感光元件怎會有解析力需求? 看你用什麼角度去看什麼是"解析力需求".
假設一135片幅感光原件為2400萬畫素 6000x4000.
1mm像高有166.7畫素, pixe size約為6um. 那感光元件的極限分辨率就約在83.3lp/mm
當鏡頭達不到此分辨率. 當然照片最高解析就是等於鏡頭解析
當鏡頭可以超過此分辨率. 照片最高解析就是等於感光原件解析
如果要發揮感光原件的極限,勢必要有可滿足其解析力需求的鏡頭.
atoss888 wrote:
有166.7畫素, pixe size約為6um. 那感光元件的極限分辨率就約在83.3lp/mm
當鏡頭達不到此分辨率. 當然照片最高解析就是等於鏡頭解析...(恕刪)

看到這裡數據,已經理解你誤解地方。



對於解析力常用 lp/mm意思,為何前面不斷強調距離,強調影像放大率?

影像大小不會影響解析力,但是沒注意到這裡解析力單位是(lp/mm)
例如一張照片上獲得是50lp/mm解析力,那這時候照片上這時候在照片10mm和20mm的人像有何不同?


一個是10x50=50lp
一個是20x50=100lp
假設這個是在於50%還原度,可以利用影像軟體還原相當黑白線對,這樣比較好說明。


也就是在10mm成像上,你可以分辨50黑白線對,在20mm可以分辨100條線對。
解析力都是50lp/10mm=100lp/20mm=50 lp/mm。


那把這兩張照片,10mm的那一張放大1倍來看,那它本身原本記錄50lp還是不變,另外一個成像20mnm不變。

這時候兩個都是20mm大小的影像,但一個是50lp,一個是100lp,那看起來就是原本成像10mm那個模糊許多。




實際上,你拍人像應該知道,同樣鏡頭,2公尺拍,和一公尺看到是不一樣,後者可能可以看到毛孔,










再來,你所用的感光元件去計算出來的計解析力,是根據Nyquist frequency觀念獲得。
也就是感光元件的<臨界解析力>是和畫素間距有關,這個和個人前面一些論點並沒有衝突!


但您搞錯意義。
並不是假設兩顆鏡頭一顆是50lp/mm,一顆是100lp/mm,而感光元件的臨界解析力是83lp/mm。

配上一顆50lp/mm鏡頭,並不是最後照片是50lp/mm,而是遠小於50lp/ mm。
配上一顆10lp/mm鏡頭,也不是最後照片解析力是83lp/mm(您大概是這樣想),而是小於83lp/mm。


前面不是寫
1/(R照片^n)=1/(R鏡頭^n)+1/(R感光^n),R代表解析度((1/R)代表解像力成倒數關係),n=1.8~2

實際上你應該看過所謂MTF,也就是鏡頭解析力並不是在空間一個固定數值,他是對於光學影像不同空間頻率產生不同連續變化。

例如LEICA M9與Monochrom,兩者同樣是18MP感光元件。




diffusionless wrote:
看到這裡數據,已經理解你誤解地方。
對於解析力常用 lp/mm意思,為何前面不斷強調距離,強調影像放大率?
影像大小不會影響解析力,但是沒注意到這裡解析力單位是(lp/mm)
例如一張照片上獲得是50lp/mm解析力,那這時候照片上這時候在照片10mm和20mm的人像有何不同?
一個是10x50=50lp
一個是20x50=100lp
假設這個是在於50%還原度,可以利用影像軟體還原相當黑白線對,這樣比較好說明。
也就是在10mm成像上,你可以分辨50黑白線對,在20mm可以分辨100條線對。
解析力都是50lp/10mm=100lp/20mm=50 lp/mm。
那把這兩張照片,10mm的那一張放大1倍來看,那它本身原本記錄50lp還是不變,另外一個成像20mnm不變。
這時候兩個都是20mm大小的影像,但一個是50lp,一個是100lp,那看起來就是原本成像10mm那個模糊許多。
實際上,你拍人像應該知道,同樣鏡頭,2公尺拍,和一公尺看到是不一樣,後者可能可以看到毛孔,
再來,你所用的感光元件去計算出來的計解析力,是根據Nyquist frequency觀念獲得。
也就是感光元件的<臨界解析力>是和畫素間距有關,這個和個人前面一些論點並沒有衝突!
但您搞錯意義。
並不是假設兩顆鏡頭一顆是50lp/mm,一顆是100lp/mm,而感光元件的臨界解析力是83lp/mm。
配上一顆50lp/mm鏡頭,並不是最後照片是50lp/mm,而是遠小於50lp/ mm。
配上一顆10lp/mm鏡頭,也不是最後照片解析力是83lp/mm(您大概是這樣想),而是小於83lp/mm。
前面不是寫
1/(R照片^n)=1/(R鏡頭^n)+1/(R感光^n),R代表解析度((1/R)代表解像力成倒數關係),n=1.8~2
實際上你應該看過所謂MTF,也就是鏡頭解析力並不是在空間一個固定數值,他是對於光學影像不同空間頻率產生不同連續變化。
例如LEICA M9與Monochrom,兩者同樣是18MP感光元件。



假設兩顆鏡頭一顆是50lp/mm,一顆是100lp/mm,而感光元件的臨界解析力是83lp/mm。
配上一顆50lp/mm鏡頭,並不是最後照片是50lp/mm,而是遠小於50lp/ mm。
配上一顆10lp/mm鏡頭,也不是最後照片解析力是83lp/mm,而是小於83lp/mm。
我覺的你說的是對的.

但是呢.
就你在52樓說的..與我在57樓回的..
我覺的你還是沒有回答到問題..

影像放大率會有好的畫質這是對的.
但是我的問題是:
如果你要比較的是同一顆鏡頭在DX/FX的解析力... 那其實不該更動物距.
更動物距不但透視變了, 連景深也不一樣. 這樣比不出解析力吧.

第一個問題
2400萬畫素 6000x4000.
135片幅感光原件極限分辨率就約在83.3lp/mm
APSC片幅感光原件極限分辨率就約在128.2lp/mm
當它們使用一個200lp/mm的鏡頭:
在同樣物距下, 哪個照片會比較清晰銳利?

第二個問題:
2400萬畫素 6000x4000.APSC片幅感光原件極限分辨率就約在128.2lp/mm
5680萬畫素 9230X6154, 135片幅感光原件極限分辨率就約在128.2lp/mm
使用一個200lp/mm的鏡頭:
在同樣物距下, 哪個照片會比較清晰銳利?

綜合題:
使用一個200lp/mm的鏡頭:
2400萬畫素 APSC / 2400萬畫素135片幅 / 5680萬畫素135片幅
同物距下哪個照片會比較清晰銳利?
同成像比例下(APSC物距遠) 哪個照片會比較清晰銳利?

同一鏡頭
APSC使用相對與135會有望遠效果
但反過來說:
同一鏡頭. 135片幅使用相對於 APSC會有廣角效果.

所以我才對"全幅解放" 這一詞有疑問.
全幅解放?? 如果FF不往前站, 換DX 往後退呢...
如果這一顆鏡頭本身就是專為135片幅設計的(換個方式表示.如果這一顆鏡頭成像圈就是適何135片幅)
35mm就是35mm, 那它跟本不需要往前站. 何來解放.


景深看的是鏡頭在對物的距離跟光圈,不是片幅

相同鏡頭,相同對物拍攝距離
不管在什麼機器上面,得到的畫面都是相同,只差別在因為片幅大小而獲得的「裁切」位置不同。

而光圈的計算是以鏡頭焦距除以光圈片通光孔徑
所以鏡頭機械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即使在不同片幅機身上,焦距跟光圈片通光孔徑都不變,所得的光圈值會相同。

相同鏡頭時,不同片幅影響景深不同是因為
1.為了獲得相同的最終畫面,使不同片幅因為視角(裁切面積)不同,而影響拍攝距離。
2.因為視角(裁切面積)不同,較小面積而影響光線射入角度不足,影響繞射效果。
上全幅? 上中片幅可能比較一勞永逸。
不想討論廣不廣 解像力有的沒的

全幅最大吸引力就是散景夠美
同樣一顆50mm f1.4
用全幅拍就是比較好
光圈全開下去背景夠糊
這篇好專業 看了各位先進的討論
拿成像圈較小的試試看
視角真的有差
同樣鏡頭再拍 18端 15以下開始有黑邊 專用的則沒有黑邊
反之就是都可以用 端看感應器 利用到多少成像圈 有用到代表解放
沒用到就是封印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