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SLR在高速連拍限制是在於機械限制,這個限制可以從當年高速連拍進展可以知道,就算發展數十年,恐怕能提升的速度還是有限。
無反的高速限制,有實體快門在於實體快門限制,而無實體快門則是受限電子處理速度,相對彈性空間大多。
2.對焦系統發展,打從CANON開始多點對焦到今日多點對焦來說,除了受限於副反光鏡大小限制之外,本身還包含折返
副反光鏡校正光路,這個是比較難以處理與限制,因此既使今天的對焦點分布範圍還是沒有太大擴展。
3.超大光圈系統,由於超大光圈鏡頭本身是屬於對比度低與球差影響,即使可以做更大光圈的鏡頭,但是也會因DSLR結構限制,要做到穩定對焦結果本身難度是極高,無反在除卻SLR結構上偏差要做到相對精密度耀球,本身就是有高發展優勢。
lml640707 wrote:
堅決不同意您的說法...(恕刪)
大大,不是要跟你抬扛,你總說以前怎樣怎樣,你卻忘記了膠卷機跟數碼相機的最大分別——在快門組後面,是膠卷的厚度厚?還是電子PCB的厚度厚?
此其一。
其二就是各種散熱隔層和處理器,這也會增加厚度,再然後,管你LCD顯示再薄薄一層,但依然是比單純的膠卷厚吧?
然後隨之而來的是重量增加。。
當然,你也可以說,不是哦,還可以造得更小的。。
對的,你舉的徠卡鏡頭可以造得很小很輕,咳咳,那是機械鏡頭好不好?
如果是全電子自動對焦的,不會變大?不會增重?
機身和鏡頭,早就不是膠卷年代的定義了,好嗎?
不要說A7那種大大的把手小小的機身了(因為要較好的握持,不得不造大把手!),就說回Nikon自家的Df,除了厚度之外,那樣設計不跟著膠卷年代?
然而,在我手上的Df,我可以很肯定的跟你說,如果放在眼前的是D800系列,和Df選擇,我會毫不悠疑的選擇D800系列。。
因為就是『人体工學』對長時間拍攝的影嚮問題。。
事實上,當年為了証實這個想法,我是刻意帶了兩台相機去替平治汽車發布會拍攝活動專案(其拍了6小時),一邊用D3s,一邊用Df(使用雙肩帶固定兩邊),結果Df除了不方便,還有不平行,長時間手持不適的問題。
(還因為不平衡而弄壞了外閃燈,可憐那薄薄的報酬還及不上閃燈的損失!



說來說去,其實就是『玩攝』和『職業攝影』的取捨問題。。
大家切入角度不一樣,自然是拗不出個所以然!
然而,作為Nikon行銷,他會作出怎樣的選擇?
剛剛公布的最新一支視頻,答案已經很清楚了。。。
至少第一輪市場策略肯定要讓『小型機身』的願望落空了。。
當然,作為系列產品,至少應該會有一台很小的泥坑無反將會出現的,也可能會有一台全幅卡片機也說不定。。



irontheone wrote:
我一早就說,新Z大...(恕刪)
其實A73 就650克了,自家兩個接環一個105克一個160克
MC11跟MB5轉接環也都超過100克,轉接重量750克起跳了
假設NIKON加轉接環重量只有接近700克那真的算輕量XD
這連結的影片有中文字幕,可以去看看是用的攝影師怎麼講
https://events.imaging.nikon.com/liv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