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5加Fringer EF-NZ轉接環去年買的隔天接C家50ii第一次拍第二次接適馬第一代70-200 2.8拍航模70-200 2.8北宜拍車過年接C家28 1.8拍照前幾天接C家舊百微和50 1.4街邊公園拍花我很喜歡尼康相機和佳能金線鏡頭顏色,雖然搖焦對焦比A7 4差 不過比C家90D好很多,這台Z5已經是我隨身機很喜歡無反這種所見即所得拍照模式,感謝樓主開版
unochenn wrote:Z5加Fringer...(恕刪) 我手上的各種轉接環應該超過50個吧, AF轉接環也包含了大多數廠家做的, 即使同一個用途的AF接環我也會把所有做的都試過, 使用下來的感覺, Fringer這個大陸廠家做的接環每一個都不錯. 之前嘗試轉接Canon的EF 50/1.0在無反使用AF, 每一個接環都有問題, 後來請Fringer廠家借50/1.0去試和調整他們的轉接環, 很快就成功了, 性能居然和我用在佳能單反機身相差無幾, 此後我一直不吝推薦他們的轉接環, 最可惜的是他們不願意開發徠卡M口對E, Z, L的轉接環, 特別是對L口, 我有三台L口機身以及一大堆M口鏡頭, 目前沒有類似天工M-Z, M-E這種AF轉接環, 我挺喜歡L口機身的猜色處理, 覺得比尼康要好一些.當初我選擇Z6而不是Z7就是因為轉接老鏡頭玩, 像素較低的Z6比Z7適用性廣一點, 後面出的Z5相比於Z6更是轉接的首選. 手上不少個Z口鏡頭就等著Z8上市使用.
上一樓的回覆裡面有攝友提到Z5是FSI(前照式)CMOS, Z6是BSI(後照式)CMOS, 所以Z5比Z6不適合轉接旁軸廣角鏡頭, 這個確實是事實, 而旁軸廣角表現出來的轉接問題主要是兩個, 紅移和邊崩, 分別來說:紅移: 就是四個變角出現往紅色偏品的暗角, 造成的原因是CMOS像素井過深造成的, 而FSI的像素井比BSI深很多(這個看兩種CMOS從Lens到感光材料的堆疊差別可以知道), 所以在紅移來說, BSI遠比FSI輕微, 所以更適合轉接旁軸廣角. 目前採用BSI的機器譬如Z6/Z7, S1/S1R, FP, A7R2以後, XT-30, X-T3後, 詳細機種可以參考各自機器的CMOS種類介紹. 所以考慮轉接旁軸廣角, 那就選擇BSI的機器.邊崩: 就是四個變角畫質劣化模糊不清晰和失光, 造成的問題主要是CMOS濾鏡組過厚, 濾鏡組包含UV/IR Cut filter、LPF(低通濾鏡)、CMOS lens array, 解決的辦法當然是降低這些濾鏡組的厚度和在CMOS lens array做不規則設計, 其中UV/IRcut代表的是早期的徠卡M8, 因為去除UV/IR cut, 結果造成偏色, 需要附送兩片UV/IR cut鏡頭濾鏡, 多的則要客戶自己另位買單, 我當年就擁有三個不同口徑的UV/IR鏡頭前濾鏡, 後來的M9為了解決M8這個問題在CMOS前方加上UV/IR cut filter, 但為了讓它們自己的廣角鏡頭有比較好的表現, 不得不把filter的玻璃厚度降到最低, 這也造成後來M9出現filter玻璃崩裂的災情, 此外為了降低薄玻璃的整體厚度, 做的UV/IR cut coating配方和玻璃的附著力因為少了適當的primer coat, 造成後面災難性的CCD脫膜事件, 讓CCD退出徠卡舞台. 後來的轉接王者Sony A7系列, 就因為它們的CMOS前的Filter玻璃太厚引起轉接品質低劣, 不少發燒友還興起把機器送去改薄濾鏡. 至於LPF的取消記得好像是Nikon D800系開始的? (當然單反不適用轉接), 後來的A7R3也是去低通, 但去低通的效果遠沒有薄濾鏡玻璃的影響大, 至於CMOS lens array的設計, 因為CMOS大廠Sony不會笨到為旁軸鏡頭解套而影響到自己廣角鏡頭銷路, 所以相信他們有能力完美解決但不會這樣做, 也因此作為旁軸老大的徠卡和其配合的松下就不得不另求CMOS廠了, 整體來說, 解決紅移和邊崩最好的是徠卡的機身. 而在同樣適用BSI後影響最大的是CMOS前濾鏡玻璃的厚度, 從這個角度來看, 徠卡M屬於最好的, 尼康Z跟在後, 然後SL, S1/S1R, FP等等. 此外熱門的富士X系列, 因為一直是APSC, 成像集中所以表現當然會比FF機器好 (如果FF機身取APSC當然會更好).BTW, 說明一下, 我學的專業是IT, 但中途轉行, 退休前是專攻micro-structure和micro lens的, 我的美國實驗室設計過不少特殊用途的lens array, UV coat, 我個人也擁有不少相關發明專利, 不過不是在相機用途, 但基礎原理類似, 因此有粗淺了解.
天工TZM-01轉接M35/1.4A, 拍攝於珠海北山村, 老巷貓咖, 一些貓看起來狀況不是太好, 似乎沒有得到適當的照顧.徠卡M口轉接尼康Z口的AF轉接環我一共有三個, 最早出的MTZ11, 之後的TZM-01, TZM-02. MTZ11對焦速度太慢, 需要靠轉動鏡頭對焦環到目標大約距離提高拍攝速度, TZM-01對焦速度較快但精度略差一點, 我的接環拍沒幾次馬達就掛了(這個似乎是天工轉接環的一個問題, 我LM-E接環馬達也壞過), TZM-02是圓形的, 去掉了那個下巴, 比較好看.
TZM-01+M35/1.4A+M75/1.4V2, TZM-01就是在拍攝鏡子反射那張的時候馬達掛了, 改用手動對焦, 有合焦提示也挺容易用的.時隔三年再次回到居住了17年的珠海看看自己的房子, 還好沒有放到發霉, 晚上無事到自家附近的Jazz bar坐坐喝點小酒, 順手拍了幾張片.
Zf發佈,繼Z6之後又一個轉接利器,絕大部份的鏡頭都可以用,而且這個復古外型更讓人增添使用老手動鏡頭的情懷,對於愛拍照玩樂來說真的有吸引力,於是發布之後我就預購了,10/12上市第一天上午就拿到機器,初步用了一下,對於手動鏡頭的支持無疑是目前最佳,可以MF時同時啟用自動目標偵測(AF的那些人眼,動物眼等AI偵測),偵測範圍大小也可以選擇,峰值清晰明確,可以自定義放大和還原,合焦時對焦紅框和AF一樣可以變成綠框(使用具AF功能轉接環時用MF),還有黑白模式直接轉盤選項,真的不錯。Zf轉接M28/2A,超焦距拍攝,JPG標準。之前的Z6轉接是RAW後期。